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天然洗眼水
2
印光大師之風範
3
四獸山-象山
4
侑澄中醫-蔡侑達
5
《觀經四帖疏》註釋本
1
天然洗眼水
2
印光大師之風範
3
四獸山-象山
4
侑澄中醫-蔡侑達
5
《觀經四帖疏》註釋本
淨土專論
淨土門之三法忍
淨土門之三法忍 (象山慶25.10.12) 大乘經中有二忍(生忍/法忍、世間忍/出世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三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及四忍、六忍、十忍……的提法[1]。 (一)《無量壽經》三法忍 淨土經亦有證悟法理而安心的「三法忍」,《無量壽經》第34(聞名得忍)願:
2025/10/24
4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594091 問1.《無量壽經》卷下,往生極樂之後的果報,其中「遊諸佛國,聞法供養」,是讓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再更好?往生之後已同佛所受,再做以上的事情,用意是甚麼?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為眼盲的
2025/09/24
1
往生西方皆無量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
2025/09/22
發無上願-建超世願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
2025/07/01
善導「六字釋」今詮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
2025/06/15
臨終(念佛)方訣
臨終「方訣」與「行法」(象山慶25.5.13) 從印度傳譯的《佛說無常經》有「臨終方訣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習性,總是貪求五欲而多造惡,不行善,臨終種種苦來逼,此時無力(善業)自救,後悔莫及。自業自受(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家親眷屬自顧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2025/05/19
一句彌陀作大舟
一句彌陀作大舟(象山慶25.5.8) 明.蕅益大師(1599—1655)三十歲,在江西「龍居寺」(馬祖道一),掩關閱藏,遇到未出家的何惺谷,他讀了蕅祖〈白牛十頌〉,大為喜悅;對有關《楞嚴經》「耳根圓通」,互相切磋,破格大諍,蕅祖與他共締千古之盟。他為人或許太勁挺,「為法門每觸時忌,為道友每忘自身」
2025/05/12
信為念佛成佛因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2025/05/06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查看更多
淨土門之三法忍
淨土門之三法忍 (象山慶25.10.12) 大乘經中有二忍(生忍/法忍、世間忍/出世忍、安受苦忍/觀察法忍),三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及四忍、六忍、十忍……的提法[1]。 (一)《無量壽經》三法忍 淨土經亦有證悟法理而安心的「三法忍」,《無量壽經》第34(聞名得忍)願:
2025/10/24
4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
欣樂淨土與遊諸佛國(象山慶25.9.21)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594091 問1.《無量壽經》卷下,往生極樂之後的果報,其中「遊諸佛國,聞法供養」,是讓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再更好?往生之後已同佛所受,再做以上的事情,用意是甚麼?是如同「釋迦牟尼佛為眼盲的
2025/09/24
1
往生西方皆無量
有量無量無差別,往生西方皆無量[1](象山慶25.9.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37836 凡夫如何信解「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這世間似乎一切都是可計算可稱量的,不論是以距離、面積、時間、速度……或「金錢」,乃至「感情」為單位,都可經由
2025/09/22
發無上願-建超世願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
2025/07/01
善導「六字釋」今詮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
2025/06/15
臨終(念佛)方訣
臨終「方訣」與「行法」(象山慶25.5.13) 從印度傳譯的《佛說無常經》有「臨終方訣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習性,總是貪求五欲而多造惡,不行善,臨終種種苦來逼,此時無力(善業)自救,後悔莫及。自業自受(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家親眷屬自顧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2025/05/19
