系統講解心意六合拳二十四把17-頭把意
作者:老衲
說「頭把意」這把前,先說一件小小往事。
記得有一年,老衲還在江湖上名聲未顯,還只是小衲時,一次在老拳師的場子陪座閒聊,席中老拳師的前後期學生徒弟都在,大夥天南地北,暢所欲言,各自說起世界上各種武術優劣,最後讓老拳師做一個總結。
那老拳師是老衲的師長輩,作風開明,學生徒弟們去學練別的武術門派從不阻止,反而虛心聽任小朋友們各種意見,席間有位小朋友,出國留學,先在歐洲學了一點南派拳法,後來又去澳洲學了些泰拳,打過一點業餘的泰拳比賽。
那小朋友說,泰拳十分兇猛,遠超中國所有武術,而傳聞中緬甸拳更是兇猛,能用頭槌擊人,這點,是中國武功中完全沒有的。
老衲這人天生與人無爭,別說你罵中國武術,就是在老衲面前數落俺師與俺功夫通通不行,老衲也是哈哈大笑,從不跟人鬥氣,哎!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聽小朋友這麼說,俺也只是微微一笑便罷。
豈知,老拳師聽了以後,當場指著老衲,對那小朋友說:「你還真別說,這小衲練的就是中國回族的傳統武功,裏頭就有頭槌,而且小衲把頭槌練得爐火純青,堪稱『頭打專家』,你要看頭槌,不必捨近求遠找緬甸拳,直接上手與小衲試試便可。」
老衲在旁聽完這話,大吃一驚,摸摸剛剃好的光頭,心想:『俺何時變成頭打專家?!』
生平最怕顯露武功出風頭,無奈老拳師有命,叫俺秀一把中國傳統武功的頭槌絕技,也只能奉命出手,於是對那小朋友說:「你隨便來,俺都能用『頭打』撂倒你。」小朋友隨便用曾學過的各種打法,老衲一進身,頭就貼在對方要害部位,讓小朋友不得不服氣這頭打專家,果然是名副其實。
那小朋友後來追著問老衲,這真的是傳統武術?怎麼從來沒有看過傳統武術中有練頭槌的?老衲那時失業在家,又剛剛失戀,哪有心情回覆這些武學問題,淡淡一笑敷衍過去。
講這故事,無非想說:其實絕大多數的傳統武功中都應該有頭打,因為以頭擊人,是非常本能的動作,只是現代人久沒用頭,退化忘記,要知道,就算是野獸間互相撕咬,也常常是先頂牛撞頭,而後才會上爪與獠牙拚殺。
當然,用頭打人,說簡單也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傻傻的一頭撞過去就可以的東西,心意六合拳中,訓練頭打,主要有三個把位,一是「頭把意」,二是「一頭碎碑」,三是「烏牛擺頭」,今天先來講講頭把意這個動作。
頭把意,俺師叫它「老雞形」,認為與雞形(即搖閃)互為表裏,俺師這支回族心意六合拳,拳把取名古樸,龍分大小龍,蛇分大小蛇,劈有大劈、小劈,猴形也有大小,而雞形則是分成老雞與雞形兩把,這取名規則,十分符合老拳譜中說的「前六勢剛、後六勢柔,又各分大小」的說法。
這頭把意,有些心意支派將它的拳意加入了一頭碎碑的意勁,變成中門頭、或者是老和尚撞鐘的打法,不過俺師傳給老衲時,是明確區分這兩把拳的,不能混著練,就像有些心意支派會將搖閃加入一些虎抱頭的拳意,俺師也是明確反對。
這頭把意,實際上就是徐皓峰記述的李仲軒老人講「薛顛的雞形」中說的那個動作,徐的原文精彩絕倫,抄錄於後:
***
雞形「以頭領身」的具體練法,考慮到一般讀者沒見過轉七星,就以八卦掌來舉例,點出八卦掌裡的雞形。但我衹有些來自老輩人的聽聞,沒有實際練過八卦掌,如有不妥,還望指謬。
