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思考了一陣,決定把個人 blog 陸續轉到方格子這邊,主要有三個原因:
- 個人架站 SEO 效果落差
- 技術筆記越來越不重要
- 我需要一個「個人網站」
趁這次搬移,剛好盤點了一次幾年下來的來龍去脈,也當作在這裡的第一篇文章。
一、個人架站 SEO 還是有點落差
從 Medium 開始
我記得 2018 年的時候 Medium 剛開始在台灣漸漸熱門,出於好奇我也註冊了帳號,也開始記錄一些 Python 相關的筆記。初衷是不想每次都重新 Google 相同的問題,另一方面不必額外開銷也能整理一些知識,對學習、工作也挺有幫助。
才寫了 10 篇左右,有一天發現信箱中的 Medium 寄來的定期統計資訊中,其中一篇紀錄安裝 pip
工具的文章瀏覽數暴增,而且延續了好幾週——對,當年 pip
通常得自己安裝。具體的數字我已經忘記了,以一個沒有要全職紀錄的年輕人 (?) 來說,週報中顯示的個位數、十位數本來就是習以為常數字,但那篇文章,暴增之後都穩定在週瀏覽 1000 上下。
當時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還天真地想說不定有機會藉 blog 賺一點外快!研究了一下 Medium 分潤機制,發現相關功能的支援區域不包括台灣[1]!也加上對中文的支援度跟原生英文比起來差了不少,一怒之下開始研究其他 blog 平台分潤的可行性。
查了一陣發現痞x邦或是其他已經忘記名字的方案,對於分潤的比例低到令人咋舌,也就是說,我如果只有一篇文章有周流量 1,000,恐怕分不到多少元。具體數字我已經忘記了,幾乎是可以當作無法分潤。
最後看到有人分享她的旅遊 blog 是自架 server,因此只要負擔架設費用之外,所有利潤都是自己的,還列表說明過去半年大概每月都有 TWD 10,000 ~ 15,000 的收入。
真是激勵人心的消息,於是開始研究自架 server 的方案。
不過就放個 blog 內容,摸索一下總有機會賺到外快。
Bluehost 與 Cloudway
比較了一陣,最後先選了 Bluehost 搭配內建好的 Wordpress,主要是因為三年只需要 TWD 5,000,那時也對 infrastructure 還沒有現在這麼熟悉,能省略那些「學問」、「功夫」來單純架設 blog,比起來這方案算是挺划算的。
如果你也有使用過 Wordpress 經驗的話,應該可以體會有這麼多設定可以選擇,三不五時就會測試一下新的外掛,或是挑選佈景。然後時間一下就又過了幾週,終於有了滿意的雛形,也陸續新增一些文章。
從付錢到塵埃落定之前,使用這個方案的最大的痛點是「回應時間」太長。短短一年多左右,我又受不了了!研究了一下,肯定是因為 vhost 的關係!這代表我的 server 會跟其他租戶共享運算資源,這肯定是回應時間緩慢的核心原因!(現在想想也有可能只是 server 本身離台灣太遠導致)
於是我決定要有自己的一台 server。
即使 Bluehost 三年的合約還沒用完。
同樣經過一番研究,最後在 2021 年 11 月選了 Cloudway 租用主機,也是因為他有內建的 Wordpress 整套系統,不必登入 server 自行管理,網頁上可以操作所有的設定。缺點是一個月要 USD 23,大約就是 TWD 700。
同樣在設定了一番 Wordpress,取得了滿意的 layout,可以開始繼續新增文章。文章產量雖然說不算很多,但不時都會一直新增內容。
幾個月下來,看 Google 相關工具的報表功能,可以看到部分文章週流量也都有 100 上下,此時我唯一的分潤希望是 Adsense。費了一番功夫申請[2],最後發現不是有一點點流量就有分潤,而是要有人點擊你 blog 上面自動產生的廣告,才會獲得 USD 0.01 ~ 0.05 不等的收入,而且要累積到 USD 100 元才可以一次轉帳。
又過了幾個月,流量差不多都維持在同樣的水準,而點擊率不能說沒有,但基本上就是有同事或親友提到相關內容,就貼給他們看請他們順便點擊來的。可能是因為我的內容多半是自己要用的筆記、或交易心得,比較少針對大家有興趣的內容做系統化的整理,流量自然不會大增。Adsense 當然是無法帶來多少收入。
原本只是想記筆記賺個外快,一轉眼發現每個月 USD 23、後半還漲到 USD 28 的費用,以成本來說實在是高到不可思議。外快從來沒領過,我也居然就維持了付款 27 個月!
