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這句出自王世堅在議場上的質詢語,短短三個字,卻在網路上掀起一股熱潮。它不只是政治語彙,更像是社會集體心聲的出口,壓抑太久的憤懣在這句話裡找到共鳴。有人拿它當梗,有人笑中帶氣,也有人覺得這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嘆息——對政治、對社會,也對整個時代的反省。

有趣的是,這三個字的火紅,不僅僅因為語氣犀利,更因為它道出了許多人對現狀的疲倦與無力。在民意代表與政府之間的角力,在民眾與現實的對照之中,「沒出息」一語,像是對那種不再奮進、不敢承擔、不願改變的現象下的判決。
一、從中國的「順風順水」到「苦難重重」
回看中國的四十年改革開放,曾有過令人目眩神迷的黃金年代。從九〇年代開始,外資湧入、出口暴增、基建狂潮,城市天際線一年比一年高。那時候的中國人,雖然苦,但相信「苦盡甘來」。許多人帶著「今天吃苦是為了明天更好」的信念在拚命,工廠裡、工地上、辦公室中,皆是一股昂揚的狼性氣息。「肯衝敢拚」是那時代的座右銘。甚至教師、公務員都羨慕那些勇敢南下打工的人,覺得他們才是掌握命運的強者。
但短短二十年後,一切卻開始逆轉。外資出走、房價泡沫、青年失業、地方債爆雷,城市的繁華下藏著焦躁與冷卻。那些曾象徵希望的高樓,如今變成空屋與債務的象徵。
人們的情緒,也從「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轉為「再努力也沒用」。狼性被現實磨成犬儒,野心被壓力替代,激情被生活稀釋。當「努力」不再帶來相應的回報,所謂的「奮鬥」就成了笑話。
二、狼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躺平」
「躺平」這個詞的流行,正象徵著時代精神的轉折。它不是懶惰,而是一種集體的心理防禦。當社會流動性下降、機會不再公平、成本高於報酬時,「躺平」就成了一種生存策略。
從「拼命幹」到「算了吧」,這中間的距離,不是怠惰,而是失望。
許多中國青年如今的生活寫照是:「想狼也做不了」。不是不想成功,而是發現所有通往成功的道路,都被權力、資本或人脈堵住。房價高、學歷貶值、創業艱難、政策多變,讓人們只能選擇「老老實實,一天天過下去」。
這種狀態,就像王世堅在議會裡那句「沒出息」——不是罵人,而是一種對社會氣氛的控訴。當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失去了讓人民有「出息」的制度與希望,那麼每個人的生命力就會逐漸枯萎。
三、「沒出息」的背後,是制度與信任的崩解
政治語言之所以能成為全民話題,往往因為它觸動了潛在的社會焦慮。「沒出息」正好擊中了這一點——它既可指涉政治人物的無能,也象徵整個體制的疲軟。
在中國,地方債務高築,政府財政依賴賣地收入;企業倒閉潮中,青年失業率創新高。官方數據被遮掩,輿論被壓制,社會信任不再存在。從前人們相信「國家會越來越好」,如今更多人相信「能過一天算一天」。
這種心理轉折,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當政治不再能解決問題,經濟不再能創造機會,教育不再能改變命運,「沒出息」就變成普遍的現實描述。
四、台灣人看中國,也看到自己
台灣民眾之所以會對王世堅的質詢產生共鳴,不只是因為語氣過癮,更因為那句話也在提醒我們:如果一個社會開始習慣於「沒出息」,那才是最大的危機。
我們也在面臨結構性困境——薪資停滯、房價高漲、年輕世代焦慮、政治對立無解。雖然我們有民主制度,但當政治淪為口水戰、政策缺乏遠見、青年不再相信努力能改變未來,我們與對岸的「躺平族」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王世堅的「沒出息」之所以紅,不只是他罵人罵得痛快,而是讓人反思:「我們是不是也在變得沒出息?」當社會價值開始追求短利、權力交換取代公共精神,這三個字也成了警鐘。
五、結語:出息,不是罵人的對立面,而是信念的重建
所謂「出息」,不在於賺多少錢、當多大官,而在於是否仍有向上的信念。
王世堅的那句「沒出息」,若要真正發揮意義,不該只是網路的笑料,而是讓人重新思考何謂「有出息」的政治、社會與人生。
中國的困頓提醒我們:當制度讓人失去希望時,再大的國家也會變得脆弱;台灣的挑戰則在於:如何在自由中重拾責任感,在民主中找回實幹精神。
「沒出息」的反面,不是高談闊論,而是腳踏實地。
只有當人民、政府與社會都願意重新建立信任,敢於承擔、願意面對,我們才有機會重新定義——什麼叫「有出息」。
這句話之所以火,不是因為憤怒,而是因為我們都明白:
——真正該被改變的,不是誰被罵沒出息,而是整個讓人無法「有出息」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