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網路上有一篇影片,主題是<念佛多年病痛越多?方法不對,念佛白費!>是00居士與00法師的問答,涉及了初學念佛者心態與方法上的誤區,主要引用印光大師[1]的文鈔為證,有解析、有糾正,頗可借鑑,在此先整理雙方的提問與答覆,並進一步引證及論述。<網文.1> 問:念佛多年,卻從最初的小毛病到後來重症纏身,是我障太重 或念佛無用?有人說是業障現前,要更精進;有說是重報輕受,來世的大苦化成今生的小病;或說是佛菩薩的考驗,要堅持,才能成就。總之,個人的因果不同,要深信「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只是我們看不到。
慶案-1.居士有這樣的疑惑,是正常的,一者凡夫之「疑」為根本煩惱,初果乃斷三縛結;二者「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乃易行難信之法,更令人起疑。
眾人的回答,也是正確的,卻只是泛說(通論)而不對機(個案)。若善根深厚者,依這些答案亦可觀照、整理一個讓自己釋懷、安心的大致結論,而繼續念佛。
而老和尚以看診(反問)、判斷(觀察)而開的(對治)藥方,既針對個人盲點,也概括了眾人通病。以下從心態與方法上先後論析
一、心態不正
<網文.2>問:雖一心念佛,也有時想:「我念這麼多佛,能消很多業障吧?」「我這麼精進,佛菩薩保佑,等我往生,就能脫離苦難的世界。」
答:念佛的目的是讓我們心清淨,命終往生淨土;身體的病痛,是另一回事,業報身依因果律,該生病就生病;念佛消業障,不等於無病,「人生在世,貴賤智愚,誰能免於疾病死亡」,關鍵在如何看待疾病。有人表面上念佛,實際上把念佛當一種交易、投資,來換取健康、平安、往生等回報,這是念佛人最大的誤區:「當以平常心念佛,何謂平常心?即不求感應、不求神通、不求速效,惟以致誠懇切之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現在的念佛人,很多在求健康、求順利、求瑞相、求往生的把握。這種「求」就是病根,是障礙,不清淨,充滿了慾望、執著。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專注佛號上,不要其他妄想(消業障,保平安,想往生……)。「不是沒期待,而是要正確」,「念佛人唯一期待的,是臨終阿彌陀佛來迎;此外其他的,都是附帶。」這種期待也要淡然,關鍵是「信」,不是「求」。
慶案-2/1.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之外,不應有自信己意之「過頭妄想」。印祖<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覺照,永息此妄,則後來還會著魔發狂,豈但妄想而已乎?
念佛心中有個人的欲求與想法,是依自力與私欲而與彌陀搶方向盤(投資、交易),此念佛之信行中有疑(佛智)、雜(目標)。他念佛的緣起與動機是生重病(慢性胃炎),想借此療癒,但之前未曾接觸佛法,也不知學佛的目標,只是病苦求醫(怕死求生)而念佛,與「往生成佛」的淨土教理不相應。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發心不正,則過程迂迴而多變;就淨土門的「機教行益」而言,是乃本末顛倒--不思當(往生)果,而求現(世福)益,乃至非分妄想的感應、神通、速效,以這樣的心態念佛,就夾帶了世俗心的「交易」「投資」,以個人的付出要求等值或更高的報酬,這似乎是由「我」來決定修行上的「因緣果報」。
因此,關鍵在如何看待「念佛與疾病」的關係? 如個案中所說「念佛的目的是(平時)令心清淨,(命終)往生淨土;這期間依業報身而有的病痛,乃因果之顯現,應如<二入四行觀>所說:「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逆來順受,就過去了,「隨緣了舊業」,繼續念佛,切莫又起嗔怨而「造新殃」;至於念佛所消之業障,主要的是「往生」的障礙,此外,某些世俗的消災解厄、療病復健,乃是附帶的甜頭或花報,不是讓人活得更舒適,卻又於世間起幻想、生貪執,而背離了「厭穢欣淨」的總安心,乃至鬆懈了往生淨土的決心。如《觀念法門》「五種增上(利益)緣」,以「往生」的攝生、證生為主、為本,「現世」的滅罪、 護念、見佛為從、為末。<募建藥王篷序>: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之中藥王也。
戒定慧是藥方,須依教勤修乃得效。阿伽陀是成藥,念佛即服藥,藥到病除。戒定慧是念「法」,淨土門是念「佛」;娑婆之法,乃是佛說,「念佛」而攝萬法,《往生論註》:「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阿彌陀經疏鈔》:「一切功德,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極樂依正,言佛便周。」淨土經以無量壽(阿彌陀)佛為名,淨土門即以稱念佛名為行,眾生若念此萬德洪名,則「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故稱為阿伽陀藥,濃縮彌陀淨土之一切功德以治萬病,且從眾生之「根本無明」與「不見佛」而對治。蓮池大師:
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印祖《學醫發隱》:
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此三種病,唯宿業難治。倘能竭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對頭,彼若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癒。不但不復為祟,反感超度之恩,而陰為護佑。……
二內傷,或用心過度,或於酒,色,財,氣,各有嗜好。若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兼用藥治,必易痊癒。倘不注意於根本,唯仗醫藥,亦難見效。縱效,亦不能永不復發。
三外感,但能依前內傷所說之法而行,縱有外受風寒暑濕之患,亦極易治。
這是說,不同的病況,應分別對治,宿業病須專用「阿伽陀(法)藥」,一般(內傷,外感)病亦可「世藥、法藥」兼服,<復志梵居士書二>: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
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釋而病即痊癒矣。……大醫王之法藥,又為治業之本。病由業生者多.由外感內傷而得者,藥能治之。由業而生者,藥不能治,唯法藥能治之。能兼世藥,法藥,以治諸疾,則若自若他,俱獲實益矣。
世藥治標,或可立即緩解;法藥治本,乃能徹底消業。人生世間,「生病」乃常情,亦可隨俗而就醫吃藥,能癒便罷;若久治無效,或乃業障病,唯法藥(懺悔、修觀、施食超渡,功德迴向)能救,而「念佛」乃法藥之總持,藉佛力而解冤釋結,同生淨土;易行而功高,故名阿伽陀。
慶案-2/2.生病之時,隨順業報而一心念佛,不急於「求癒」而遺忘了「往生」之念。病人的心態,是升沉的關鍵,印祖<復溫光熹居士書.四>: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壽若未盡,則當速愈;壽若已盡,則決定往生。倘於病時,急於求好,絕無求往生之念;……不肯一心念佛;縱念佛,以求好之妄念過重,反致與佛不相應矣,……決無往生之事,則成求墮三途六道,永不出離。
因此,念佛人於生病之時,其世壽未盡或已盡,皆應如平日之念佛,蒙佛加持而消業,可增其藥效,有助於速癒,<復傅慧江居士書>:「凡遇重病,均當以消除宿業為主,令彼吃素念佛……,該好則決定速好,壽盡則決定善終。不至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也。」
總結而言,念佛人對疾病的態度是,1.世間醫藥可治的外感、內傷,應就醫治療。2.不治之症與命終之際,不再做無益的治療,免增病人的痛苦及貪著。3.倡導:「一般疾病也可念佛消業」,以增療效、速痊癒。念佛有不可思議之功德,但行者須以深信、切願而持名,藉彌陀本願之力而療治。印祖《文鈔》有一則類似的例子,<覆周頌堯居士書>:
(居士問:)極信佛之張太太,喫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喫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印祖答:)閣下於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復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
文中舉印度戒賢論師,德高道震,而宿業惡病,苦極難忍,欲行自盡。遇三大菩薩為他說昔今因果,勸彼忍苦懺悔而償業,並等候玄奘至彼以傳授佛法。結云:若不明宿世之因,或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謂「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因而懷疑「佛法有何靈感利益」?那就自誤又誤人了。乃至於許多人雖相信念佛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但對「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不能了知,則不免上述之疑議也。
殊不知,淨土門的特色,在於由果向因(還相迴向,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往生成佛」的果報早已確定而成就,只等眾生以「信願念佛」為因行而當下認領及命終證得。這「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的法門[2],是彌陀主動給,眾生被動受,佛凡默契(感應),法爾自然,無造作,不必求,在佛邊是「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眾生邊是「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於是,佛凡相應:「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信則得救得永生。