幾乎零成本的架站方案:AWS
我把我架站的經驗跟我同事分享,他很意外我身為工程師還 (當盤子) 付這些費用,也跟我說他的 blog 營運成本幾乎是 0!
大致上的架構如下:
- 把你的靜態網頁放在 AWS S3
- 設定 AWS Cloudfront,指定存取 S3 的內容
在這個設定下,除非你流量超級巨大,否則一個月幾乎不到 TWD 0.5 元——我沒有寫錯數字。
而實際上的 tech stack 會是:
- 先了解 Markdown 格式;可以多使用 Hackmd
- 用 Hugo,先挑選好你要的主題 (就像 Wordpress 一樣)
- 然後以 Markdown 格式寫你的文章
- 最後把內容
build
好上傳到 S3;你也可以放在 github 並善用 Github Action 自動部署到 S3
於是從 2024 年 4 月左右開始,我的 blog 每月開銷可以直接當作 TWD 0!更不用說 Markdown 格式是工程師的最愛,純文字就可以處理內容以及渲染格式,這代表文字編輯甚至 AI 協作會比網頁更輕鬆!配合 GHA (Github Action),只要在版本合併進去主線版本之後,就會完成一連串的自動部署工作,整個輕鬆寫意。
但是過了幾個月,開始發現一些問題:文章越來越多,但是流量卻越來越小。
到最後可以說幾乎是零,等於是被自然流量拋棄了。
稍微做了一點功課,可以歸納出一些可能影響 SEO 的原因
- 有可能是我挑的這個 hugo theme 對 SEO 並不友善,因此搜尋引擎就不再推薦內容
- 純靜態網頁的部分如果要有正確的 redirect,需要在 AWS 上有額外的設定。但我一直不想再配上可能會有額外費用的設定,可能因此降低搜尋評分。
- Google search console 一直抱怨部分文章建立索引失敗,然後沒有具體的原因,root cause 至今不明。也可能就是這個不明問題導致 SEO 評分降低。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我對於這個架構的優化 SEO 做得並不是太好,但又找不到明顯的修正方案。
加上技術筆記內容在 ChatGPT 越來越強大之後,重要性也隨之越來越低。
壓垮小 blog 的最後一根稻草是 read.cv (已下架) 這個網站在 2025 年 5 月即將陸續停止服務。
二、技術筆記越來越不重要了
ChatGPT 即將取代 StackOverflow?
2022 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震驚了所有人!馬上成為史上用戶數量增長最快的 App[3]。
過不久就開始出現幫助你寫程式的 Auto-complete 功能。當時是 2023 年,我開始開發分帳帳本[4] (Decents) 時,有付費使用過 Github 出的 Copilot,對於常見的程式意圖居然幾個 tab 按下去就完成了的這件事,嘖嘖稱奇了好幾天。後來改用 windsurf 到現在,我仍然有早鳥優惠呢!
經過了三年的發展,ChatGPT 功能持續增強,漸漸地有什麼技術問題都直接問他,不必再去查筆記或是上 stackoverflow 了。
以前 Stackoverflow 之於工程師:
在 ChatGPT 盛行之後:
Stack overflow is almost dead
(現在每月問題的數量已經降低到跟 2009 年剛建站的數量差不多)
技術筆記反而變成更像是自己的歷史紀錄
我也順便測試了一些遺留下來的技術筆記,多半是 bash 相關的內容,的確是配上適當的 prompts 後,大部分都可以在 ChatGPT 找到快速而正確的答案。
例如說曾經翻譯了這篇 All about {Curly Braces} in Bash,以及配上自己需要的例子,記在文章中,在寫 shell scripts 參考不時頗有幫助。
不過現在只要跟 ChatGPT 說類似以下內容:
Explain the usages about Curly Braces `{}` in Bash, such as array builder, parameter expansion, output grouping, with some examples for me.
