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萬華區一條狹窄巷弄裡的小吃攤,幾張歪斜的桌椅,昏黃的燈泡周圍飛蛾環繞。老闆阿伯一邊翻動著鐵板上的蚵仔煎,一邊低聲對熟客們說:「最近夜裡別亂跑,特別是工地和水溝邊。」他壓低聲音,「龜殼花蛇出來了,不是普通的那種。」
鄰座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先生點頭附和:「是啊,我孫子同學的舅舅,上個月就在基隆河邊腳踏車道失蹤了。監視器只拍到他突然停下車,走向堤防邊的草叢,就像被什麼召唤一樣...」
這就是龜殼花蛇都市傳說的開端——一種只在夏季現身,能夠誘惑人類的神秘蛇類。
真實與傳說之間
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確實存在於台灣的現實世界中。這是種中型毒蛇,體長可達1.5公尺,身體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有一系列深色斑塊,形似龜殼花紋,因而得名。牠們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丘陵和平地,常見於開墾地、農墾區和都市郊區。夏夜裡,它們常出現在較潮溼的地方,捕食鼠類、蛙類和小鳥。
然而,都市傳說中的龜殼花蛇,遠不止於此。
傳說中的龜殼花蛇,眼睛在黑暗中會發出淡淡的綠光,能夠模仿人類親友的聲音呼喚名字。據說牠們特別喜歡在夏季暴雨過後出現,那時都市中的排水系統飽和,這些生物便從錯綜複雜的地下世界中湧出。
多位受訪者講述了相似的情節:夜歸者獨自行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突然聽見熟悉的聲音呼喚自己的名字。轉頭望去,暗處有一對幽綠的光點。接著,受害者會不由自主地走向聲音來源,從此消失無蹤。
失蹤者的共同點
根據傳說,龜殼花蛇偏愛特定類型的獵物。失蹤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徵中的至少一項:
1. 身體溫度偏高:例如剛運動完的人、發燒病患者,或因飲酒而體溫升高者。
2. 情緒波動大:極度悲傷、憤怒或興奮的人似乎更容易被誘惑。
3. 獨自夜行:尤其是在接近水域或施工地點的孤獨行人。
2018年夏天,台北市統計了連續五年來的夏季失蹤人口報告,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年6至9月,都市區的失蹤案件比其它月份高出23%,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夜間(晚間10點至凌晨4點),且近半數失蹤地點鄰近水岸或施工中的建築工地。
當然,這完全可以從社會學和環境因素解釋:夏季夜晚外出活動人口增加,河岸邊消暑人數增多,酒精消費量上升等等。但傳說的信奉者們指出,有17起失蹤案件的最後目擊證詞中都提到了「綠色光點」或「像蛇一樣移動的影子」。
地下的王國
傳說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關於龜殼花蛇的地下王國。
台北市地下存在著無數被遺忘的空間:日治時期修建的防空洞、廢棄的地下商場、錯綜複雜的排水系統和捷運施工留下的未使用通道。傳說中,這些空間被龜殼花蛇改造成龐大的地下巢穴。
一位自稱曾誤入地下世界的老兵描述:「那裡面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黑暗骯髒。牆壁上覆蓋著某種發光苔蘚,發出幽幽綠光。通道四通八達,深不見底。我能聽到遠處傳來細微的嘶嘶聲,有時還夾雜著人類的哭泣聲。」
這個傳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都市人對地下世界的集體恐懼。我們每天行走在城市表面,卻很少想到腳下存在著另一個維度的空間,充滿未知與危險。
科學的視角
從科學角度來看,龜殼花蛇確實具有一些非凡特性,可能成為傳說形成的基礎。
首先,龜殼花蛇擁有熱感應頰窩,能夠偵測到溫血動物的體溫變化。這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它們對體溫偏高的人特別敏感。
其次,研究顯示龜殼花蛇的毒液中含有神經毒素成分,可能引起幻覺。被咬傷者可能會聽到或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這或許解釋了「聽到呼喚聲」的現象。
此外,夏季是龜殼花蛇的繁殖季節,雄蛇會更加活躍地尋找配偶,這增加了與人類相遇的機率。
然而,科學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這些傳說幾乎同時在台灣多個城市出現?為什麼目擊描述如此相似?為什麼所有試圖尋找地下入口的探險都無功而返?
