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含有「佛法」共 146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心靈壓力日增。南投佛寶山法亨寺的建寺計畫,提供一個讓心靈安頓的所在,以佛法智慧引領大眾走出徬徨,找回內在平靜。透過群眾集資,邀請您參與這項有意義的計畫,為自己、為後世子孫,建一座心靈的歸處。
從關山月眉國小附近轉進山路,柏油路很快走到盡頭,接著是產業道路,再化作叢林小徑。即便是四輪傳動車,也得小心駕馭,一路爬升到海拔七百公尺,才抵達吳家的愛玉園,這裡是 83 歲的吳博正守護的自然山林,也是吳家三代的愛玉事業立基點。 吳博正種植愛玉 40 年,兒女創新品牌,讓愛玉結合燒酒雞、牛奶等創新料
果日常 我們如果過度專注在一個觀感上面,那會漏掉很多也會侷限很多, 我們在接觸外在的時候應該先打開心中的世界,接納一切的存在, 在慢慢挑選當下所該專注的一步步維持。 心理學角度: 太專注於單一感官或想法(如手機、焦慮、執著),會造成「隧道效應」,忽略了當下的豐富訊息。 提醒學生的是一種「選擇
Thumbnail
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心中的繁花美景 認真地凝視 一朵花在夏日的風中 輕輕搖曳的時候, 柔和像花香一般 從我們的眼中、從嘴邊的微笑中 蕩漾開來。 繁花有如我們心中的善意, 當它在心內盛開, 我們的整個人就向這個世界 傳遞慈悲的馨香。 —引自《希望‧新生》
Thumbnail
前言 佛法與哲思,表面上語言不同,實則同源一體。龍樹菩薩以《中論》闡明「空性」之理,我所提出的「本質理論」則以現代語言歸納萬法的核心特質。若將兩者對讀,便可見到深層契合:空性與本質,實為「一不二」之法。 一、龍樹菩薩的空性思想 龍樹菩薩破斥一切自性見,指出: 1. 因緣所生法
Thumbnail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人會生病的五個原因:宿業、我執、錯誤思惟、動氣及鬼神幹擾。並介紹藥師經的功德,以及透過念誦藥師經、助印藥師經等方式累積功德,幫助改善健康,遠離病痛。
Thumbnail
src
投票
可以接受這理念嗎
2025年觀音山佛陀天降日將舉辦五大善行活動,包括贈書弘揚品德教育、蔬食環保救地球、助老憐幼慈悲行、萬盞光明祈平安、尊重生命救生靈。邀請全球善信響應,共襄盛舉,積累功德,祈願世界和平。
Thumbnail
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禪天無鼻舌二識,二禪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果寶簡整 這份整理,涵蓋了 定義 → 三界差異 → 經典依據 → 哲學詮釋 → 生活化啟示 的脈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