一句彌陀作大舟
一句彌陀作大舟(象山慶25.5.8) 明.蕅益大師(1599—1655)三十歲,在江西「龍居寺」(馬祖道一),掩關閱藏,遇到未出家的何惺谷,他讀了蕅祖〈白牛十頌〉,大為喜悅;對有關《楞嚴經》「耳根圓通」,互相切磋,破格大諍,蕅祖與他共締千古之盟。他為人或許太勁挺,「為法門每觸時忌,為道友每忘自身」
2025/05/12
信為念佛成佛因
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乃是成佛因(象山慶25.5.6) 《六十華嚴‧賢首菩薩品》:「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學佛人常聽常說的法語。然而,一般人又說佛法是「智慧」之教,因此,《大智度論》整合「信、智」的關係而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兩者似有先後,而不能偏廢。如《
2025/05/06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查看更多
文.史.哲
來學-往教
來學(尊重)-往教(悲憫)(象山慶25.9.29)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683560 人間的教育,有兩種(往/來)的方式,因材施教,順勢而為,各有功效: 1.重道而尊師--有來學,無往教;《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2025/09/29
往生與今生
往生與今生(象山慶25.1.2) 或問:念佛人有沒有來生? 若有,要不要出家? 今生若沒兒沒孫,是否遺憾? 略答:來生有二義:1.(業報)輪迴六道的「(業種)後有」;2.(念佛)往生極樂的「(蓮花)化生」。《釋淨土群疑論》:「穢土受生,凡夫唯用現行煩惱(用煩惱種子,以潤有支,令生
2025/01/04
2
老子與三教一致
老子與三教一致(象山慶24.11.4)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在母胎72年,生而白首--老聃、李耳。後世尊為「一炁化三清……太清仙境--混元上帝,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史記·老韓列傳》: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態色)與多欲(淫志),
2024/11/04
1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象山慶24.10.6) 之前在宗教團體參與小劇團演出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1.上臺演出,除了化妝語道具,更要考究身(肢體)語(臺詞)動作,及流露的氣質、散發的感動,因此,應多在劇本內容、表演活動及內心熱誠上用工夫。瞬間吸睛或許可效果加分,但不是宣演的主題,若太招搖搶眼,
2024/10/06
2
教師節-述懷,2024
教師節-述懷(象山慶24.9.28) 1930年代,由於感念教師責任之重大,政府宣布6月6日為教師節,後來奉孔子為教育的典範,於1952明令「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孔子生於魯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農曆8月27日),並沿用至今。這天,除了學生送老師卡片、禮物,台灣也舉辦「師
2024/09/21
1
〈印順與故鄉的緣>讀後
〈閑坐階沿石上的回想——印順導師與故鄉的緣>[1]讀後感(象山慶’23.10.6) (一)俗緣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世間無常,充滿了各種缺陷,總讓人欲求不滿,患得患失,又因心眼蒙蔽,見理不明,雖再三(反覆
2023/10/13
5
「盡孝的滋味」觀後感
「盡孝的滋味」觀後感(象山慶’23.5.12) 這部紀錄片除了直接感人之外,有三個重點 1.及時行孝 林祉鎬有三位母親,在不同人生階段分別對他有恩,不幸之中有大幸,由於對前兩位母親(生母、養母)的失落,他及時回報在「義母」金老夫妻身上,總算略盡了孝道。 (1)生母:獨力撫養他到3歲,再親手交還他父親
2023/05/13
2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象山慶’23.4.11) 象山附近有個秘境「清靜山福德宮」,在僻靜的半山腰,引人注目的是石刻紅漆的「不二法門」、「先天法船」字樣;查了網路資料,可能是民間信仰的標誌。 關於「法船」兩種內涵: 佛教:1.佛法可救眾生之沉溺,使了脫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猶如船隻能度人過河,故
2023/04/12
1
象山公園.三長廟.布袋戲
日月興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近年參與多組製作,如:五洲小桃源、義興閣、真雲林閣、五洲勝義閣、蘇俊木偶團、清華閣周佑名掌中劇團、新布袋戲實驗室……等。《布袋戲,講予恁聽》線上收聽
2022/09/13
佛教文學的理與事
一、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
2022/09/08
5
查看更多
來學-往教
