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宋元思書〉
〈與宋元思書〉自題目而言,是一封書信,就內容則是一篇寫景抒懷的短文佳作,描寫富陽至桐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美景。
全文包含山水視覺與聽覺的描寫,最後抒懷自然美景當前,使人忘卻世俗煩憂。就文字特色而言,全文不只篇幅短小、用字精煉。
句式更以四句為主,對偶工整,聲韻和諧。另透過穿插五字句、六字句,增添全文句法節奏變化,是一篇經典「駢文」小品。
什麼是「駢文」?
摘要:
「駢文」是文體的一種,既不同於「韻文」要求押韻,只講求聲韻和諧即可;但又與「散文」不同,不僅要求對偶整齊,更帶有詞藻華麗、多用典故的特色。
簡介:
「駢」原指兩馬並駕一車,並行,後引申為兩物並列。
在文學中,「駢(文)句」指的即是句式兩兩並列、帶有對偶特性的句子。
(對偶: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近、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的兩個句組。)
同時因為駢文多為「四字句」或「六字句」,駢文又稱「四六文」,其特色可以「駢四儷六」稱之。
發展:
起源漢、魏,成熟與南北朝。
秦朝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有「駢文之初祖」之稱。
晚唐李商隱自定期駢文集為「樊南四六甲乙集」,確立駢文「四六文」的別稱。
特色總結:
1.駢四儷六,對偶整齊。
2.詞藻華麗。
3.聲韻和諧。(無需押韻,非韻文。)
4.多用典故。
延伸知識:
駢文的寫作自魏晉南北朝起,華麗、講求典故與格律的寫作風格在中國文流行很長一段時間。
唐宋之間,部分文人對於這種只講求詞藻華麗與典故,內容卻空洞的文章,十分感冒,故提出「古文運動」,其中最有名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寫作的趨勢和各種流行相同,總是反反覆覆,來來去去,
你喜歡閱讀與寫作什麼樣的文章呢?
感謝每一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