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
含有「戒律」共 22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7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堂價值千萬的「修行課」
當聖地蒙塵:如何正確看待佛門爭議 近期中國少林寺方丈涉嫌刑事犯罪、泰國高僧性醜聞等新聞沸沸揚揚,讓許多佛教徒困惑不已。面對這些爭議事件,真正的佛弟子應該如何看待?如何自處?慈悲 龍德上師的開示為您提供最智慧的應對。 修行路上的現實 連初地以上菩薩都可能犯大錯,何況凡夫?重點不是批評論斷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6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小乘、大乘、金剛乘的差別
三乘佛法:層層遞進的修行階梯 想了解佛法修行的完整體系嗎?這支影片深入剖析小乘、大乘、金剛乘三乘佛法的精髓差異,為您揭示修行路上的不同層次與境界。 ❏ 小乘:自我負責的基礎修行 ● 核心理念:對自己負責。 ● 修行重點:絕不傷害眾生。 ❏ 大乘:慈悲利他的菩薩道 ● 核心理念:對他人負責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2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5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五府千歲南鯤鯓總廟牌樓為百姓擋災
天災人禍頻發的2025年:佛法教我們的敬畏與慈悲 從颱風災害看因果業報的深層意義 2025年8月,回顧這一年的天災人禍,令人深思。強烈颱風重創南臺灣,高雄、臺南、嘉義地區農作物受損,民宅工廠倒塌淹水,連著名的南鯤鯓代天府牌樓也應聲倒塌。然而,在災難中我們也見證了人性的光輝—同修們發放慰問金、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2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4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過午不食的正確方式
八關齋戒中的非時食戒是重要的修行法門,然而許多人在持守時出現了錯誤的做法,反而違背了齋戒的本意。正確理解和實踐非時食戒,不僅能淨化身心,更能培養自律和智慧。夢參老法師活到一百多歲,祂的秘訣是什麼?祂說祂老挨餓,人老挨餓。身體會產生逆代謝,有很多的東西,什麼瘤、毒,那是真排毒,那是真正地把它代謝掉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3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3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破解「以形補形」的飲食邪見
在飲食觀念上,許多人抱持著錯誤的想法,以為「吃什麼補什麼」就能獲得健康。然而,這種看似有理的觀念,實際上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可能造成深重的業障。沒有學佛的人,他說以形補形,吃雞心補心臟,吃雞的肝補肝臟,吃雞屁股補你的屁股,吃腦就補腦。這種邪見真的是補不勝補。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2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看見生命的無常
《心匙》中的《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第八偈,以極其生動的描述讓我們看到生命末期的真實狀況。這不是為了製造恐懼,而是要我們在健康時就懂得珍惜,在他人需要時懂得慈悲。因為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健康到衰弱的過程,今天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就是在為自己的將來種下因緣。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2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1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3分鐘平息內心怒火
當摯愛的人因不公而離世時,活著的人往往沉浸在憤怒和報復的情緒中。然而,具有神通的高僧們透過與另一個世界的溝通,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真相:大部分亡者真正希望的,並非復仇,而是讓生者能夠放下怨恨,積極地生活下去。不要再為他的事情去糾結,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他才會安心。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10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這樣做不違犯八關齋戒
在嚴格持守八關齋戒時,許多修行者面臨一個實際的困擾:冬季皮膚乾燥龜裂是否可以使用護膚品?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對戒律精神的深度理解和佛法修行原則的正確把握。一位認真持戒的弟子向上師請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八關齋戒其中一條: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凡脂粉香水香膏
#
shorts
#
龍德上師
#
戒律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09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何練習臨終一念?
死亡是人生唯一的確定事件,但大多數人卻對臨終時刻毫無準備。我們每天都在練習「小死亡」——睡眠,卻從未留意自己在失去意識前的最後一念。這個看似平常的觀察,實際上揭示了修行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這個過程,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睡眠其實是死亡的預演:意識的漸漸模糊:如同臨終時的意識衰退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1
留言
觀音山吉祥洲的沙龍
2025/10/08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何破除對飲食的執著?
在日常生活中,飲食是不可避免的需求,但如何在進食時保持正確的心態和觀念,卻是修行路上的重要課題。佛教的「食存五觀」為我們提供了將日常飲食轉化為修行功課的智慧指引。食存五觀不僅是用餐時的修行方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修行態度。
#
shorts
#
Shorts
#
龍德上師
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