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暗影:龜殼花蛇的都市傳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夏日的台北,溽暑難耐。城市像一座巨大的蒸籠,高樓玻璃幕牆反射著刺目的陽光,街道上氤氳著熱浪,連空氣都彷彿凝滯了。入夜後,溫度稍降,但溼氣仍然厚重地壓在每個人的皮膚上。就是在這樣一個悶熱的夜晚,我第一次聽說了那個傳說。

那是在萬華區一條狹窄巷弄裡的小吃攤,幾張歪斜的桌椅,昏黃的燈泡周圍飛蛾環繞。老闆阿伯一邊翻動著鐵板上的蚵仔煎,一邊低聲對熟客們說:「最近夜裡別亂跑,特別是工地和水溝邊。」他壓低聲音,「龜殼花蛇出來了,不是普通的那種。」

鄰座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先生點頭附和:「是啊,我孫子同學的舅舅,上個月就在基隆河邊腳踏車道失蹤了。監視器只拍到他突然停下車,走向堤防邊的草叢,就像被什麼召唤一樣...」

這就是龜殼花蛇都市傳說的開端——一種只在夏季現身,能夠誘惑人類的神秘蛇類。

真實與傳說之間

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確實存在於台灣的現實世界中。這是種中型毒蛇,體長可達1.5公尺,身體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有一系列深色斑塊,形似龜殼花紋,因而得名。牠們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丘陵和平地,常見於開墾地、農墾區和都市郊區。夏夜裡,它們常出現在較潮溼的地方,捕食鼠類、蛙類和小鳥。

然而,都市傳說中的龜殼花蛇,遠不止於此。

傳說中的龜殼花蛇,眼睛在黑暗中會發出淡淡的綠光,能夠模仿人類親友的聲音呼喚名字。據說牠們特別喜歡在夏季暴雨過後出現,那時都市中的排水系統飽和,這些生物便從錯綜複雜的地下世界中湧出。

多位受訪者講述了相似的情節:夜歸者獨自行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突然聽見熟悉的聲音呼喚自己的名字。轉頭望去,暗處有一對幽綠的光點。接著,受害者會不由自主地走向聲音來源,從此消失無蹤。

失蹤者的共同點

根據傳說,龜殼花蛇偏愛特定類型的獵物。失蹤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徵中的至少一項:

1.     身體溫度偏高:例如剛運動完的人、發燒病患者,或因飲酒而體溫升高者。

2.     情緒波動大:極度悲傷、憤怒或興奮的人似乎更容易被誘惑。

3.     獨自夜行:尤其是在接近水域或施工地點的孤獨行人。

2018年夏天,台北市統計了連續五年來的夏季失蹤人口報告,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年6至9月,都市區的失蹤案件比其它月份高出23%,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夜間(晚間10點至凌晨4點),且近半數失蹤地點鄰近水岸或施工中的建築工地。

當然,這完全可以從社會學和環境因素解釋:夏季夜晚外出活動人口增加,河岸邊消暑人數增多,酒精消費量上升等等。但傳說的信奉者們指出,有17起失蹤案件的最後目擊證詞中都提到了「綠色光點」或「像蛇一樣移動的影子」。

地下的王國

傳說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關於龜殼花蛇的地下王國。

台北市地下存在著無數被遺忘的空間:日治時期修建的防空洞、廢棄的地下商場、錯綜複雜的排水系統和捷運施工留下的未使用通道。傳說中,這些空間被龜殼花蛇改造成龐大的地下巢穴。

一位自稱曾誤入地下世界的老兵描述:「那裡面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黑暗骯髒。牆壁上覆蓋著某種發光苔蘚,發出幽幽綠光。通道四通八達,深不見底。我能聽到遠處傳來細微的嘶嘶聲,有時還夾雜著人類的哭泣聲。」

這個傳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都市人對地下世界的集體恐懼。我們每天行走在城市表面,卻很少想到腳下存在著另一個維度的空間,充滿未知與危險。

科學的視角

從科學角度來看,龜殼花蛇確實具有一些非凡特性,可能成為傳說形成的基礎。

首先,龜殼花蛇擁有熱感應頰窩,能夠偵測到溫血動物的體溫變化。這解釋了為什麼傳說中它們對體溫偏高的人特別敏感。

其次,研究顯示龜殼花蛇的毒液中含有神經毒素成分,可能引起幻覺。被咬傷者可能會聽到或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這或許解釋了「聽到呼喚聲」的現象。

此外,夏季是龜殼花蛇的繁殖季節,雄蛇會更加活躍地尋找配偶,這增加了與人類相遇的機率。

然而,科學無法解釋的是:為什麼這些傳說幾乎同時在台灣多個城市出現?為什麼目擊描述如此相似?為什麼所有試圖尋找地下入口的探險都無功而返?