來學(尊重)-往教(悲憫)(象山慶25.9.29)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683560 人間的教育,有兩種(往/來)的方式,因材施教,順勢而為,各有功效: 1.重道而尊師--有來學,無往教;《禮記.曲禮》:「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2025/09/29
往生與今生
往生與今生(象山慶25.1.2) 或問:念佛人有沒有來生? 若有,要不要出家? 今生若沒兒沒孫,是否遺憾? 略答:來生有二義:1.(業報)輪迴六道的「(業種)後有」;2.(念佛)往生極樂的「(蓮花)化生」。《釋淨土群疑論》:「穢土受生,凡夫唯用現行煩惱(用煩惱種子,以潤有支,令生
2025/01/04
2
老子與三教一致
老子與三教一致(象山慶24.11.4)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在母胎72年,生而白首--老聃、李耳。後世尊為「一炁化三清……太清仙境--混元上帝,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史記·老韓列傳》: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態色)與多欲(淫志),
2024/11/04
1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
小劇場演出的經驗(象山慶24.10.6) 之前在宗教團體參與小劇團演出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1.上臺演出,除了化妝語道具,更要考究身(肢體)語(臺詞)動作,及流露的氣質、散發的感動,因此,應多在劇本內容、表演活動及內心熱誠上用工夫。瞬間吸睛或許可效果加分,但不是宣演的主題,若太招搖搶眼,
2024/10/06
2
教師節-述懷,2024
教師節-述懷(象山慶24.9.28) 1930年代,由於感念教師責任之重大,政府宣布6月6日為教師節,後來奉孔子為教育的典範,於1952明令「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孔子生於魯襄公22年/西元前551年農曆8月27日),並沿用至今。這天,除了學生送老師卡片、禮物,台灣也舉辦「師
2024/09/21
1
〈印順與故鄉的緣>讀後
〈閑坐階沿石上的回想——印順導師與故鄉的緣>[1]讀後感(象山慶’23.10.6) (一)俗緣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世間無常,充滿了各種缺陷,總讓人欲求不滿,患得患失,又因心眼蒙蔽,見理不明,雖再三(反覆
2023/10/13
5
「盡孝的滋味」觀後感
「盡孝的滋味」觀後感(象山慶’23.5.12) 這部紀錄片除了直接感人之外,有三個重點 1.及時行孝 林祉鎬有三位母親,在不同人生階段分別對他有恩,不幸之中有大幸,由於對前兩位母親(生母、養母)的失落,他及時回報在「義母」金老夫妻身上,總算略盡了孝道。 (1)生母:獨力撫養他到3歲,再親手交還他父親
2023/05/13
2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象山慶’23.4.11) 象山附近有個秘境「清靜山福德宮」,在僻靜的半山腰,引人注目的是石刻紅漆的「不二法門」、「先天法船」字樣;查了網路資料,可能是民間信仰的標誌。 關於「法船」兩種內涵: 佛教:1.佛法可救眾生之沉溺,使了脫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猶如船隻能度人過河,故
2023/04/12
1
象山公園.三長廟.布袋戲
日月興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近年參與多組製作,如:五洲小桃源、義興閣、真雲林閣、五洲勝義閣、蘇俊木偶團、清華閣周佑名掌中劇團、新布袋戲實驗室……等。《布袋戲,講予恁聽》線上收聽
2022/09/13
佛教文學的理與事
一、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省思
2022/09/08
5
查看更多
蓮想藕思
念佛人的教師節
念佛人的教師節-(慶25.9.13)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96523 緣起:世間(儒)+出世(佛) 1930年代,由於感念教師責任之重大,政府宣布6月6日為教師節,後來奉孔子為教育的典範,於1952明令「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
2025/09/22
1
方塘-活水
方塘與活水(象山慶25.5.9) 念佛人既然是依靠(阿彌陀佛)三力外加(大誓願、三昧定力、本功德力)而起信發願稱名,蒙佛接引而往生,這「信願行」三資糧的具足與持續,不可「須臾」離於念佛,也就是以佛所啟發的「三資糧」為因而安心起行,以佛所加持的「三願力」為緣而正念不退[1],因緣和合而成就淨
2025/05/12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2025/04/20
母子連心相感應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念佛-居家與群聚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1
相逢一笑阿彌陀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
2024/12/12
淨土門的新世代?
