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關於我身上的一個秘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34年前,台中老家的隔壁,住著一戶「不安分」的鄰居。

那是一群年輕人,經常在深夜開趴、喝酒,吵得街坊鄰居不得安寧。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他們因為吸毒導致失火,火勢一路蔓延到我們家頂樓。

那一夜,秋明急得大喊,抓著美英往樓下跑。全家人手忙腳亂,好不容易逃到一樓,所幸最後火勢控制住,人也都平安。而就在大家都還驚魂未定時,琇琴突然冒出一句話:

「據說懷孕時遇到火災,嬰兒出生後,身上會留下火燒的胎記。」

而阿嬤口中的嬰兒,就是我。

根據大人們的轉述,在我出生時,大家除了關心我的健康狀況,更想確認的是我身上到底有沒有「火燒痕跡」。神奇的是,在我脖子後面,真的發現有一塊又大、又深的褐色胎記,形狀就像被火燒過的痕跡。

這胎記,陪著我一路長大

老實說,儘管這塊胎記又大又醜,但它從來沒有真正困擾過我。

平常用長髮一遮,鮮少有人會注意到我脖子後面的深色印記。只有偶爾去剪頭髮時,設計師會不小心發現;或者學生時期,需要綁馬尾的場合,經常會引來同學或老師的好奇:「妳脖子後面是燒傷嗎?怎麼有一大片疤?」

我總是笑著解釋:「那不是疤,是胎記。」對方通常會連忙道歉,但我完全不覺得被冒犯。有時候,我還會順勢補上一段「火災與胎記」的民間傳說,當作建立友誼的敲門磚,說來,我也算是很會交朋友啊(其實只是話多而已)

不過,雖然我並不在意,但我能感受到秋明一度很想幫我除掉這個胎記。

大概是我國中時期,台灣剛開始引進雷射除胎記的技術,我爸認為女孩子脖子後面有這麼大一塊胎記,實在不太美觀,抓著我要去除掉。但我拒絕了,除了我害怕雷射帶來的痛之外,對我而言,美貌度和脖子後面的胎記根本毫無關係。

成年後,我固定去熟悉髮廊,也鮮少在外人面前綁頭髮;久而久之,脖子背後的胎記雖然一直存在,但對我來說,它就像「薛丁格爾」的胎記,只要我不特別照鏡子、不被外界提醒,它就像是消失一樣,不存在我的生命裡。

如果你不把它當回事,它就真的不是一回事

胎記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不徵求同意,就靜靜落在身上。有人覺得它是瑕疵,想盡辦法要去除;有人視為特徵,則覺得它代表了一段故事。而真正能決定它意義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人生裡也有許多「胎記」。

也許是出身環境、也許是曾經的挫折,即便外人看來是傷痕,但若你能把它當作故事,就能成為最獨特的自己。生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真正的差別在於視角,當我們願意接納並轉化,那些所謂的瑕疵,終究能成為最耐人尋味的故事。



後記:

最後,歡迎付費解鎖胎記圖(並沒有)。

話說,民間傳說真的很神秘,第一個擔心我會有胎記的居然是阿嬤,長輩的經驗談果然要聽啊!據說在我出生後,他們還互相安慰,好險不是長在臉上。不過,就算真的長在臉上也不用緊張,現在醫美很發達,有錢的話都不會醜啦!(這結論千萬不能出現在正文)

題外話,近年這塊胎記還有變大的趨勢,幾個月前,黑色素甚至慢慢消失,原本的褐色變得偏白,現在脖子後不像是燙傷,反而是一片白白的疤痕(太細節了根本沒人在意)

