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產背後的真相

含有「多產背後的真相」共 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常有人好奇,為什麼我會如此「多產」。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寫文的速度,比他們追劇還快。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習慣、一種自律;但事實上,它更像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在現行的平台規則之下,若我不多產,就很難讓文章浮出水面,被更多人看見。一、被「封鎖」的焦慮 我曾經注意到,有人對我的高產量並不以為
Thumbnail
飛雪丹紅-avatar-img
3 天前
很開心不用詢問就能讀到你這篇文章。其實我老早就想問你了:你還在工作嗎?或是退休一族?如果還在工作,我真的佩服你能這麼多產。即使已退休,我還是很佩服。  首先,我就是不主張多產的人,因為一個人能關照事物的程度有限。除非天縱英明,我真的不認為有人可以什麼都寫,而且篇篇言之有物。但我能同理你所謂「讓自己多曝光」的說法。我不止一次的想過:如果要我天天寫,或許一段時間之內也未始做不到,但是難道要我連雞毛蒜皮的事都拿出來寫嗎?即使我寫了,經常曝光了,有人真的會看嗎?或者我只是又賺了幾個根本不讀卻只按讚的愛心而已?那個意義何在呢?  方格子一定要求加入會員才開放流覽,真的是很糟糕。我的幾個朋友一看到要先建帳號,都直接走開了,誰耐煩還要去建帳號啊?每天的網路資訊都多到看不完了,還要為個網路寫作平台去建帳號才能看?  說真的,我應該不會用多產去大量曝光自己。我不是政論家,也不是文藝作家。如果我因為多產而顯得內容膚淺,那我又能替自己圈住多少粉絲呢?即使有些刊載於報章的心情散文,我也不覺得他們寫得多好,作者無非是在寫自己的一段經歷,或者心情故事罷了,除了文字優美些,又有什麼特別呢?
普普文創-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飛雪丹紅 這就是生態,產業的生態,並不完整,有創作的人找不到發表的地方,能發表的卻又是半封閉式的平台。平台有平台的作法,我尊重。要讓人了解並調整策略,是很難的。想要壯大平台,學超大平台,要求先註冊,這限制多,會影響流量,但畢竟會員還是增長,只是慢,很難印證。我做的就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該說的還是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