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真的在中國輸掉商標官司嗎?背後的真相原來只是「疏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大家可能對「無印良品(MUJI)在中國輸掉商標官司」這件事並不陌生。

這些年,不論是新聞報導還是網路討論,標題常常用「品牌慘敗」、「名字被搶走」、「山寨打敗正版」來形容,讓人覺得日本 MUJI 在中國市場幾乎一敗塗地。

raw-image


然而,如果仔細去追溯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MUJI 並不是完全沒有提前準備,它其實早在 1999 年就開始在中國申請『無印良品』的中文商標,而且申請範圍涵蓋了文具、生活器具、零售服務等多個類別。這看起來是一個謹慎的佈局,但問題就在於:當時 MUJI 漏掉了第 24 類,也就是毛巾、床單、棉被套等日常家用紡織品。

你問我為什麼沒申請24類?說真的我也不知道,1999年時代的決策現在也很難找到資料, MUJI 也從來沒有公開說過。

偏偏,這些正是 MUJI 的核心品類之一。就在 MUJI 漏掉申請的這個縫隙裡,一家中國本地公司搶先註冊了「無印良品」在第 24 類的商標。從那一刻開始,這場曠日持久、最終以 MUJI 敗訴收場的商標爭奪戰,便埋下了伏筆。

換句話說,MUJI 在中國的挫折,並不是單純地「被山寨打敗」,而是一個經典的商標戰略失誤。

因為商標制度在多數國家都是 「先申請先得」 的原則,即使你是國際知名品牌,如果沒有在當地提早、完整、全面地註冊所有可能涉及的類別,那麼當市場擴展到那些類別時,就可能面臨失去使用權的風險。

MUJI 的案例,正好凸顯了這個問題:它不是沒有申請,而是「沒有申請完整」,結果被人抓住漏洞,後來即便耗費多年訴訟,仍然無力挽回。

這個故事,對所有品牌經營者來說,最重要的啟示不是「中國市場很難」,而是「商標完整佈局的重要性」,因為那不僅僅是法律形式,而是保護品牌價值、維持商業競爭力的第一道護城河。

如果把時間往回拉,就能更清楚看到這場糾紛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1999 年,良品計劃(MUJI 母公司)已經著手在中國申請「無印良品」的商標,涵蓋了文具(第 16 類)、家具(第 20 類)、日用器皿(第 21 類)、零售服務(第 35 類)、教育服務(第 41 類)等多個類別。

這一度讓人覺得 MUJI 的中國市場準備相當周全。然而,就在這樣的多方布局裡,卻 偏偏遺漏了第 24 類:紡織品。這個分類涵蓋了毛巾、床單、床罩等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家居用品,對 MUJI 這樣以「居家生活」為定位的品牌來說,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盤。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就在 MUJI 的商標版圖中出現這個缺口時,2000 年,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後來與「無印良品生活」公司相關)便搶先註冊了「無印良品」在第 24 類的商標,並於 2001 年正式獲得核准。此舉意味著,當 MUJI 在 2005 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時,雖然在其他類別可以堂堂正正地使用「無印良品」四個字,但只要碰到紡織品,尤其是毛巾、床罩這些中國消費者日常接觸最多的產品,就會陷入尷尬的法律困境。

MUJI 當時雖然立即展開訴訟,試圖以「惡意搶註」為由奪回商標,但中國法院依據「先申請先得」的商標原則,多次判決 MUJI 敗訴。這場爭奪持續了十多年,直到 2019 年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駁回再審,良品計劃才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對品牌經營者來說,這段時間軸本身就很有啟發性。MUJI 並不是完全忽視中國市場,也不是完全沒有申請商標,而是因為 少了一個關鍵類別,導致進入市場後處處受限。這種缺口一旦被對手補上,再加上法律制度的保護,後續再怎麼努力幾乎無法扭轉。MUJI 在中國輸掉的,並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商標佈局上的一個致命漏洞。

從 MUJI 的經驗,我們能清楚看到:商標不只是名稱上的裝飾,而是品牌最核心的資產與護城河。尤其是在「先申請先得」的制度下,一個沒有完整覆蓋的類別,就可能成為競爭對手卡位的切入口。