文化的隱喻
龜殼花蛇的都市傳說可能反映了現代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
一方面,它代表了對自然反撲的恐懼。隨著都市擴張,人類侵占了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棲地,傳說中的龜殼花蛇某種程度上象徵著自然界的復仇。
另一方面,這個傳說也隱喻了都市人的孤獨與脆弱。被龜殼花蛇誘惑的人,往往是那些在社會中感到孤立無助的個體。傳說中受害者會「聽到親友的呼喚」,暗示了人們內心深處對聯繫與歸屬的渴望。
心理學教授李維倫分析:「這類傳說通常誕生於社會快速變遷的時期。都市化過程中,人們與傳統社區紐帶斷裂,產生了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傳說中的危險生物,某種程度上具象化了這種無形的不安。」
親歷者的敘事
儘管大多數人將龜殼花蛇傳說視為無稽之談,但仍有許多人聲稱親身經歷過相關事件。
一位化名「小陳」的夜班護士講述了她的經歷:
「那天我下班已經凌晨兩點了,騎著Yobike經過公館附近。突然聽到我母親叫我的小名,聲音從基隆河方向傳來。我明明知道母親那時候應該在高雄家裡睡覺,但還是忍不住停下車,望向河堤。我真的看到了兩點綠光在草叢中閃動,就像一雙眼睛。最可怕的是,我感覺自己的腳不由自主地要向那個方向移動...幸好那時候一輛計程車按喇叭,我才驚醒過來。」
類似這樣的敘事在網路上流傳,雖然無法驗證真偽,但它們確實豐富了傳說的細節,並使其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傳播。
儀式與防護
隨著傳說流傳,民間也發展出許多防護方法。這些方法混合了傳統信仰、民間智慧和現代元素:
1. 佩戴硫磺香包:傳統認為蛇類厭惡硫磺氣味。
2. 手機安裝特定APP:據說龜殼花蛇發出的聲音頻率特殊,有些APP聲稱能夠發出干擾頻率。
3. 避免夜間獨自行近水域或工地:這是最實際的建議。
4. 聽到呼喚時念誦經文或親人名字:這源自於「鬼呼名不應」的傳統觀念。
在某些社區,居民甚至組織了「夜巡隊」,在夏季夜晚輪流巡邏,確保鄰里安全。這種行為強化了社區凝聚力,間接證明了都市傳說有時也能產生正面社會功能。
傳說的新變體
隨著時間推移,龜殼花蛇傳說也在不斷演變。最近出現的新變體包括:
1. 數位龜殼花:有人聲稱收到未知號碼的訊息,點開後是綠色蛇眼動圖,隨後手機出現異常,機身發熱。
2. 龜殼蛇美人:類似傳統的「蛇蝎美人」傳說,美麗女子在夜店引誘男性,後被發現其實是龜殼花蛇的化身。
3. 防疫傳說:疫情期間,有傳言說龜殼花蛇特別喜歡體溫超過37.5度的人,與發燒症狀相關。
這些新變體顯示了都市傳說的生命力——它們能夠吸收當代社會焦慮,轉化為新的敘事形式。
真相的追尋
為了探求真相,我請教了兩爬專家陳老師。他笑著說:「龜殼花蛇當然不會說人話,也不會建造地下王國。但這個傳說有趣之處在於,它部分建立在真實生物習性上。」
陳老師解釋,夏季確實是龜殼花蛇活動頻繁的季節,因為溫暖氣候讓這種變溫動物更加活躍。牠們有時會進入都市區尋找食物,主要是追隨老鼠等獵物。
「至於綠光,」陳老師繼續說,「可能是蛇眼反射光線的現象。蛇類眼睛有特殊結構,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明亮的光點,顏色因物種而異。」
對於失蹤事件,陳老師認為更可能是意外事故——人們不慎跌落水中或施工坑洞,與蛇類無直接關係。
然而,當我問及是否有任何無法解釋的案例時,陳老師猶豫了一下:「科學家的職責是根據證據說話。但都市生態系統確實還有許多我們不了解的地方...」
傳說的社會功能
無論真相如何,龜殼花蛇傳說顯然在都市社會中扮演了特定角色。
首先,它作為一種「安全警示」,提醒人們注意夏季夜間的潛在危險。與其直接告訴人們不要夜歸,一個恐怖的傳說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它提供了對神秘現象的解釋框架。當無法理解的事件發生時,人們自然地尋求解釋,而傳說提供了現成的敘事模板。
最重要的是,這類傳說成為了都市文化的一部分,是現代人與遠古恐懼之間的連接點。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類神秘故事,提醒自己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仍然有限。
個人的結論
在撰寫這篇報導的過程中,我訪問了無數相關人士,從生物學家到民俗學者,從警察到自稱目擊者的普通市民。我最初抱持的懷疑態度逐漸轉變為對傳說背後文化意義的尊重。
龜殼花蛇的都市傳說或許沒有生物學事實基礎,但它確實反映了某種「真實」——都市人對未知的恐懼,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的神秘主義需求。
夏夜裡,當你獨自行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聽到遠處傳來若有若無的呼喚聲,或許最好的做法不是追尋聲音來源,而是加快腳步回家。
畢竟,無論傳說真假,夏季夜間確實存在許多真實危險——從交通意外到搶劫案件。而龜殼花蛇傳說,或許正是祖先智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用一個可怕的故事,保護後人避開實際存在的危險。
在這個意義上,龜殼花蛇傳說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成為了一則現代寓言,提醒我們在科技發達的都市中,仍然需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對未知的謹慎,以及對夜晚應有的警惕。
下次夏季夜晚,當你行走在台北街頭,聽到暗處傳來嘶嘶聲或若有若無的呼喚,記得加快腳步。無論龜殼花蛇是否真實存在,謹慎總是智慧之舉。
畢竟,都市傳說最迷人的地方,不在於它的真假,而在於它揭示了人類心靈深處的什麼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