淨土門的新世代(象山慶24.11.15) 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與「聖道門」區隔,並因而不勤修戒定慧,或不讀經、不懺悔,乃至於不廣學多聞,不涉俗入世,只憑一句佛號的(私下或集體)反覆稱念,在行持上的確乃一門深入專復專,以信受彌陀救度,乘佛願力得往生,就個人的利益是完整的;但相對的擱拋
2024/11/16
1
淨土門-語錄,31~40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我雖不達,曾跟隨幾位居士學佛三十餘年,對其人之才德學甚仰戴。今雖重返出家為主的教團, 對出家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2024/11/14
快樂.聰明.有品(DM)
快樂.聰明.有品~念佛人(象山慶24.10.31) 風聲雨聲念佛聲,入耳分輕重 家事國事淨土事,關心有厭欣 2003年現代禪導師李元松,透過慧淨法師著作與電話請益,讚為「中興淨土宗善導流」,率全體現代禪同修皈依,捨禪歸淨,專修念佛」。上人接受現代禪教團轉移的資源、
2024/10/31
1
淨土門(DM),21~30
21.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所謂: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無量/四悉檀[1]),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22.《選擇要決》:「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隱,聖之權也。」念佛人身在世間,心繫淨土,要有這樣的平懷淨願:「讚謗皆結來緣,自他同往安養」。
2024/10/31
查看更多
念佛人的教師節
念佛人的教師節-(慶25.9.13)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96523 緣起:世間(儒)+出世(佛) 1930年代,由於感念教師責任之重大,政府宣布6月6日為教師節,後來奉孔子為教育的典範,於1952明令「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
2025/09/22
1
方塘-活水
方塘與活水(象山慶25.5.9) 念佛人既然是依靠(阿彌陀佛)三力外加(大誓願、三昧定力、本功德力)而起信發願稱名,蒙佛接引而往生,這「信願行」三資糧的具足與持續,不可「須臾」離於念佛,也就是以佛所啟發的「三資糧」為因而安心起行,以佛所加持的「三願力」為緣而正念不退[1],因緣和合而成就淨
2025/05/12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
2025/04/20
母子連心相感應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念佛-居家與群聚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1
相逢一笑阿彌陀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
2024/12/12
淨土門的新世代?
淨土門的新世代(象山慶24.11.15) 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與「聖道門」區隔,並因而不勤修戒定慧,或不讀經、不懺悔,乃至於不廣學多聞,不涉俗入世,只憑一句佛號的(私下或集體)反覆稱念,在行持上的確乃一門深入專復專,以信受彌陀救度,乘佛願力得往生,就個人的利益是完整的;但相對的擱拋
2024/11/16
1
淨土門-語錄,31~40
31.某法師說「學無緇素,達者為師」,這種器量令人佩服。我雖不達,曾跟隨幾位居士學佛三十餘年,對其人之才德學甚仰戴。今雖重返出家為主的教團, 對出家師亦能如法禮敬,更盼能自在的切磋法義,為方外之交.此想在今日是否僭越? 出家人以道場為家,辦道乃家務 在家人以家為道場,作務而念佛
2024/11/14
快樂.聰明.有品(DM)
快樂.聰明.有品~念佛人(象山慶24.10.31) 風聲雨聲念佛聲,入耳分輕重 家事國事淨土事,關心有厭欣 2003年現代禪導師李元松,透過慧淨法師著作與電話請益,讚為「中興淨土宗善導流」,率全體現代禪同修皈依,捨禪歸淨,專修念佛」。上人接受現代禪教團轉移的資源、
2024/10/31
1
淨土門(DM),21~30
21.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所謂: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無量/四悉檀[1]),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22.《選擇要決》:「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隱,聖之權也。」念佛人身在世間,心繫淨土,要有這樣的平懷淨願:「讚謗皆結來緣,自他同往安養」。
2024/10/31
查看更多
閒話家常
網上咖啡屋
‘’網上咖啡屋‘’是個好涼亭,歡迎大家 路過,暫歇,坐下來,隨意瀏覽或閒聊,或在"留言板"上打個印,塗個鴉,留個影,題個字 .........(象山慶25.10.15) 常來坐坐,聊聊(開機線上),不喝咖啡,就送一杯開水,加幾片餅乾或堅果(AI影像),或再一兩句好話。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談,或發呆..
