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 對我和我們這個家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 3 歲的女兒開始上學了,這對我們家來說不只是一段密集照護的 3 年旅程告一段落,也是一段「學校生活」的新旅程開始。
而我覺得想趁這個機會,去刻意紀錄一下自己對小朋友教養的想法與反思,以及在這過程中讀到、請教到、得到的新思維,特別是在這個變動速度加快的 AI 時代,我們可以如何和小朋友一起摸索並實驗探索新的挑戰與機會的想法。
我想先談我們家小朋友的情況:一直到上週 preschool on-board 之前,我們一直都是白天請保姆來家裡(工作日每天 8-9hrs) + 我們自己帶的模式進行,雖然有安排像是游泳、體操與音樂律動等每次 1-2 小時的課程,每個禮拜日也會去教會兒童主日學,每週也會有滿多機會去公園和親子館跑跑跳跳…但基本上也都是爸媽或是保姆等主要照顧者陪同的情境。
由於我們在小女 3 歲以前的主要教養方針,都是聚焦在她「個人」的身體、認知能力,以及生活常規的養成,其次是與主要照護者之間的表達互動(小女很喜歡跟成年人講話),我家小女「自己」和主要照護者以外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其他小朋友,都沒有長時間(8 小時以上)獨立相處的經驗。
這也多少成為我們家在這個登入幼稚園的第一週時,小女出現比較明顯分離焦慮的情況,而比較讓我們沒有預期的是,一些 3 歲前努力培養的、「自己」的能力與生活常規,在分離焦慮的籠罩下,出現短暫下滑甚至不見的情況,大概一直到小女第三至四天(9/3-9/4)才開始比較有抓回一些感覺。
我們自己的猜想是:一方面環境不熟悉(之前有觀察到小朋友剛去一個很多陌生人的環境時,會在那邊搓搓手觀察,或是傾向希望爸爸抱抱走走);
另一方面,在照顧比從照顧者:被照顧者 1:1 甚至 3:1 的情況,一下子跳進公幼的 2:24 時,小朋友被分配到的關心確實是顯著下降的,而同時公幼老師們也會鼓勵小朋友能提早展現更多的自理,這些因素加總起來,讓我們家長和小女面對不少過去沒有經驗過的挑戰。
有些生活上我們能調整的地方,就先依照老師們的回饋與建議進行調整,例如我們最直接的調整就包括:
確實讓小朋友晚上 9 點躺在床上睡覺,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常常弄到 10 點
早餐內容一定會有澱粉(麵包、饅頭等)、蛋白質(蛋、牛奶)、維生素與纖維(蘋果、柑橘類、奇異果),並且控制份量(小朋友去學校後會先有大肢體活動,然後吃水果作為早點心),取代之前有點隨意給到高醣的飲食內容
還有滿多變化的,之後再想辦法一一紀錄。
寫下這些文字的當下,已經進入幼稚園生活的第二週,我個人覺得小女適應的速度已經比我們這些家長快比較多(現在上學時已經不會大哭哭,不過還是有點委屈有點怕怕;從一開始在學校生活有點不知所措,現在會跟我們說其他小朋友的名字、今天玩了什麼),我則是還在找回以前投資分析師工作時的作息模式(早上 6 點看個美股,沖個澡,然後處理貓務和老婆小孩的早餐),因為剛好和現在小朋友上學的作息頗一致。
也希望有智慧和勇氣,耐心與愛心,在教養這條路上拿捏好適當的介入程度,讓小孩產生更好的安全依附,與獨立自主的自信。
第二週想談的主題也想好了,來聊聊為何我們(即便不考慮成本),還是選擇目前這間公幼的幾個考量。
2025/9/1 對我和我們這個家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 3 歲的女兒開始上學了,這對我們家來說不只是一段密集照護的 3 年旅程告一段落,也是一段「學校生活」的新旅程開始。
而我覺得想趁這個機會,去刻意紀錄一下自己對小朋友教養的想法與反思,以及在這過程中讀到、請教到、得到的新思維,特別是在這個變動速度加快的 AI 時代,我們可以如何和小朋友一起摸索並實驗探索新的挑戰與機會的想法。
我想先談我們家小朋友的情況:一直到上週 preschool on-board 之前,我們一直都是白天請保姆來家裡(工作日每天 8-9hrs) + 我們自己帶的模式進行,雖然有安排像是游泳、體操與音樂律動等每次 1-2 小時的課程,每個禮拜日也會去教會兒童主日學,每週也會有滿多機會去公園和親子館跑跑跳跳…但基本上也都是爸媽或是保姆等主要照顧者陪同的情境。
由於我們在小女 3 歲以前的主要教養方針,都是聚焦在她「個人」的身體、認知能力,以及生活常規的養成,其次是與主要照護者之間的表達互動(小女很喜歡跟成年人講話),我家小女「自己」和主要照護者以外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其他小朋友,都沒有長時間(8 小時以上)獨立相處的經驗。
這也多少成為我們家在這個登入幼稚園的第一週時,小女出現比較明顯分離焦慮的情況,而比較讓我們沒有預期的是,一些 3 歲前努力培養的、「自己」的能力與生活常規,在分離焦慮的籠罩下,出現短暫下滑甚至不見的情況,大概一直到小女第三至四天(9/3-9/4)才開始比較有抓回一些感覺。
我們自己的猜想是:一方面環境不熟悉(之前有觀察到小朋友剛去一個很多陌生人的環境時,會在那邊搓搓手觀察,或是傾向希望爸爸抱抱走走);
另一方面,在照顧比從照顧者:被照顧者 1:1 甚至 3:1 的情況,一下子跳進公幼的 2:24 時,小朋友被分配到的關心確實是顯著下降的,而同時公幼老師們也會鼓勵小朋友能提早展現更多的自理,這些因素加總起來,讓我們家長和小女面對不少過去沒有經驗過的挑戰。
有些生活上我們能調整的地方,就先依照老師們的回饋與建議進行調整,例如我們最直接的調整就包括:
確實讓小朋友晚上 9 點躺在床上睡覺,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常常弄到 10 點
早餐內容一定會有澱粉(麵包、饅頭等)、蛋白質(蛋、牛奶)、維生素與纖維(蘋果、柑橘類、奇異果),並且控制份量(小朋友去學校後會先有大肢體活動,然後吃水果作為早點心),取代之前有點隨意給到高醣的飲食內容
還有滿多變化的,之後再想辦法一一紀錄。
寫下這些文字的當下,已經進入幼稚園生活的第二週,我個人覺得小女適應的速度已經比我們這些家長快比較多(現在上學時已經不會大哭哭,不過還是有點委屈有點怕怕;從一開始在學校生活有點不知所措,現在會跟我們說其他小朋友的名字、今天玩了什麼),我則是還在找回以前投資分析師工作時的作息模式(早上 6 點看個美股,沖個澡,然後處理貓務和老婆小孩的早餐),因為剛好和現在小朋友上學的作息頗一致。
也希望有智慧和勇氣,耐心與愛心,在教養這條路上拿捏好適當的介入程度,讓小孩產生更好的安全依附,與獨立自主的自信。
第二週想談的主題也想好了,來聊聊為何我們(即便不考慮成本),還是選擇目前這間公幼的幾個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