文化的隱喻

龜殼花蛇的都市傳說可能反映了現代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

一方面,它代表了對自然反撲的恐懼。隨著都市擴張,人類侵占了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棲地,傳說中的龜殼花蛇某種程度上象徵著自然界的復仇。

另一方面,這個傳說也隱喻了都市人的孤獨與脆弱。被龜殼花蛇誘惑的人,往往是那些在社會中感到孤立無助的個體。傳說中受害者會「聽到親友的呼喚」,暗示了人們內心深處對聯繫與歸屬的渴望。

心理學教授李維倫分析:「這類傳說通常誕生於社會快速變遷的時期。都市化過程中,人們與傳統社區紐帶斷裂,產生了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傳說中的危險生物,某種程度上具象化了這種無形的不安。」

親歷者的敘事

儘管大多數人將龜殼花蛇傳說視為無稽之談,但仍有許多人聲稱親身經歷過相關事件。

一位化名「小陳」的夜班護士講述了她的經歷:

「那天我下班已經凌晨兩點了,騎著Yobike經過公館附近。突然聽到我母親叫我的小名,聲音從基隆河方向傳來。我明明知道母親那時候應該在高雄家裡睡覺,但還是忍不住停下車,望向河堤。我真的看到了兩點綠光在草叢中閃動,就像一雙眼睛。最可怕的是,我感覺自己的腳不由自主地要向那個方向移動...幸好那時候一輛計程車按喇叭,我才驚醒過來。」

類似這樣的敘事在網路上流傳,雖然無法驗證真偽,但它們確實豐富了傳說的細節,並使其在現代社會中持續傳播。

儀式與防護

隨著傳說流傳,民間也發展出許多防護方法。這些方法混合了傳統信仰、民間智慧和現代元素:

1.     佩戴硫磺香包:傳統認為蛇類厭惡硫磺氣味。

2.     手機安裝特定APP:據說龜殼花蛇發出的聲音頻率特殊,有些APP聲稱能夠發出干擾頻率。

3.     避免夜間獨自行近水域或工地:這是最實際的建議。

4.     聽到呼喚時念誦經文或親人名字:這源自於「鬼呼名不應」的傳統觀念。

在某些社區,居民甚至組織了「夜巡隊」,在夏季夜晚輪流巡邏,確保鄰里安全。這種行為強化了社區凝聚力,間接證明了都市傳說有時也能產生正面社會功能。

傳說的新變體

隨著時間推移,龜殼花蛇傳說也在不斷演變。最近出現的新變體包括:

1.     數位龜殼花:有人聲稱收到未知號碼的訊息,點開後是綠色蛇眼動圖,隨後手機出現異常,機身發熱。

2.     龜殼蛇美人:類似傳統的「蛇蝎美人」傳說,美麗女子在夜店引誘男性,後被發現其實是龜殼花蛇的化身。

3.     防疫傳說:疫情期間,有傳言說龜殼花蛇特別喜歡體溫超過37.5度的人,與發燒症狀相關。

這些新變體顯示了都市傳說的生命力——它們能夠吸收當代社會焦慮,轉化為新的敘事形式。

真相的追尋

為了探求真相,我請教了兩爬專家陳老師。他笑著說:「龜殼花蛇當然不會說人話,也不會建造地下王國。但這個傳說有趣之處在於,它部分建立在真實生物習性上。」

陳老師解釋,夏季確實是龜殼花蛇活動頻繁的季節,因為溫暖氣候讓這種變溫動物更加活躍。牠們有時會進入都市區尋找食物,主要是追隨老鼠等獵物。

「至於綠光,」陳老師繼續說,「可能是蛇眼反射光線的現象。蛇類眼睛有特殊結構,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明亮的光點,顏色因物種而異。」

