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好奇,為什麼我會如此「多產」。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我寫文的速度,比他們追劇還快。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習慣、一種自律;但事實上,它更像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在現行的平台規則之下,若我不多產,就很難讓文章浮出水面,被更多人看見。

一、被「封鎖」的焦慮
我曾經注意到,有人對我的高產量並不以為然,甚至「故意封鎖」我。他們或許覺得這樣的更新太頻繁,佔據版面,造成干擾。但對我而言,這不是一種炫耀或展示,而是一種焦慮下的本能反應。
創作者最怕的,莫過於作品無人問津。尤其是在方格子這樣的平台上,「限定會員自由瀏覽」制度使得文章的流通受到限制:若不是會員,便無法任意瀏覽,頂多只能透過搜尋偶然看到某一篇文章。對非會員讀者而言,創作者的世界就像一道半掩的門,縱有再多的內容,也可能被阻擋在看不見的角落。這樣的設計固然有它的商業邏輯,但對創作者來說,卻是一種看不見的「封鎖」。文章的流量不再單純取決於內容品質,而是受到系統設計、會員制度與演算法的多重限制。
二、為何選擇「多產」
因此,我不得不尋求突破。寫得多,至少能提高曝光的機率。就像在黑夜裡點亮一根根火柴,雖然光芒短暫,卻總能吸引一點目光。
「多產」於我而言,並非單純的炫技,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每一篇文章,就像是在廣闊網海中投下一個訊號,或許無法馬上被看到,但若訊號夠多,總會有一些傳達到遠方,觸及到那些願意停下來閱讀的人。
這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式。理想狀況下,一篇文章就足以承載深度、引發共鳴;但在現實環境裡,單篇文章的能見度往往極低,除非你是本來就具備高知名度的作者。對於我們這些「還在尋找讀者」的人來說,唯有以數量去對抗平台的隱形牆。
三、創作者的矛盾
然而,這種「多產」帶來的不只是收穫,也有矛盾。
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沉澱、打磨,寫出更具深度與厚度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我又清楚地知道,若不持續更新,文章將很快被演算法淹沒。平台的首頁與推薦欄位,就像是快轉的河流,誰能留下痕跡,往往取決於你是否「常常出現」。
這種壓力,有時讓我懷疑:我到底是在創作,還是在追逐曝光?當一篇文章只是為了保持「活躍」而存在,那它是否失去了最初的純粹?
這矛盾,就像創作者心中的一場拉扯。一端是理想,一端是現實;一端是慢工出細活的藝術夢想,一端是為了存活而必須持續產出的節奏。
四、突破窘境的思考
那麼,有沒有可能既維持曝光,又不失去品質?我想,答案或許在於「多層次」的經營。
- 分層內容策略 有些文章可以短小精悍,重在紀錄與分享,快速完成,增加更新頻率。 有些文章則保留給深度思考,花更多時間打磨,或許不會那麼快完成,但卻能代表創作者的核心價值。所以會有【會心一笑】系列的產生。
- 跨平台輸出 方格子的限制是現實,但文章不一定只能困在這個圍牆裡。若能將作品同步到其他平台(如部落格、社群媒體、甚至電子報),或許能突破會員制度的侷限。所以開始跨足Youtube,平均都有上百次的流量,比方格子的數十流量來得高。
- 與讀者建立直接聯繫 最終,平台只是媒介。真正能留住讀者的,還是創作者本身。若能建立一個小而穩定的社群,讓讀者不必完全依賴平台演算法來接觸作品,那麼「多產」就不再是唯一的生存手段。這留待以後再做。
五、在矛盾中找到自我
回過頭來,我也必須承認:多產,並不全然是壓力。它同時也鍛鍊了我的書寫能力,讓我能夠在不同題材、不同情境下快速進入狀態。若說最初是為了突破平台的窘境,那麼現在,多產反而成了我創作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我不希望自己永遠被「數量」框住。未來,我期待能在數量與品質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不再只是因為「害怕被埋沒」而寫,而是因為「真心想表達」而寫。
心語
在方格子的限定制度下,多產或許是一種無奈,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勇氣。因為唯有不斷創作、不斷嘗試,我們才能在看似封閉的環境裡,開出屬於自己的縫隙。
被「封鎖」或許只是暫時的,但只要文字還在流動,只要還有人願意閱讀,那麼創作者就仍然存在。多產,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證明——即便面對再多的限制,我們仍然能找到突破的方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