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綱

含有「馮翊綱」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寶島一村真的是在演一段記憶,對我來說是將一段驚滔駭浪放進好多好多片段裡。不用一定要有開頭、經過、結局,有時候閃現一些畫面,我們就可以將故事連貫起來。
Thumbnail
3.5小時搬演一段台灣獨特的眷村歷史,《寶島一村》聚焦於3戶眷村家庭故事,但卻是講述一個時代故事。
Thumbnail
本文章為一篇關於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林偉群醫師觀賞相聲瓦舍新戲《狐說》後的訪談記錄。內容涵蓋對《狐說》劇情、相聲藝術形式、演員肢體語言、舞臺設計等面向的深入剖析,並從醫學與心理學角度,探討戲劇的療癒效果與文化意涵。
Thumbnail
『新聞是誰在控制的?』這句話真的是最輕鬆的陰謀論。 馮翊綱稱:共軍是被控制的新聞,這句話是我覺得整個事件裡面最誇張的,這讓我馬上聯想到曾經在Netflix上看過的紀錄片,Behind The Curve,是一部關於地平說信徒,提出各種實驗與理論想要驗證地平說為真的紀錄片。
Thumbnail
🌿「金庸百年,錯過再等百年」 來賓介紹👏👏👏 -- 馮翊綱,人稱馮杯杯 狂粉真的,真的從小聽老師說相聲長大的啦~🤭 笑笑江湖,誰的江湖?☝️ 2024年金庸百年冥誕,怎能沒有「瓦舍派」?
Thumbnail
多次聽相聲瓦舍演出,首次購票入場,好好坐下來聽一齣! 終於,半年前用僅存的文化幣,勉強搶到票,當時也沒注意位置,直到進入劇院,才發現:哦?在第一排搖滾區,看馮杯杯! 伴隨開場音樂,十年來,我在手機、平板小小的螢幕中,看過不下百次的馮杯,他出場了!(內心好激動啊啊啊!!!) 過程中,他們
Thumbnail
1. 西方的「戲劇意志論」將戲劇分為三類,即(1)喜劇comedy;「喜歡」非喜感的劇,指劇情隨劇中人意志發展,最後得到完美結局、(2)鬧劇farce;熱「鬧」的劇,指劇中人沒有意志,只有一種性格,各種單一性格撞擊產生火花,創造出笑料、(3)悲劇tragedy;「悲壯感」非悲傷的劇,指劇中人
Thumbnail
1. 戲曲的行(ㄏㄤˊ行業)當;指腳色,只有「生旦淨丑」,生旦淨「末」丑是為了湊五言,即「生旦淨末丑,神仙老虎狗,龍套上下手,什麼我都有」。 2. 「末」(宋元)與「生」(明)皆是指男性腳色。 3. 從戲曲而來的用語,如:「黑臉白臉」戲曲中黑臉是好人(包公)、白臉則是壞人(曹操)
Thumbnail
1. 「現代戲劇」指19世紀至20世紀初出現的戲劇形式,如寫實主義戲劇,代表人物:易卜生、契訶夫,詳《世界戲劇藝術的欣賞─世界戲劇史》(戲劇系教科書)。 2. 餓死黃鳥的故事取自1950年代出版的《茶館》,後來影響了賴聲川、李立群、李國修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3. 西方現代
Thumbnail
1. 中國戲曲由來,一說為起源於「南戲」與「北曲」;另一說為,從「戲」「劇」字面上,由虎頭、豆(禮器)、戈(兵器)、豕、刀等祭祀物品組合而成,來源於祭祀。 2. 最早的中國劇本,從明朝《永樂大曲》可知為北宋的南戲,而戲劇作為一種活動,早在漢代已有紀錄,惜未留下劇本。 3. 北曲(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