對於失蹤事件,陳老師認為更可能是意外事故——人們不慎跌落水中或施工坑洞,與蛇類無直接關係。

然而,當我問及是否有任何無法解釋的案例時,陳老師猶豫了一下:「科學家的職責是根據證據說話。但都市生態系統確實還有許多我們不了解的地方...」

傳說的社會功能

無論真相如何,龜殼花蛇傳說顯然在都市社會中扮演了特定角色。

首先,它作為一種「安全警示」,提醒人們注意夏季夜間的潛在危險。與其直接告訴人們不要夜歸,一個恐怖的傳說可能更加有效。

其次,它提供了對神秘現象的解釋框架。當無法理解的事件發生時,人們自然地尋求解釋,而傳說提供了現成的敘事模板。

最重要的是,這類傳說成為了都市文化的一部分,是現代人與遠古恐懼之間的連接點。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類神秘故事,提醒自己人類對世界的理解仍然有限。

個人的結論

在撰寫這篇報導的過程中,我訪問了無數相關人士,從生物學家到民俗學者,從警察到自稱目擊者的普通市民。我最初抱持的懷疑態度逐漸轉變為對傳說背後文化意義的尊重。

龜殼花蛇的都市傳說或許沒有生物學事實基礎,但它確實反映了某種「真實」——都市人對未知的恐懼,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的神秘主義需求。

夏夜裡,當你獨自行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聽到遠處傳來若有若無的呼喚聲,或許最好的做法不是追尋聲音來源,而是加快腳步回家。

畢竟,無論傳說真假,夏季夜間確實存在許多真實危險——從交通意外到搶劫案件。而龜殼花蛇傳說,或許正是祖先智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用一個可怕的故事,保護後人避開實際存在的危險。

在這個意義上,龜殼花蛇傳說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成為了一則現代寓言,提醒我們在科技發達的都市中,仍然需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對未知的謹慎,以及對夜晚應有的警惕。