馬上就能得到類似一篇完整的內容了。
所以對潛在的讀者而言,原來的筆記內容可以說是毫無用處,畢竟只需要向 ChatGPT 提問,馬上就可以得到答案,甚至可以獲得更多相關的資訊。
對於自己來說也一樣,有點不確定就過去問一下就有答案。
這兩天在回頭看自己筆記的時候,更關注的部分反而是「當初為什麼會需要紀錄這篇」,文章更重要的會是當下遇到的問題,那些屬於自己的軌跡的一部分。如果是這樣的話,搬移這些純技術的文章到方格子還有意義嗎?時間戳記肯定是不一樣的,內容也已經無法幫助讀者。
在這種背景下,大概也只需要搬移那些 ChatGPT 無法輕易產生的內容了,像是一些雜想或交易心得。幸運的是,看起來那些相對「艱澀」或「nerdy」的內容仍然可以搬移過來,因為至少對我而言,我發現 ChatGPT 在這種內容中,舉的例子或是呈現上仍然沒有當初手工製作來得清楚。像是 UTF-8 的編碼方式、或是 SHA-1 在運作的一些細節。
三、我需要一個「個人網站」
最後是前面提到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今年 (2025) 7 月突然發現 read.cv——我最欣賞的履歷網站已經宣布在 5 月時準備關站,在提供三個月的唯讀緩衝期之後將全面停止服務。
自己的面試經驗跟其他同事相比並不是非常多,幾次轉換工作都是靠介紹才接觸相關窗口,再考慮是否加入團隊的。可能也因為這樣,我很不喜歡一般人力媒合平台的那種需要填寫申請表格類的內容,更喜歡有一個我已經製作好的履歷,狀態也可以即時更新,有緣人就參考看看。所以我在申請面試的幾次經驗,總是會附上 read.cv 的網址,詳細的英文履歷都會在裡面,讓想閱讀的人可以獲得最新的狀態。
但現在他們停止服務了[5]!
所以我決定準備把原來 blog 的 domain 拿來當作我個人的介紹網站。這樣不僅可以補上我認為 read.cv 可以補足的功能,也能依照我的需求額外擴充。其他人也能更瞭解我、我做過的事情、甚至還能加上簡單的前端功能。我也能維持我喜歡的分享狀態:丟一個連結給對方即可。
原有的 blog 內容就去蕪存菁,留下我認為對潛在讀者還有點幫助的內容轉移到方格子這邊。至少有個比我自己 SEO 做得還要好的服務,可以獲得更多互相交流、成長的機會!
至於你說那些丟在 Bluehost 以及 Cloudway 的成本,就算了吧!自從開發了 Decents[4] 之後,領悟到一個最重要的事情:使用者/讀者的回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總想著不虧本,那就別做服務/寫文章了!
Notes
上方中括號中的附註:
- 當年 Medium 的分潤支援範圍不包含台灣。剛才查了一下,有文章介紹台灣收款的方式,看起來「要先加入會員計劃」,每月 USD 5,以及有兩種收款方式:Stripe 以及 W-8BEN (美國國稅局給非美公民的表格)。但是 Stripe 仍然不支援台灣收款、用表格收款會扣 30% 稅。
- Google Adsense 最後一步會寄實體驗證碼的信到你家,大概需要等三個多月
-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chatgpt-sets-record-fastest-growing-user-base-analyst-note-2023-02-01/
- 我開發的分帳服務:https://decents.me/,新功能持續擴增中,希望能幫助到你與你的親友。
- https://aggregata.de/goodbye-read-cv/ 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樣失望,不過危機就是轉機,別人不做了就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