2025/10/15
2
新版《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新版 (象山慶25.9.5)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17814 今年滿七十,雖不再說「古稀」,若算虛歲,與白居易<念佛偈>同年,也同感: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 陀!……日暮而途遠,吾生
2025/09/05
保健,維修,無量壽
保健,維修,無量壽(象山慶25.6.29) 兩週前參加國健署辦理的「成人預防保健/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健檢」,今天去看檢查報告,據護理人員的解說,表單上各項目的數字都很好:身高(167),體重(73.5),腰圍(89),脈搏(66),血壓(159/90),矯正視力(0.8/0.9),耳
2025/07/01
慢活,可念佛
慢活,可念佛(象山慶25.6.3) 年老了,行動遲緩,思緒散漫,五根(眼耳鼻舌身)退化,觸境少而感受鈍,意識也少攀緣而不伶俐,社交圈縮小而反應力減弱,就這樣逐漸被遺忘,也忘了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被動)做自己,或活在(私人)小天地—-這是眾生界的事實,大家都一樣,甘願與否,都必須安之若命。身
2025/06/06
1
災變-念佛
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6) 問:這世間有地震,每次地震我都很大聲喊佛,也很恐慌。《觀經》第11觀提到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一時震動,一時動搖,它是一種表法方式,每次看到這段經文,還是會恐慌,請代為解惑。 慶答:怕是眾生的本能反應(貪生怕死),凡夫皆如此,在意識之先而來不及認知。念佛
2025/06/06
戲夢與念佛
七老人生-戲夢與念佛 (象山慶25.5.9) 快轉?慢活? 有人說現在是1.5倍速的「快轉」時代:寂靜,讓我們焦慮。我們被訓練成「快」就是好、有效率,於是神經慣於保持運作。靜止,讓人陌生,不安全。許多人處在「持續」運轉的狀態—「疲憊又亢奮」,過度刺激但難以休息。我們逐漸失去「專注」的力量
2025/05/19
傷感,不如補救
猜疑傷感,不如隨喜補救(象山慶25.5.10) 問:〇親戚在line群組上傳他父親「睡夢中安詳往生」的訊息;我表妹看了很不舒服,認為「〇親戚」在暗示他的爸爸長期住院,最後又痛苦去世。這樣的想法與情緒,要怎麼勸導她? 慶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有不便對外人說的憂惱,都活的很辛苦;因此,人與人之間,
2025/05/19
愚人節, 誰最愚?
有人說:「做幾件可驚可喜之事,交幾個有情有義的人」。今天愚人節,我說: 可驚可喜之事,一件就夠了:同一念佛無別道 有情有義的人,您們就是了:遠通法界皆兄弟 我們是愚人,只能念佛往生,的確愚不可及。祖師大德,才學高深,卻懂還愚癡而生極樂;我輩下愚,罪業厚重,只堪守本分而常念佛。聖者「大智若
2025/04/01
1
霧中思-庸人自擾
霧中思 火車進入泰安、勝興間的山區,突然飛霧濱漫,蔽野盈空,那片無止無盡的白茫茫,淹沒了天地萬物都。從車窗看出去,分不出遠近。如一堵環罩雙眼的粉牆,縱然搖頭怒目,也閃不開,透不過。是清明四月的節氣,我在回家掃墓的路上,心情肅穆,而這白茫的粉牆,卻移動若飛,風從那裡來?霧又從何處起?只是這般的
2025/03/26
思親,就念佛
思親,就念佛(象山慶25.2.28) <若想念我時,應稱彌陀佛,我亦住在彼,六字名號中>:若親人因念佛而往生極樂,名號是「因」,往生是「果」,家眷若想念他,也應一樣念佛往生,淨土相聚。 我們都是被彌陀所救,安住在「名號光明」的攝取之中。因此,念佛人以稱念佛名來思念往生的親
2025/03/03
2
查看更多
網上咖啡屋
‘’網上咖啡屋‘’是個好涼亭,歡迎大家 路過,暫歇,坐下來,隨意瀏覽或閒聊,或在"留言板"上打個印,塗個鴉,留個影,題個字 .........(象山慶25.10.15) 常來坐坐,聊聊(開機線上),不喝咖啡,就送一杯開水,加幾片餅乾或堅果(AI影像),或再一兩句好話。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談,或發呆..