下次夏季夜晚,當你行走在台北街頭,聽到暗處傳來嘶嘶聲或若有若無的呼喚,記得加快腳步。無論龜殼花蛇是否真實存在,謹慎總是智慧之舉。

畢竟,都市傳說最迷人的地方,不在於它的真假,而在於它揭示了人類心靈深處的什麼秘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罪案暗房 Crime Darkroom
5會員
171內容數
《Crime Darkroom》是張介安的小說解剖室 在這裡,台灣歷史不是教科書,而是層層剝離的傷口與未解的案發現場。 每一則改編小說都是從報導縫隙中滲出的暗影,在解剖台與放大鏡下逐步顯影。 你可能會懷疑這些故事是真的——那正是恐怖的開始。 如果你喜歡帶著歷史餘溫的懸疑感、帶著冷光的小說筆觸, 歡迎進入暗房,打開檔案。
2025/09/02
在西雅圖歷史悠久的派克市場1912號,有一間與周遭環境幾乎融為一體的小店。沒有閃亮的霓虹招牌,沒有冷氣機的嗡嗡作響,只有一扇普通的門和一面低調的綠色標誌。這就是星巴克創始店,一個看似平凡卻承載著非凡故事的地方。 站在這間僅有1000平方英尺的空間裡,我注意到木質櫃臺上的磨痕,空氣中混合著咖啡豆...
Thumbnail
2025/09/02
在西雅圖歷史悠久的派克市場1912號,有一間與周遭環境幾乎融為一體的小店。沒有閃亮的霓虹招牌,沒有冷氣機的嗡嗡作響,只有一扇普通的門和一面低調的綠色標誌。這就是星巴克創始店,一個看似平凡卻承載著非凡故事的地方。 站在這間僅有1000平方英尺的空間裡,我注意到木質櫃臺上的磨痕,空氣中混合著咖啡豆...
Thumbnail
2025/08/30
晨光熹微,我從深坑老街出發,踏上了尋找茶山古道的旅程。這條隱於新北市深坑山區的古道,相傳是昔日茶農運送茶葉的要道,如今雖已不再承載商業功能,卻成為都市人尋幽訪靜的好去處。我手中握著從網路取得的資訊,對這條古道充滿期待,特別是聽說山上有群特別的居民—一群被農戶放養的可愛貓咪...
Thumbnail
2025/08/30
晨光熹微,我從深坑老街出發,踏上了尋找茶山古道的旅程。這條隱於新北市深坑山區的古道,相傳是昔日茶農運送茶葉的要道,如今雖已不再承載商業功能,卻成為都市人尋幽訪靜的好去處。我手中握著從網路取得的資訊,對這條古道充滿期待,特別是聽說山上有群特別的居民—一群被農戶放養的可愛貓咪...
Thumbnail
2025/07/27
暮春四月,我背著行囊踏上北京的土地,空氣裡有股乾燥的塵土氣息。這座城市對我而言不只是地圖上的座標,更是爺爺口中模糊而遙遠的鄉愁。十五天,我想丈量它的厚度,卻不知自己將跌入一場與時光交織的深談。
Thumbnail
2025/07/27
暮春四月,我背著行囊踏上北京的土地,空氣裡有股乾燥的塵土氣息。這座城市對我而言不只是地圖上的座標,更是爺爺口中模糊而遙遠的鄉愁。十五天,我想丈量它的厚度,卻不知自己將跌入一場與時光交織的深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假日的台北地下街 換上暖色系的 日式風情 原本睡眼朦朧的 長長大街 隨著時辰一到 點亮 鬧鐘似的 古典燈籠 店家剛被喚醒 人潮尚未洶湧 漫步在 剛甦醒的大街上 空氣中 從另一邊的美食街區 飄來了 屬於異國的 辛香料氣味 不同面孔的人們
Thumbnail
假日的台北地下街 換上暖色系的 日式風情 原本睡眼朦朧的 長長大街 隨著時辰一到 點亮 鬧鐘似的 古典燈籠 店家剛被喚醒 人潮尚未洶湧 漫步在 剛甦醒的大街上 空氣中 從另一邊的美食街區 飄來了 屬於異國的 辛香料氣味 不同面孔的人們
Thumbnail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在各大高樓聳立的都市裡頭,陽光的照射,似乎能夠將柏油路曬的酥軟。人們頂著頭上的陽光,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的情況下,原本應該是陽光明媚的美好日子,卻演變為酷暑難耐的高溫蒸籠,一向討厭濕熱氣候的我,實在是想不到夏天有什麼美好的事,然而,就在昨天下午,我坐在書房,
Thumbnail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在各大高樓聳立的都市裡頭,陽光的照射,似乎能夠將柏油路曬的酥軟。人們頂著頭上的陽光,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的情況下,原本應該是陽光明媚的美好日子,卻演變為酷暑難耐的高溫蒸籠,一向討厭濕熱氣候的我,實在是想不到夏天有什麼美好的事,然而,就在昨天下午,我坐在書房,
Thumbnail
悶熱的房間糊成了一片海,剛入八月的炎夏沒有冷氣的夜晚,失眠又輕易的找到我的位置。因為熱只想靠著電風扇擺動的方向移動,好壞並存的問題卻如影隨形,不吹風過不去這個夜晚,吹了風隔天又要頭痛了。
Thumbnail
悶熱的房間糊成了一片海,剛入八月的炎夏沒有冷氣的夜晚,失眠又輕易的找到我的位置。因為熱只想靠著電風扇擺動的方向移動,好壞並存的問題卻如影隨形,不吹風過不去這個夜晚,吹了風隔天又要頭痛了。
Thumbnail
正午灼熱的日光被攔阻在簷廊外,香客跨過正殿龍門,撲面而來的涼爽氣息驅散滿身熱意。光影交錯,此時殿內正顯昏暗,只有懸於天花板的幾支日光燈,散發微弱光芒,照亮殿堂。
Thumbnail
正午灼熱的日光被攔阻在簷廊外,香客跨過正殿龍門,撲面而來的涼爽氣息驅散滿身熱意。光影交錯,此時殿內正顯昏暗,只有懸於天花板的幾支日光燈,散發微弱光芒,照亮殿堂。
Thumbnail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比較靠近赤道,夏日高溫時常都是攝氏30度起跳,甚至可以高達40度! 加上海島型氣候,濕度又非常高!常常又熱又黏~~ 中暑更是夏日新聞日常播報內容,身旁的人包含自己也常常中暑! 雖然沒曬太陽,但冷氣房頻繁進出,確實也時常頭暈! 那到底要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比較靠近赤道,夏日高溫時常都是攝氏30度起跳,甚至可以高達40度! 加上海島型氣候,濕度又非常高!常常又熱又黏~~ 中暑更是夏日新聞日常播報內容,身旁的人包含自己也常常中暑! 雖然沒曬太陽,但冷氣房頻繁進出,確實也時常頭暈! 那到底要怎麼解決呢????
Thumbnail
2024.06.06 剛吃完晚餐踏出店門口,一陣濕氣立刻罩上頭,眼睛,也還沒有適應光。
Thumbnail
2024.06.06 剛吃完晚餐踏出店門口,一陣濕氣立刻罩上頭,眼睛,也還沒有適應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