走八卦單換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撲一手後兜,將這個架子維持住,兩手不要再動。在圈子上的內腳直走,外腳內拐,這樣就走成了圓圈。劈拳一手前撲一手後兜時,隱含著向左右的撐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將這隱含的勁撐圓了。走八卦練的是渾身的完整,手勢不動,要以身動手。內腳直走,身子前進,架子就有了向前撲的勁,外腳內拐,身子側轉,手臂就有了向外擼的勁。一撲一擼地走圈,勁力就鼓蕩上了。練單換掌看似兩手不動,其實勁力在不斷地翻騰,一比武就有了招。
走圈,就是蹬身子,雞翹腳般隨時能獨立,但不能露形,要看似腳不離地的走,有人練八卦轉一會就頭暈目眩,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腳脖子轉出來的,而是頭領出來。頭首先要虛頂,衹有虛頂了才能轉動靈活,頭微一側轉,整個身子就得調過來。這個圈子是一側一側走出來的,所以偏門攻防的意識就養成了。學會了調身子,重量就跟上了。這麼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頭的好法子。而且劈拳兩臂發揮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圓了,所謂兩肱圓則氣到丹田,可以養生出內勁,有身輕力厚之妙。
肱,是兩臂內側的肌肉,兩臂通著呼吸,兩肱伸展,胸就含住了,氣息就能向下深入。用手腳打人,也有雞形在。
腦門有頂意,拳頭的分量就加大,後腦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見單換掌「以頭領身」的訓練多麼巧妙,脖頸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著東西了,單換掌是先有頭功再有腿功。所以也可以是「頭打落意催足走」。頭打落意隨足走,是個槓桿力,腳下找著定位,頭上就找著了落點,槓桿一翹就打了人。頭得和步子配合方能練出來,打時也是兩者配合著方能成事,隨時可以雞啄米一落定勝負,頭有落意,勁落在手上,也是雞啄米。
恣,放肆、隨便的意思,頭活了,身法就活了,打法也就活了。起而未起佔中央,頭打是難得用上的一招,敵人難給這機會,所以一般頭打是含蓄著,起發動作用,發動手腳就是贏人。所以頭的打意是起而未起的狀態,居中不露形的。
***
老衲當年看到這段文字,立時一拍大腿,大叫道李仲軒果然是得真傳的!一個雞翹腳、一個雞啄米,這兩個動作加起來就是心意六合拳中的老雞形(即頭把意),老雞形的腿上走踩雞步、刮地風,這自然就是李仲軒說的「雞翹腳」,而老雞形手上先一個提手抱頭,再打一個雙手下挫同時用頭向前輕點,這當然就是李仲軒說的「雞啄米」。
講一個技術細節,想用頭打,「頭勁」得先練出來,否則只是腦袋一甩,作用不大,反而有可能因反作用力而震傷頸椎。
頭勁要練,分兩個部分,一是硬體上來說,鐵頭功要練,這鐵頭功不是像外行不懂的拿鐵棍硬敲,而是要把頭蓋骨上的一層骨膜給盤得厚實,讓頭骨自然變硬,某些心意門老前輩還能在頭蓋骨上把骨膜盤出「稜角」來,那打起什麼烏牛擺頭、黃牛擺角就真厲害了,因為人家的頭上是真有長角。
多說一句,除了頭上骨膜盤厚實之外,頸功也得特別練過,畢竟頭是安插在頸部上的,頸功不過關,那麼頭再硬,甩起來也是軟腳蝦。
心意門的頸功有個標準,就是要練到內膜騰起,才算初步入門,怎麼看內膜有無騰起?摸摸喉結下方的氣管軟檔處,拿一支竹筷穿刺進去,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內膜練到什麼程度。
古典的少林寺武功《易筋經》,練的就是氣、筋與膜三項,甚至在《易筋經》老譜中還專門記載有「貫氣訣」、「筋論」與「膜論」三篇去強調,這前兩項的氣與筋很多人說過,最後一項的「膜」,向來少人提及,老衲在這算是略略一提。