2025/10/15
2
新版《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新版 (象山慶25.9.5)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417814 今年滿七十,雖不再說「古稀」,若算虛歲,與白居易<念佛偈>同年,也同感: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 陀!……日暮而途遠,吾生
2025/09/05
保健,維修,無量壽
保健,維修,無量壽(象山慶25.6.29) 兩週前參加國健署辦理的「成人預防保健/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健檢」,今天去看檢查報告,據護理人員的解說,表單上各項目的數字都很好:身高(167),體重(73.5),腰圍(89),脈搏(66),血壓(159/90),矯正視力(0.8/0.9),耳
2025/07/01
慢活,可念佛
慢活,可念佛(象山慶25.6.3) 年老了,行動遲緩,思緒散漫,五根(眼耳鼻舌身)退化,觸境少而感受鈍,意識也少攀緣而不伶俐,社交圈縮小而反應力減弱,就這樣逐漸被遺忘,也忘了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被動)做自己,或活在(私人)小天地—-這是眾生界的事實,大家都一樣,甘願與否,都必須安之若命。身
2025/06/06
1
災變-念佛
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6) 問:這世間有地震,每次地震我都很大聲喊佛,也很恐慌。《觀經》第11觀提到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一時震動,一時動搖,它是一種表法方式,每次看到這段經文,還是會恐慌,請代為解惑。 慶答:怕是眾生的本能反應(貪生怕死),凡夫皆如此,在意識之先而來不及認知。念佛
2025/06/06
戲夢與念佛
七老人生-戲夢與念佛 (象山慶25.5.9) 快轉?慢活? 有人說現在是1.5倍速的「快轉」時代:寂靜,讓我們焦慮。我們被訓練成「快」就是好、有效率,於是神經慣於保持運作。靜止,讓人陌生,不安全。許多人處在「持續」運轉的狀態—「疲憊又亢奮」,過度刺激但難以休息。我們逐漸失去「專注」的力量
2025/05/19
傷感,不如補救
猜疑傷感,不如隨喜補救(象山慶25.5.10) 問:〇親戚在line群組上傳他父親「睡夢中安詳往生」的訊息;我表妹看了很不舒服,認為「〇親戚」在暗示他的爸爸長期住院,最後又痛苦去世。這樣的想法與情緒,要怎麼勸導她? 慶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有不便對外人說的憂惱,都活的很辛苦;因此,人與人之間,
2025/05/19
愚人節, 誰最愚?
有人說:「做幾件可驚可喜之事,交幾個有情有義的人」。今天愚人節,我說: 可驚可喜之事,一件就夠了:同一念佛無別道 有情有義的人,您們就是了:遠通法界皆兄弟 我們是愚人,只能念佛往生,的確愚不可及。祖師大德,才學高深,卻懂還愚癡而生極樂;我輩下愚,罪業厚重,只堪守本分而常念佛。聖者「大智若
2025/04/01
1
霧中思-庸人自擾
霧中思 火車進入泰安、勝興間的山區,突然飛霧濱漫,蔽野盈空,那片無止無盡的白茫茫,淹沒了天地萬物都。從車窗看出去,分不出遠近。如一堵環罩雙眼的粉牆,縱然搖頭怒目,也閃不開,透不過。是清明四月的節氣,我在回家掃墓的路上,心情肅穆,而這白茫的粉牆,卻移動若飛,風從那裡來?霧又從何處起?只是這般的
2025/03/26
思親,就念佛
思親,就念佛(象山慶25.2.28) <若想念我時,應稱彌陀佛,我亦住在彼,六字名號中>:若親人因念佛而往生極樂,名號是「因」,往生是「果」,家眷若想念他,也應一樣念佛往生,淨土相聚。 我們都是被彌陀所救,安住在「名號光明」的攝取之中。因此,念佛人以稱念佛名來思念往生的親
2025/03/03
2
查看更多
佛法知見
念佛與治病
念佛與治病—阿伽陀藥(象山慶25.8.27) <緣起> 網路上有一篇影片,主題是<念佛多年病痛越多?方法不對,念佛白費!>是00居士與00法師的問答,涉及了初學念佛者心態與方法上的誤區,主要引用印光大師[1]的文鈔為證,有解析、有糾正,頗可借鑑,在此先整理雙方的提問與答覆,並進一步引證及論
2025/08/27
1
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
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象山慶25.5.11) 有人說:佛菩薩示現於世間,絕不自暴其身分,若已暴露(被揭發),立刻入滅;若還不走就可能是大妄語者,招搖撞騙。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但身分暴光,就入滅。「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如是示現,讓那些冒充的人不得其便。
2025/05/12
行苦-捨受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3
專念與共修
專念與共修(象山慶25.3.16) 問1.淨土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但我也愛稱念其他諸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會不會影響日後往生「彌陀淨土」? 慶答:若您的「信、願、行」都很確定是以【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主,每日的念佛功課之餘,偶爾禮拜、稱念其他佛菩薩,且功德「迴向」於往
2025/03/17
約時被機-生無生
約時被機-生無生(象山慶25.2.12) 《安樂集》:「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是淨土門判教的起點:「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相乖,難修難入。」並引《正法念經》:「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 有人說:「時」是時間,也是趨勢。所謂「與時俱進」,認清時勢之變化,
2025/02/19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象山慶25.2.6) 問:眾生念佛有願生心 1.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肉身仍在娑婆,仍然要受(因果)業報? 2.命終往生…與阿彌陀佛有同樣的能力,就不?因果了 --以上1、2的描述可以嗎? 3.另外,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有受到前世果報,金槍一刺
2025/02/17
關懷與迴向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2025/02/17
