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一度偏愛英國文學改編的電影。從《簡愛》《傲慢與偏見》到《理性與感性》,人物在禮法與欲望之間的輕輕試探、深深相愛。最近重看《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我又被那種克制到幾乎失語的情感攫住,「愛在陰影裡顫動,卻仍努力發光。」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英國,階級森嚴、價值保守。劍橋的中產青年墨利斯,與貴族出身的克萊夫相遇、相知、相愛;然而仕途與世俗的目光,逼得克萊夫退回傳統社會所謂的「正常」的身位,選擇婚姻與體制。被留在原地的墨利斯,嘗試把自己「治好」,甚至求助催眠,只為剪斷那條越掙扎越疼痛的心弦。直到工人階級的艾利克‧斯卡德闖入他的房間,也闖進他的心,「愛不再以恐懼命名,而是以誠實開始。」
▎階級之外的擁抱:把評斷放下,把善意拿起
我看著他們的抉擇,心裡反覆浮起同一句話:愛,何須道歉。愛不是要把彼此塑造成同一個模子,而是包容彼此的不同 : 階級的不同、成長的不同、甚至面對世界時的膽怯與勇敢也不同。
真正使人沉重的,從來不是愛本身,而是我們給愛戴上的枷鎖:眼光、評斷、規範與恐懼。當克萊夫選擇了體制,或許他獲得了「安全」;當墨利斯選擇了艾利克,他們獲得的是「自己」。兩種選擇都不輕鬆,但人總要在夜深人靜時,向心裡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交代。

▎當愛被善解:讓幸福在陽光下呼吸
《墨利斯的情人》迷人之處,不只在同志愛情的隱秘而熾烈的牽引,也在於它以溫柔的筆觸,讓我們看見愛如何穿越階級、倫理與法律的圍欄。它提醒我:愛的價值,不在性別的排列組合,而在你是否願意為一個人變得更柔軟、更勇敢;在你是否願意用耐心與尊重,擁抱彼此的不完美。
我相信,這世上應有各種樣貌的幸福,都能在陽光下自在呼吸。願我們學會把評斷放下,把善意拿起;願每個人,都能以最誠實的樣子去愛,也被好好地愛。因為當愛被善解,世界便少一分恐懼、多一分光。
曾經有人問我 : 學戲劇,是否在現實生活中也知道怎麼演戲,演得讓人看不出自己在想什麼 ?
我回答 : 學戲劇,透過劇本的人物分析,讓我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體會什麼是同理心。
🎧 完整分享可收聽以下連結,或,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