MUJI 少了第 24 類,讓對方在毛巾、床罩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品項上擁有了「無印良品」四個字的合法權利。這樣的結果,不僅讓 MUJI 在銷售這些產品時必須退而求其次地使用「MUJI/日本良品計劃」標示,也讓消費者產生混淆,甚至一度讓所謂的「中國無印良品」獲得了市場份額。

對一個強調「簡約日常」的品牌來說,這等於被削掉了半邊核心。

更重要的是,MUJI 的案例並不是孤例。過去在中國市場,Tesla 曾經遇過「特斯拉」商標被搶註的狀況,最後不得不透過高額和解把名稱買回來;Apple 在 iPad 推入中國時,也因為「iPad」商標早已被一家深圳公司註冊,最後支付了 6000 萬美元才解決爭議。

這些例子共同說明一個現實:再大的國際品牌,如果沒有在進入市場前就全面性地申請商標,都有可能陷入被動,甚至付出鉅額代價去彌補當初的疏忽。

所以,MUJI 在中國的「敗訴」故事真正值得反思的地方,不是單純批評對手搶注,而是提醒所有品牌經營者:商標佈局必須超前,必須完整。

它不只是保護現有產品的符號,也必須涵蓋未來可能延伸的領域。缺了一環,就可能成為日後無法修補的缺口。

MUJI 的漏網之魚,正是一個生動的警示案例

回到開頭,大眾習慣用「正版輸給山寨」來形容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挫折,但深入了解後我們會發現,事情的本質並非如此。

raw-image


MUJI 之所以在中國第 24 類商品上失去「無印良品」這個名字,根源在於它自己早期的商標佈局存在漏洞。

這不是單純的「被搶走」,而是因為「自己沒守好」。而在商業世界裡,這樣的漏洞一旦出現,就會有人填補。這不是中國市場獨有的現象,而是所有遵循「先申請先得」制度的國家都可能發生的結果。

對於今天的品牌經營者來說,MUJI 的故事應該被視為一則警鐘:

商標不是小細節,而是最前線的防禦

它需要前瞻規劃,需要跨品類的思考,需要在市場佈局之前就完整設計。許多時候,企業花大筆資源去做行銷、研發、拓展通路,但只要在商標這個基礎環節上出現漏洞,就可能讓多年努力化為烏有,甚至淪為替別人抬轎。

