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Immersive Technology 、心理安全及虛擬空間:創造療癒 AI 製造智能空間共創場域的新型平台」後,我對於科技與心理需求結合的可能性有了新的體會。文章指出,當虛擬實境(VR/AR/MR)不再只是「看起來酷」的技術展示,而進入「情感沉浸」的領域──讓人感到被理解、被接納、願意卸下防備時,設計師就置身於「心理安全設計」的核心。
其次,作者提出一個三層架構:療癒層(Healing)+ 製造層(Making)+ 共感層(Empathy),來構築這樣的共創平台。這讓我意識到,單純的視覺/遊戲式互動尚不足以支撐深層的情緒修復;真正的設計必須讓人「創造」與「被看見」,並在群體中「看見彼此」的流程中,重新獲得連結。
最後,我被一句話觸動:「未來的設計,將關注 ‘存在與關係’。」文章提醒,科技若忽略人性與情感,可能成為新的疏離工具。反之,當設計師把「被看見但不被評價」的空間、「情緒即輸入/環境即反饋」的機制納入考量,虛擬空間便可成為真正的「心靈棲息地」。總結而言,這篇文章促使我反思:在數位化與沉浸技術加速的當下,設計師的角色不只是創造好看或好玩的場景,而是打造「安全、貼近、共創」的情感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