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

含有「中產階級」共 8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為何其他國家的消費無法代替美國市場呢?我們先來看數字,美國的消費市場規模是 21 萬億美元左右,歐盟是 10 萬億美元,中國是 6 萬億美元;美國佔全球消費支出約 25%。為何美國能夠以三億人口撐起這麼巨大的消費力? 這世界上有九成的人口消費力,源自他們的生活所需,也就是居住,糧食,能源,醫療這四
付費限定
大家常見的物價指數和經濟指數是"大麥克漢堡的價格指數" 而日本帝國數據銀行(TDB)編製的「咖哩飯物價指數」(CRPI) 本質上也是測算一碗咖哩飯的食材與能源成本,但它卻意外成為反映日本家庭通膨壓力的統計學
Thumbnail
阿森一族的主角荷馬,也就是那個中年的禿頭胖子。肥胖而好吃懶做,欠缺常識,無知愚蠢,酗酒,強辭奪理,遲到早退,不負責任。但因為是個美國人,結果德不配位高薪養廢有車有房,能夠胡亂消費亂買東西,他就是教科書級對於美國人的刻板印象。 雖是美國人的自嘲,也是我們很多亞洲人對於美國勞工的印象。前陣子談及川普「
Thumbnail
付費限定
九月份的財經報導出現了上面的三張經濟圖組,台灣的出超睽違25年首度勝過南韓(台灣人口只有南韓的一半,這樣的出超是非常驚人的);其次是台灣的人均GDP在去年超越日本後,今年又超越南韓的3.7萬美元,來到人均3.8萬美元的新高;最後是瑞銀的財富報告表示台灣人均資產944.7萬,超越日本與南韓‧
Thumbnail
Scorpion-avatar-img
2025/09/24
每每看到用房價所得比來表示住房負擔,都會想到這個比較有重大缺失,各個地區的住房成本除了房價(資金成本)以外,最重要的稅賦成本並沒有列入考慮。 台灣房屋持有稅率極低,幾乎可以視作免稅;相比之下,以我熟悉的美國為例,房屋稅動輒房價的0.8~2.5%且隨房價調升,以自己購屋的例子來說,平均每月的稅賦大約是貸款還款額的1/5,而貸款是繳完就沒了,但是稅金是要永遠繳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如果用2.5%的無風險實質報酬把每年稅賦的現金流做現價折算,加上稅賦負擔以後美國地區實際購房成本負擔是名目房價的1.3~2 倍才是;其他地區如加拿大的稅賦也不低(看在哪一省),而英國、澳洲的稅雖然不像台灣幾乎為零,但是應該是比北美低很多,圖表中雪梨、奧克蘭的排名會往後移動。 另外,資金取得的成本就不用說了,美國目前的房貸利率仍然高於6%,同樣的房價台灣人貸款買房的成本遠遠較美國低。不過美國是固定利率,台灣和很多其他國家都是浮動利率,這不是很好比較,我就不太會折算了。 總之,房價所得比的數據會嚴重扭曲實際上的住房負擔。比較好的比較是看租金所得比,因為租金本身就包含了資金成本、稅賦成本、維護成本等等種種因素在內,惟租金的統計資料可能比較難取得就是了。
金融人類學徒-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9/24
Scorpion 謝謝您的回應. 我同意您說的"可負擔居住成本"應該是以租金所得比而非房價所得比. 也認同房屋持有成本也是購屋成本的考量之一. 但不可否認房價所得比是最簡單直觀的衡量該國居民想擁有一間自住房的難易程度. 房屋稅/土地稅的計入只是更細緻這個計量單位的精準度而已. 其實包括各國的房貸成本等也都同樣需要計入考量, 那就算不完了.
自古以來地球雖然大,但人類能居住的地方卻很少,因為不是有土地人類就能居住的,人類生存就需要持續供應的食物,因此文明多數發源自能灌溉的河流。這點去到現代也沒有分別,人類能住的地方還是能持續提供生存資源的地方,在現代文明中就是收入與工作機會。 中產階級可以住在市郊,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可能是國際或專業
付費限定
最近看新聞說迪士尼不受年輕男性歡迎,十三至三十歲的年輕男性根本就不會看迪士尼的東西。網絡上有文章談論這個問題是歸究於迪士尼總是用這些老牌知識產權去重新包裝一些 DEI 作品。把這些品牌弄得對於年輕男性毫無吸引力,很明顯地,像星球大戰裡的 Finn 等,裡面的男性角色則完全沒有辦法被年輕男性所代入,也
在現代社會裡,中產階級往往被視為最「幸福」的群體。然而,現實卻常常相反——他們也是最容易陷入焦慮與自我消耗的一群人。這背後的核心問題,正是所謂的 「選擇的悖論」。
Thumbnail
階級是一個金字塔,他的架構是固定的三角形,不論人口多少,不論教育程度,頂層的人一定少,底層的人一定多,如果只有三個人,那就是一個當頂部兩個當底部。如果是六個人,那很可能就是一個當頂部,兩個當中層,三個當底部。 從這點觀察,我們就知道「階級流動」本質上是一種零和遊戲。若非不流動。那有人向上流時,也同
Thumbnail
臺灣及全球普遍存在的「雙中現象」:中年中產階級失業困境。分析原因包含年齡歧視、技能落差、心理包袱和經濟壓力等,並提出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解決方案,強調持續進修、培養副業、建立社會安全網及友善職場環境的重要性。
千萬資產真的夠用嗎?中年理財的現實衝擊 每次滑社群、打開新聞,總有人說:「現在1000萬根本不夠用啊!」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