因此,MUJI 在中國的敗訴並不只是品牌的挫敗,而更像是一堂昂貴的「商標管理課」。它提醒我們,任何品牌、任何規模的企業,在思考海外發展或品類延伸時,都不應該只關注眼前的商品線,而必須以更全面、更長遠的眼光去規劃知識產權的保護。唯有如此,品牌價值才能真正穩固,避免重蹈覆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銷人才培育基地 ThinkWithBlack
11.9K會員
130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電商為主的電商行銷教學基地,希望在這裡能夠透過文章知識的傳遞,能夠建構電商所需要的知識。
2025/07/21
三個月成敗見真章,你會怎麼下第一步? 今天早上,投手夥伴來找我討論一個案子。他們 team 最近接到一個新客戶,只簽三個月的試案期。理由也很直白:先看這三個月有沒有成果,再決定要不要續約變長期合作。 這種情況,你應該不陌生吧? 說穿了,就是「有一點預算,想看你能不能把水變成酒」。所以我跟他說,
2025/07/21
三個月成敗見真章,你會怎麼下第一步? 今天早上,投手夥伴來找我討論一個案子。他們 team 最近接到一個新客戶,只簽三個月的試案期。理由也很直白:先看這三個月有沒有成果,再決定要不要續約變長期合作。 這種情況,你應該不陌生吧? 說穿了,就是「有一點預算,想看你能不能把水變成酒」。所以我跟他說,
2025/06/05
如果你的 Facebook 廣告策略,是以「全轉換」為主在打,你應該會遇過這種情況,甚至正在卡在這裡:「一開始下廣告,還有轉單,ROAS 看起來也不錯,覺得自己總算抓到了一點節奏。」但沒過幾天,成效開始下滑。從轉換變貴,到幾乎不動,最後甚至乾脆歸零。你覺得怪,於是開始做所有人教你的事:
Thumbnail
2025/06/05
如果你的 Facebook 廣告策略,是以「全轉換」為主在打,你應該會遇過這種情況,甚至正在卡在這裡:「一開始下廣告,還有轉單,ROAS 看起來也不錯,覺得自己總算抓到了一點節奏。」但沒過幾天,成效開始下滑。從轉換變貴,到幾乎不動,最後甚至乾脆歸零。你覺得怪,於是開始做所有人教你的事:
Thumbnail
2025/05/17
在台灣,很多B2B中小企業的「行銷人」其實根本不是專職行銷出身。說穿了,多數公司裡負責網站、寫內容、搞SEO的人,可能本來是業務、是行政、甚至就是老闆自己,或者「剛好誰懂一點電腦,就誰來」。要嘛沒人、要嘛沒預算。
Thumbnail
2025/05/17
在台灣,很多B2B中小企業的「行銷人」其實根本不是專職行銷出身。說穿了,多數公司裡負責網站、寫內容、搞SEO的人,可能本來是業務、是行政、甚至就是老闆自己,或者「剛好誰懂一點電腦,就誰來」。要嘛沒人、要嘛沒預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旅行後我花了一點時間調整與重整生活,來看看我們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旅行後我花了一點時間調整與重整生活,來看看我們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最近公司的品牌主力產品因為需求飽和的關係,在後疫情時代,營收慢慢下降,管理階層有感再不做點事,產品就完蛋了! 產品銷量下滑,老闆就檢討產品,從什麼角度檢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降成本。 第一要務,先砍高階創新機種。 第二階段,檢視生產工廠,從inhouse轉外包廠。 第三步驟,產品不附加任何
Thumbnail
最近公司的品牌主力產品因為需求飽和的關係,在後疫情時代,營收慢慢下降,管理階層有感再不做點事,產品就完蛋了! 產品銷量下滑,老闆就檢討產品,從什麼角度檢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降成本。 第一要務,先砍高階創新機種。 第二階段,檢視生產工廠,從inhouse轉外包廠。 第三步驟,產品不附加任何
Thumbnail
一、代理品牌的最大問題: 當產品賣不好的時候,你的代理權會被換掉。原廠可能會說,你做幾年都賣不好,我只好把你換掉或不給你獨家。 另一個最大問題,品牌的生命週期不會太長,如果公司還活著,你可以看到它的興衰。
Thumbnail
一、代理品牌的最大問題: 當產品賣不好的時候,你的代理權會被換掉。原廠可能會說,你做幾年都賣不好,我只好把你換掉或不給你獨家。 另一個最大問題,品牌的生命週期不會太長,如果公司還活著,你可以看到它的興衰。
Thumbnail
說到無印良品,很多人都是這個品牌的愛用者。若是衣服,樣式不花俏,甚至到了樸素的地步,若是居家生活用品,家具、廚具、收納、文具等等,簡單的設計,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而平價的定位,也讓設計好物能飛入平常百姓的家中。
Thumbnail
說到無印良品,很多人都是這個品牌的愛用者。若是衣服,樣式不花俏,甚至到了樸素的地步,若是居家生活用品,家具、廚具、收納、文具等等,簡單的設計,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而平價的定位,也讓設計好物能飛入平常百姓的家中。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個英國名牌在台灣推出限量環保包,售價500元。許多人排隊搶購,發生推擠,有人受傷。報紙、媒體接連幾天報導,大概人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一般的評論,都是負面的,認為不應該為了搶購,造成推擠。也有人認為環保包不環保,失去原先意義。 這件事,深入探討,很複雜,牽涉到很多方面。
Thumbnail
很多年前,有個英國名牌在台灣推出限量環保包,售價500元。許多人排隊搶購,發生推擠,有人受傷。報紙、媒體接連幾天報導,大概人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一般的評論,都是負面的,認為不應該為了搶購,造成推擠。也有人認為環保包不環保,失去原先意義。 這件事,深入探討,很複雜,牽涉到很多方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