1
1
作福與念佛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2025/02/13
查看更多
念佛與治病
念佛與治病—阿伽陀藥(象山慶25.8.27) <緣起> 網路上有一篇影片,主題是<念佛多年病痛越多?方法不對,念佛白費!>是00居士與00法師的問答,涉及了初學念佛者心態與方法上的誤區,主要引用印光大師[1]的文鈔為證,有解析、有糾正,頗可借鑑,在此先整理雙方的提問與答覆,並進一步引證及論
2025/08/27
1
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
真人不露相,露相就走人(象山慶25.5.11) 有人說:佛菩薩示現於世間,絕不自暴其身分,若已暴露(被揭發),立刻入滅;若還不走就可能是大妄語者,招搖撞騙。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但身分暴光,就入滅。「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如是示現,讓那些冒充的人不得其便。
2025/05/12
行苦-捨受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3
專念與共修
專念與共修(象山慶25.3.16) 問1.淨土門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但我也愛稱念其他諸佛菩薩,如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會不會影響日後往生「彌陀淨土」? 慶答:若您的「信、願、行」都很確定是以【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主,每日的念佛功課之餘,偶爾禮拜、稱念其他佛菩薩,且功德「迴向」於往
2025/03/17
約時被機-生無生
約時被機-生無生(象山慶25.2.12) 《安樂集》:「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是淨土門判教的起點:「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相乖,難修難入。」並引《正法念經》:「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 有人說:「時」是時間,也是趨勢。所謂「與時俱進」,認清時勢之變化,
2025/02/19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
平生業成與夙業果報(象山慶25.2.6) 問:眾生念佛有願生心 1.平生業成,現生不退……肉身仍在娑婆,仍然要受(因果)業報? 2.命終往生…與阿彌陀佛有同樣的能力,就不?因果了 --以上1、2的描述可以嗎? 3.另外,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仍有受到前世果報,金槍一刺
2025/02/17
關懷與迴向
關懷與迴向(象山慶25.2.4) B蓮友:感恩法師惦記著我要念佛,我牢記在心。但還有一口氣在,日子要過,該幹嘛就幹嘛,不是嗎?ㄧ口氣不來,人就走了,任誰都ㄧ樣!往生靠誰都沒用,唯靠自己清楚明白,要(去哪)是要自己努力、用功。佛來接引,也要自己伸出手去啊⋯⋯ A法師
2025/02/17
1
1
作福與念佛
作福與念佛(象山慶’25.2.1) 生此世間之有情,或有共業之緣,不可互相起瞋為害,而加深彼此的冤結;應盡可能廣修人天之善,廣結眾生之緣;然後,以身口意示範,以四攝法相勸,一起念佛,同生極樂。就是說,作福的同時要念佛,並功德迴向生淨土。否則作善與念佛成了兩件事,就可惜了。宋.張商英《護法論
2025/02/13
查看更多
經論注疏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2023/03/04
存覺上人〈嘆德文〉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2023/02/28
1
柳宗元<東海若>解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2022/12/11
4
法藏《妄盡還源觀》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真妄和合」的探討/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2022/11/23
5
《養真集》摘錄
乃存養真陽本心,返還本來佛性的書。系清朝養真子所撰寫,由白鬢老人王士瑞補述,刊行於乾隆丁未(1787)。分上、下兩卷,上卷講述道、理、天地、人生、老、病等宇宙、人生道理,下卷講述氣、精、教、學、知、行等身心修養。全書主要論述道家修身之學,參以儒、釋之說;論出世兼及入世,述長
2022/11/19
2
華嚴淨土-論文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2022/11/13
5
華嚴淨土論.三種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2022/11/13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2022/11/11
31
依佛說 ? 依祖論?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與「依法不依人」
2022/11/11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2022/11/09
5
查看更多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2023/03/04
存覺上人〈嘆德文〉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2023/02/28
1
柳宗元<東海若>解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2022/12/11
4
法藏《妄盡還源觀》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真妄和合」的探討/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2022/11/23
5
《養真集》摘錄
乃存養真陽本心,返還本來佛性的書。系清朝養真子所撰寫,由白鬢老人王士瑞補述,刊行於乾隆丁未(1787)。分上、下兩卷,上卷講述道、理、天地、人生、老、病等宇宙、人生道理,下卷講述氣、精、教、學、知、行等身心修養。全書主要論述道家修身之學,參以儒、釋之說;論出世兼及入世,述長
2022/11/19
2
華嚴淨土-論文
魏道儒,<宗教融合與教化功能──以宋代兩種華嚴淨土信仰為例> 邱高興<華嚴淨土念佛思想的三種形態> 賢度法師<華嚴淨土思想與念佛法門>
2022/11/13
5
華嚴淨土論.三種