念佛人多有一種純情而安分的心態:「信而不求」--信阿彌陀佛本願相應的救度,不以己之力量、功德或需要去「求」福報與往生,將個人心意安住於佛的願力,不再執著或患得患失。印祖:「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求乃自力,且與佛疏遠。阿彌陀佛於我輩不知不求之前,已為我輩發願,修行,攝集一切佛國之無量無上清淨功德,建立極樂淨土,惠賜光明名號,令我輩信受、稱念,即得三力加持而生前平安,命終往生。這一切只在聞(淨土法)而信而願而行,因果相應(如實修行),不須另外起念「仰求」,唯恐佛不知、不滿我的欲望也。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現當二益」;稱念這句名號,不論知與不知、求與不求,往生的功能自然在其中。然而,眾生的我見/我執很難降伏,總是自作主張,不能隨緣,佛勸請我們念佛往生,我們偏求世間福報;我們不聽佛的安排,卻要求佛滿我們的願。嘴上說「一切聽佛安排」,卻雙重標準,果如我願,就歡喜信受;事與願違,就疑惑動搖。卻不知阿彌陀佛早已成滿我們一切願,我們求安康,彌陀就允諾了那羅延與無量壽;我們祈求福慧,彌陀就恩賜了涅槃樂與無量光。這些清淨圓滿的果報,在念佛中是法爾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請自來,不求自至。因為,阿彌陀,都是~為你。以眾生的虛妄、煩惱之心而求(有求皆苦,患得患失),就與彌陀淨土之真實、清淨不相應,縱有所得,也是雜染,無常,顛倒貪,著,而更添其繫縛,難以解脫。
眾生不知,佛已預辦;眾生未求,佛已送達。若信此事,則如浪子能回頭,故鄉在眼前。佛功德本為我修集,若能認親,當下領取。若須跪求,反而見外。所謂「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眾生與佛,喻如母子知至親,而又過之,實乃一體不離也。佛德即我德,佛土即我土,直下認取,何須另求? 佛亦不要(不捨不忍)我們修苦行,練功夫,乃至捨棄一切世間倫理與責任,獨自潛修。或因用功過度而傷身,造成他人之誤會。
念佛人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每天就在念佛中工作應酬、照顧家人;印祖所謂「敦倫盡份,老實念佛」,即是因地心修果地行,不離俗諦而圓滿真諦,相應於本願的念佛。念佛人有許多良師益友;「你分享,我隨喜;你念佛,我唱和」,徜徉在一片念佛之聲海中;在過程中圓滿,在歷練中成長,隨緣扮演各種角色,品嚐各種人生,就在浮世光影中念佛,蒙佛攝受!個人能力雖有限,救不了全世界;但灑水處亦有一片清涼,無所求的對人好。
充分認知「他力」的存在與功能,是正確而必須的,尤其對我輩這樣的中下根器,一輩子瞎忙又無能,不如轉向彌陀的信仰,讓佛力接手--反常(煩惱)而合道(清淨),就在歸命轉依的歷程中,一點一滴的淡化我見,淨化我執,以至於往生淨土而證得涅槃。
念佛人雖自覺愚惡而無力修聖道行,或專一念佛而無心管世俗事,但同胞物與、敦倫盡份的良知與義務,仍不可忽略、推諉,於念佛之餘或念佛之時,應更積極的關懷、實踐,「風聲雨聲念佛聲,入耳分輕重;家事國事淨土事,關心有後先」,或多或少的給人「安心,歡喜,希望,利益」,盡做人本分、結有情善緣,也是學彌陀的悲願,啟眾生的信心,讓自他同在六字名號的薰習、光明攝取中,盡人事而聽佛命--活著做一個念佛、快樂、有品的人;臨終乘佛力,順利往生。印祖:「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從內發心的自信與教人信,不只是「同一念佛的法界兄弟」,更是超越諸相的慧命共同體。
<網文.3>答:念佛的同時,不知不覺造了新的業—把念佛當成一種身份標籤,區分我們、他們。這種分別心是最大的障礙,是否因念佛而對家人不耐煩?因吃素而看不起吃肉的人?因精進而起慢?……「念佛人,當於二六時中,檢點身心」。若對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一切相識人,不以慈悲心、恭敬心、方便心待之,即是造業。嘴上念佛,心裡充滿了分別、執著、傲慢。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是業障沒減少,反而增加,身體怎能好。有一(十)分恭敬,得一(十)分利益,這恭敬不僅對佛,更對一切眾生。一個人以清淨心念佛,他的心態改變,身體受影響。免疫力強,病痛少。念佛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以念佛為藉口,逃避世間的責任,怎能往生成佛?念佛人是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心地善良,人見人敬。總結十六字,「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平實而生活化,沒什麼高深的理論,就是老實做人,老實念佛。
慶案-3.眾生共業造就了這個世間,活在其中的每個人,既有別業(人格)的差異,又有共業(環境)的影響,人與群眾及環境,互相牽連與塑造,個人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信佛念佛,厭穢欣淨,乃得脫離娑婆的苦難,體現淨土的安樂;個人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解脫,也能讓世間多了些許清淨;雖然念佛人一心求生淨土,而不樂此界,但既然活著,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承受了眾生的恩德,應於心中感念而身口上回饋,生前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攝法)與人廣結善緣;往生成佛之後,也將迴入娑婆,度化一切;今生盡可能的給人溫暖與歡喜,不僅當下彼此受益,也替未來鋪路、超前部署。
