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重啟的這一步成功了嗎?派上4個超人對上DC的新超人,究竟誰更勝出呢?把兩方的選題和編劇拿來對照其實蠻有趣的,你跟上他們的對決了嗎?
│本篇影論重點│
★漫威的全新系列成功開局了嗎?
★漫威第一家庭刷新了另一種「飛車版」family的詮釋
★本片如何與被評為「爛成經典」的2005年版相較
★DC重啟的<超人>和本片哪部更好看?
*本文劇透,請斟酌閱讀
在電影院等待開場時,座位左邊的觀眾問他的朋友:「驚奇4超人是幹嘛的」?這個問題有點有趣。即使此前已經有三部相關電影改編,但它的名氣仍遠不及後來任何一部漫威作品;然而,當年這個被稱為「漫威第一家庭」的出現,是為了模仿 DC「正義聯盟」火紅的英雄組隊模式,希望能為其出版事業注入新的能量,也因此,當漫威影業風光不再,選擇這個系列重啟,別有一番用心。
果然,電影一開始我們看不到經典的漫威片頭、沒聽見熟悉的主題旋律。這種作法既有決心又帶著冒險,彷彿宣示著:近年累積的爛帳將全數砍掉重練,但也絕不走回觀眾所熟悉、懷念的舊路。
當年,這個漫畫版「第一家庭」的成功,在於首次呈現出英雄的平凡面:他們有著一般人的煩惱和缺陷,而「The fantastic four」這個團名,也反襯脫下制服的他們那不足為奇的一面。而<驚奇4超人:第一步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 , 2025> ,則試圖在「驚奇」與「平凡」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讓四個角色的人設更貼近當代現實。
顯然這個版本在角色塑造上,修正了舊版電影的樣板化:最聰明大腦Reed(Pedro Pascal飾演),能從容應對宇宙級災難,但面對新生兒所代表的全然未知無從著力;當敵人居高臨下、壓迫性地提問:「你們是這個星球的守護者嗎?」是由Sue(Vanessa Kirby飾演)斬釘截鐵的回答:「我們是」,她同時也展現了女性柔軟的智慧,讓敵意滿滿的鼴鼠人只信任與她對話;Ben(Ebon Moss-Bachrach飾演)外表粗獷、內心細膩,不僅鼓勵挫折的Reed、剪去Sue產後的臍帶,和Johnny的互動恰好拿捏了兄弟間的調侃和默契;霹靂火Johnny(Joseph Quinn飾演),不論是聽令後隨即絲滑變身,或是主動察覺何時該挺身而出,都不再只為炫技,而是明確作為自身超能的主人,使這個角色成熟許多。全文未完,請至: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6308,發現多元觀點。(感謝關鍵評論網邀稿)
漫威重啟的這一步成功了嗎?派上4個超人對上DC的新超人,究竟誰更勝出呢?把兩方的選題和編劇拿來對照其實蠻有趣的,你跟上他們的對決了嗎?
│本篇影論重點│
★漫威的全新系列成功開局了嗎?
★漫威第一家庭刷新了另一種「飛車版」family的詮釋
★本片如何與被評為「爛成經典」的2005年版相較
★DC重啟的<超人>和本片哪部更好看?
*本文劇透,請斟酌閱讀
在電影院等待開場時,座位左邊的觀眾問他的朋友:「驚奇4超人是幹嘛的」?這個問題有點有趣。即使此前已經有三部相關電影改編,但它的名氣仍遠不及後來任何一部漫威作品;然而,當年這個被稱為「漫威第一家庭」的出現,是為了模仿 DC「正義聯盟」火紅的英雄組隊模式,希望能為其出版事業注入新的能量,也因此,當漫威影業風光不再,選擇這個系列重啟,別有一番用心。
果然,電影一開始我們看不到經典的漫威片頭、沒聽見熟悉的主題旋律。這種作法既有決心又帶著冒險,彷彿宣示著:近年累積的爛帳將全數砍掉重練,但也絕不走回觀眾所熟悉、懷念的舊路。
當年,這個漫畫版「第一家庭」的成功,在於首次呈現出英雄的平凡面:他們有著一般人的煩惱和缺陷,而「The fantastic four」這個團名,也反襯脫下制服的他們那不足為奇的一面。而<驚奇4超人:第一步 Fantastic Four: First Steps , 2025> ,則試圖在「驚奇」與「平凡」之間找到新的平衡,讓四個角色的人設更貼近當代現實。
顯然這個版本在角色塑造上,修正了舊版電影的樣板化:最聰明大腦Reed(Pedro Pascal飾演),能從容應對宇宙級災難,但面對新生兒所代表的全然未知無從著力;當敵人居高臨下、壓迫性地提問:「你們是這個星球的守護者嗎?」是由Sue(Vanessa Kirby飾演)斬釘截鐵的回答:「我們是」,她同時也展現了女性柔軟的智慧,讓敵意滿滿的鼴鼠人只信任與她對話;Ben(Ebon Moss-Bachrach飾演)外表粗獷、內心細膩,不僅鼓勵挫折的Reed、剪去Sue產後的臍帶,和Johnny的互動恰好拿捏了兄弟間的調侃和默契;霹靂火Johnny(Joseph Quinn飾演),不論是聽令後隨即絲滑變身,或是主動察覺何時該挺身而出,都不再只為炫技,而是明確作為自身超能的主人,使這個角色成熟許多。全文未完,請至: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6308,發現多元觀點。(感謝關鍵評論網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