頭勁的硬體說完,再說軟體。
頭勁要練好的軟體,也就是其中的內在動力鍊,會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丹田球的力量要能夠貫通到頭部,以老雞形的頭把意來說,算是頭勁與頭打的基礎,練這把時丹田球的轉折在命門氣海兩穴,貫通上頭部,而後續還有一頭碎碑、與烏牛擺頭的正側兩把拳去做各自方向上的加強。
俗話說樹根在下,人根在上,人的根其實不在腳底,而是在頭上,所以頭勁非常重要,以頭領身,進而帶領全身各部位的勁力才是正路;如果天天想著氣沉丹田、腳下生根,真打起來時,那叫做是作繭自縛,因為人家滿場跑著打你,而你被一個腳下的根給釘死了。
很多打架的道理很粗淺,真多打幾場架就會知道,倘若「腳下生根」的話,那真是難以好好打架的,你打架時若還想著腳下生根,那麼別人圍著你跑、隨便用點拳、刺拳轉著打進去,你是很難應付的。
看看天空中與草原上的猛獸,觀察老鷹與獵豹,天上的老鷹無論怎麼飛,頭部是不動的,地上的獵豹無論奔跑多疾,那頭部也是不會動的,猛獸真正的「根」不在腳上,而在頭上,人不是植物,不該學神木大樹,而是該學老鷹與獵豹才對。
心意六合拳的九大丹田功中,有的專門練丹田球與腿的呼應、有的丹田功專門練丹田球與手、與肘的貫通等等,自然也有專門訓練丹田球與頭頸部的密合,具體就不展開多說。
頭打真練出來的人,等於有第三隻手,那是很恐怖的,很多體育競賽的摔法喜歡扣頭、拿後頸,如果你會頭打,對手一想扣你後腦,你就直接拿頭猛撞對手口鼻心窩即可,一撞即解,當然這是生死搏殺的打法,不是競技體育。
然則,可以試著思考看看:如果從加入頭打的這一角度思考,會知道整個打架的節奏、拍位與打法,會因為對手能不能用頭打,而有很大變化。
如果對手的頭可以直接撞過來,那很多摔法、拿法與手法,都不能亂用與胡亂靠近,而反過來說,如果你會頭打但是對手不靠近你,你要怎麼用出頭打?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先用甲、再用乙即可,對方除非是超一流高手,否則對於這記頭打,是不想接、也得硬接。
彼時老衲與那小朋友試技,用的就是上頭說的甲與乙——至於甲、乙各自是什麼?又有哪些變化?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因此,還是不要說破,留給那些會頭打的高手一點神秘感。
在過去的心意門中,頭打與臀打是兩著絕密的打法,可現代已經有許多心意拳支派的「大師」、「教練」們公開說,臀打在真實格鬥中用不出來,是假的東西,老衲怕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如老衲這等得真傳的傳承者反而被那些官方與愚昧大眾認可的「大師」們排除在話語權外,是以,還是要寫寫真傳的玩意,記錄一下俺師傳下來的頭打絕技。
坦白來說,老衲小時候練頭打練得不太多,大概也就只是練到可以隨意拿頭去撞電線桿而已(現在老了,可不敢亂撞),不過當年老拳師那一句「頭打專家」的戲讚,為了不辜負這稱號,老衲著實潛心研究頭打好一陣子,那陣子,記得還有一種叫做 Vale Tudo 的無限制比賽是允許頭打的,而老衲為了搞清楚頭打在完全無規則的限制下,能夠發揮的最高效果,還曾經親身飛往聖保羅去現場觀看 Vale Tudo 比賽,並在賽後與選手、教練們請教......
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