念佛人是「愚惡無救」的下劣之機,戒定慧都修不成,只能仰靠佛力的救度,念佛往生。因此,謙卑都來不及了,有甚麼可高慢的?個人再怎麼精進,也是靠佛力攝受而往生,人的功夫是幻覺,佛的功德才真實。何況,我也是流浪至今,善根才成熟,得以聽經聞法,而信願念佛;而一切眷屬、朋友,乃至陌生人,雖暫時不信不唸佛,或念得比我少,阿彌陀佛也從不捨棄,以各種方便為他們說法,給他們感應,先下種,待因緣;雖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但在念佛往生的路上,誰早誰晚,誰快誰慢,仍未可知,也都剛好,沒甚麼可比較的。佛既視一切人如子女、如自己,那就是我們現在與未來 (同念佛、同往生) 的兄弟,又怎可以世俗之心區分內、外(我們/他們),而冷漠、厭煩、排斥? 何況,每一個共業眾生對我都有或多或少、或積極(鼓勵)或消極(勿擾)的恩德,我今天才能悠閒的聞法、安心的念佛。縱然只是在世俗上對我好,支持我,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念佛,也該大為感激,因為他們成全了我往生成佛的大事!若能在此善加體會,就懂得感恩,並具體的關懷、回報他們的需求,這不只是世間人的責任,更是念佛人的義務。念佛之餘,常為他們迴向,托請彌陀 加護其安康,進而攝受他們起信稱名,最後,「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二、方法不對
<網文.4>問:念佛二十年,身體越來越差,有幾個原因。1.念佛用力過猛,傷了身體。2.心態充滿了求、貪,增加心理負擔。3.忽視了正常的生活規律,只顧念佛而不顧身體。答:印光大師說念佛門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念佛的是放下,不是抓取。越用力、越執著,離佛越遠;念佛人要隨緣而修,不可勉強。佛法不離世間,遵循世間的規律,身體疲勞就要休息,生病了要看醫生,該吃藥吃藥,該治療治療,該休息,該運動。念佛的目標是往生,生活的作息要正常,不能混為一談。若以為念佛就是一切,而忽視了身體的保養;或身體不好,卻不治療,只求念佛加持,有可能病情越來越重。
慶案-4.心態不正,則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若存若亡而無決定,易被其他妄念所間雜而中斷,乃至起疑而退轉;縱然咬緊牙根,勉強念佛,也難以降伏心中的妄求與多疑,甚至因此亂了生活,傷了身體。
既已明白上述之心態的過失,自我檢點之後,就要洗心歸零,從新出發,在方法上調整,積極而不著急,隨緣而不強求,依世間的規律調養色身,不過勞、不拒醫,養成「調身、調息、調心」,從容不迫的習慣,在這種身心狀態下念佛,不僅輕安愉悅,越念越自在,也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善盡本分與職責,乃至感染、影響他人,樂於與您親近、信賴、學習。
以下網文中「方法」上的建議,可配合正確的心態而斟酌、遵行。
<網文.5>正確的做法是1,調整念佛的方法,不貪多、重質量。每天念佛要適度,不影響正常生活。念佛心,要清靜,無所求。 2,正解因果,生病是過去的業,該承受。念佛讓我們以平和的心面對疾病,但不指望念佛不生病。3,照顧色身。總結幾個誤區:1,不執著數量,有些人一天十萬句,累得半死,心卻散亂,不如老實一千句,聲聲入心。 2,不期待有相的感應,見光、見花,瑞夢,神通……,都是偏差;真的感應是心越來越清淨,煩惱越少,待人越慈悲。 3,不計著於念佛的功德,你想著,我比別人強,這功德就成了毒藥。當我們放下的貪求、執著,以平常心念佛,才得佛法的利益。
慶案-5.網文最後提及印祖的<一函遍覆>,重點如下: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則信1.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2.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3.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喫,豈不可惜?……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
這些內容是印祖於淨土門「自信教人信」的苦口良藥,一切念佛人可讀多聽多薰習,並依個人的身心與環境,隨分量力而為之,做多少算多少,而最重要的是隨時隨處將「六字名號」放在心中、唸在口中,動靜閒忙,一以貫之,有如長期服用「阿伽陀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平時安詳,命終往生,今生就過著這樣的「念佛」生活,可等於乘佛之力而熏修戒定慧,淨化貪嗔癡,在娑婆世界成了一個「信佛念佛」「了生脫死」的新人,不只是「隨緣了舊業,切莫造新殃」,更進而「不斷煩惱,得涅槃分」,豈不樂哉 !
[1] 以下簡稱:印祖
[2]兩種教法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聖道)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修持,一個(淨土)教法是“倒果為因”的當下佛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