你們也有胎記嗎?歡迎私訊照片與我分享,欸開玩笑的,請不要真的傳XD

對了,後來隔壁的那群吸毒仔被抓走了,換來好相處的鄰居,真的是千金難買好鄰居。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啦,再這樣下去,後記都比本文還長了。謝謝你看到最後,如果還想知道更多關於我胎記的故事,歡迎訂閱、分享,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只贏推推的沙龍
125會員
119內容數
💫在速食資訊橫行的時代,長文成了奢侈品,但我依然熱愛文字間的留白,以及標點符號裡的自由。
只贏推推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4
台中老家巷口,有兩間開了數十年的水餃老店。 它們各自在巷口和巷尾,各自擁有守護者,但我偏愛的是巷尾那間。 幾個月前的某一個週末,我發現其中一間店,居然排起了長長的人龍。我和家人都非常驚訝,出於好奇,我翻了評論,才發現原來是某個「網紅」拍攝後,讓這家店瞬間爆紅。 那一刻,我當然是替家鄉開心的,沒
Thumbnail
2025/09/04
台中老家巷口,有兩間開了數十年的水餃老店。 它們各自在巷口和巷尾,各自擁有守護者,但我偏愛的是巷尾那間。 幾個月前的某一個週末,我發現其中一間店,居然排起了長長的人龍。我和家人都非常驚訝,出於好奇,我翻了評論,才發現原來是某個「網紅」拍攝後,讓這家店瞬間爆紅。 那一刻,我當然是替家鄉開心的,沒
Thumbnail
2025/09/01
這幾天,我重新閱讀了《重啟人生》這本書,有別於第一次快速翻閱,這次有一句話深深停在我的腦海:「死亡會帶走一個人,想到會死則能救一個人。」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平日裡很少會刻意去正視死亡。 很少有人在啃鹽酥雞時,忽然想到:「欸對,我遲早會死」或是在努力存錢理財時,停下來想:「欸對,我終究會死」(雖然
Thumbnail
2025/09/01
這幾天,我重新閱讀了《重啟人生》這本書,有別於第一次快速翻閱,這次有一句話深深停在我的腦海:「死亡會帶走一個人,想到會死則能救一個人。」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平日裡很少會刻意去正視死亡。 很少有人在啃鹽酥雞時,忽然想到:「欸對,我遲早會死」或是在努力存錢理財時,停下來想:「欸對,我終究會死」(雖然
Thumbnail
2025/08/25
幾天前,我久違地打開了某個社群平台帳號。 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早已經不是日常習慣,自從開始經營電子報後,我把時間和專注力留給創作,以及好好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久而久之,社群上的喧嘩,以及隨時都會更新的消息,對我來說,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吸引人。 但那天,不知怎麼回事,我突然想把電子報裡的一小段文字,貼
Thumbnail
2025/08/25
幾天前,我久違地打開了某個社群平台帳號。 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早已經不是日常習慣,自從開始經營電子報後,我把時間和專注力留給創作,以及好好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久而久之,社群上的喧嘩,以及隨時都會更新的消息,對我來說,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吸引人。 但那天,不知怎麼回事,我突然想把電子報裡的一小段文字,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一個夜裡,一條街上的公寓,各有一個家庭失和的故事
Thumbnail
在一個夜裡,一條街上的公寓,各有一個家庭失和的故事
Thumbnail
夜深靛青的那一面漸漸沾染到四周圍的房屋牆上,像是不著痕跡的道別,你不知道何時發生的,但分開的份量卻是確實,濃厚而憂鬱,甜美且感傷。遠方的誰也在陽台點了菸,相隔兩地的微弱星火,就像穹頂上的兩顆星那樣,閃爍著她這維度無法衡量的距離。
Thumbnail
夜深靛青的那一面漸漸沾染到四周圍的房屋牆上,像是不著痕跡的道別,你不知道何時發生的,但分開的份量卻是確實,濃厚而憂鬱,甜美且感傷。遠方的誰也在陽台點了菸,相隔兩地的微弱星火,就像穹頂上的兩顆星那樣,閃爍著她這維度無法衡量的距離。
Thumbnail
在鄉下,跟對面鄰居隔著彼此的花園跟一條馬路,要看進他家客廳,可能得拿望遠鏡。在台北老公寓,隔著一條小巷子,站在客廳都能看到鄰居家裡一舉一動,除非整天門窗都不開,或著拉上窗簾,但這樣太悶了,不只空氣悶,心也悶。 原本期望種花草能種出一個綠籬,但種得不夠茂密也不夠高,除了正對面斜對面,還有對面樓上鄰居
Thumbnail
在鄉下,跟對面鄰居隔著彼此的花園跟一條馬路,要看進他家客廳,可能得拿望遠鏡。在台北老公寓,隔著一條小巷子,站在客廳都能看到鄰居家裡一舉一動,除非整天門窗都不開,或著拉上窗簾,但這樣太悶了,不只空氣悶,心也悶。 原本期望種花草能種出一個綠籬,但種得不夠茂密也不夠高,除了正對面斜對面,還有對面樓上鄰居
Thumbnail
#隨筆小說 <往事以矣> 房子被炸毀了。 燒焦的水泥牆破裂傾塌、鋼筋扭曲、屋內的各式擺設破碎得不能辨認原本的樣態。 人們逃離了房子,愣愣地看著被炸彈毀壞的自己的家,不久後,他們開始在房子周圍忙碌地重建一個新家。 他們沿著毀壞的房子外圍,努力又勤奮地建了一道牆,又沿著
Thumbnail
#隨筆小說 <往事以矣> 房子被炸毀了。 燒焦的水泥牆破裂傾塌、鋼筋扭曲、屋內的各式擺設破碎得不能辨認原本的樣態。 人們逃離了房子,愣愣地看著被炸彈毀壞的自己的家,不久後,他們開始在房子周圍忙碌地重建一個新家。 他們沿著毀壞的房子外圍,努力又勤奮地建了一道牆,又沿著
Thumbnail
當我住在樓下,我的命運開始不順。
Thumbnail
當我住在樓下,我的命運開始不順。
Thumbnail
相信許多格友都有看到今天的新聞,台中社區火災,一家四口兩人離世。 因為是半夜的事,加上早上吃早餐我們家沒有看電視的習慣,所以我一直到下午前是不知道這件事的…
Thumbnail
相信許多格友都有看到今天的新聞,台中社區火災,一家四口兩人離世。 因為是半夜的事,加上早上吃早餐我們家沒有看電視的習慣,所以我一直到下午前是不知道這件事的…
Thumbnail
我住的社區只有16戶,在台中市太平區,是中庭透天,每家門口停車。 社區鄰居回家就不出門,躲在家裡,很奇怪。   我和鄰居來往不多,有時見面點頭打招呼。 只有兩位老太太常出門散步,每次我遇到老太太就聊幾句。  
Thumbnail
我住的社區只有16戶,在台中市太平區,是中庭透天,每家門口停車。 社區鄰居回家就不出門,躲在家裡,很奇怪。   我和鄰居來往不多,有時見面點頭打招呼。 只有兩位老太太常出門散步,每次我遇到老太太就聊幾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