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佛者,以覺攝不覺也;念佛三昧者,以覺攝不覺,入于正覺海也。
2022/11/13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真心:如來藏—始覺\ 同源於「本覺」:心.佛.眾生無差別 圓覺:佛地—究竟覺/
2022/11/11
31
依佛說 ? 依祖論?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與「依法不依人」
2022/11/11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2022/11/09
5
查看更多
簡明易讀版
〈念佛著魔辯〉今詮(節本)
〈念佛著魔辯〉今詮-1(節本)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1
2023/08/26
1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眾生報恩月,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印順法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云,農曆七月,中國佛教界的超度法
2023/08/12
2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2023/08/02
2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節本)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 (節本)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這樣,即使經典看不見、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留存著。 善導
2023/08/02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但寧可信其是,
2023/07/29
2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節本)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簡明版)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關於此鳥
2023/07/18
3
節要簡明版—緣起
簡明易讀版—緣起(象山慶23.7.15) 學術性的引證與論述,有其必要性,但較嚴謹而複雜,對網友們一般性的瀏覽,或有相對的困難,因此,特闢此專題,只摘錄正文敘述的流暢性,而隱藏了眾多的引文及相關的說明,也減少了註腳,讓網友能一氣呵成的讀完全文。若有深入研討的需求,再回尋該題目,細讀結構完整的
2023/07/15
4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節本)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慶’23.6.26) 善導大師傳中有一首<勸化徑路修行頌>,又稱〈勸念佛偈〉或〈勸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宋代之後,常被淨土相關著作引用;雖有人疑其作者之真
2023/07/15
1
〈念佛著魔辯〉今詮(節本)
〈念佛著魔辯〉今詮-1(節本)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諸佛菩薩護念,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省菴法師(1686—1
2023/08/26
1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中元普渡,專稱佛名 (節本) 這是又一個印度佛教與中國(儒)道教在文化及信仰上融合的節日。既有佛教的度亡,又有道教的赦罪,又有儒家的孝親,整個農曆七月,都在三教法會的氣氛下,印度的佛歡喜日、眾生報恩月,在中國又稱為孝親月。 印順法師〈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云,農曆七月,中國佛教界的超度法
2023/08/12
2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善導大師<歸去來.讚>今詮(節本) 此讚出於善導大師(613-618)《觀經四帖疏》第二(水)觀[1]之間,前 二讚描述「極樂之莊嚴與殊勝」之後,發起願生心,而接入第三讚: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此讚雖精簡,含意頗深廣,
2023/08/02
2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節本)
「取意文」的慧解與變通 (節本) 一、何謂「取意文」? 淨土小常識<取意文>云: 所謂「取意文」,就是祖師在引用經文的時候,不一定是每字每句、不增不減地轉引用,而往往是簡潔扼要、深入淺出地把經文解釋出來。……這樣,即使經典看不見、看不懂,甚至不存在了,可是真正的法還是留存著。 善導
2023/08/02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一心唸佛,願生極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但寧可信其是,
2023/07/29
2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節本)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簡明版)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關於此鳥
2023/07/18
3
節要簡明版—緣起
簡明易讀版—緣起(象山慶23.7.15) 學術性的引證與論述,有其必要性,但較嚴謹而複雜,對網友們一般性的瀏覽,或有相對的困難,因此,特闢此專題,只摘錄正文敘述的流暢性,而隱藏了眾多的引文及相關的說明,也減少了註腳,讓網友能一氣呵成的讀完全文。若有深入研討的需求,再回尋該題目,細讀結構完整的
2023/07/15
4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節本)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慶’23.6.26) 善導大師傳中有一首<勸化徑路修行頌>,又稱〈勸念佛偈〉或〈勸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宋代之後,常被淨土相關著作引用;雖有人疑其作者之真
2023/07/15
1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