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一家人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我們都是一家人( 淨慶2021.10)

網路上有幾首題為〈一家人〉的歌,讓人聯想「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的親切感。

<一家人>詞:陳建名/曲:王建勛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 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分擔分享 彼此的人生

〈我們都是一家人〉(詞/曲:高子洋)我愛那魯灣[1]

我的家鄉在那魯灣 你的家鄉在那魯灣 從前時候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肩並著肩 盡情地唱著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關於”一家人”的情感認同,在很多團體、群組,及聚會場合,經常被強調、被讚頌,或因為人生於世間,多半的時間與情境是孤獨、無助,亟須與其他人或一群人有更多面、更親密的連結與依偎,藉此互相給予溫暖、安全、支撐,所謂的社交圈、同溫層,若更有事業的合作、理念的相類,或信仰的共同,就更易有”生命共同體”的感情與需求。而人類的群聚中,最親近、最可信賴,也最長久的,就是所謂”一家人”的關係,只要彼此接受了這個意象,瞬間似乎就放下了一切陌生、防衛、冷漠、疏遠…..,而團結共享、攜手合力,乃至於分憂解勞、並肩同行,獲得互相傳達的力量、信心與默契,有了生存的勇氣與喜樂,以及值得繼續活下去的目標。

世俗情感如此,宗教徒對教內同伴的情意連結,更有過之,如云: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從今直到永永遠遠[2]--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充滿了歡樂;充滿了愛,我們天天和神在一起,聖靈充滿我們, 充滿我們, 神的榮耀,照著我們, 我們是最幸福的人.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手拉手心貼心,在主愛裡我們天天和神在一起,聖靈充滿我們, 充滿我們, 神的榮耀照著我們, 我們是最幸福的人.

在念佛人心情中、生活中,一家人的感受就更深厚,也更札實,因為彼此都是三界淪落人、六道輪迴者,無始以來造業多端,又互相糾纏,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愛)綿綿無絕期」,這可不是詩歌的美學,而是現實的冤家,美則美矣,冤可冤了。幸而今生得聞本願念佛往生淨土的勝易法們,彼此奔走相告,齊聚一堂,同聲念佛並相約助念,命終之後,「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樣殊勝的緣分有如(清淨)一家人,且超越於俗業果報的(冤親)一家人。而念佛人常用的語言如下:

法照大師<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一切念佛之人相見,須如父母兄弟姊妹,至親無別,深生歡喜,各慶不久即當成佛,勿懷彼此之心。何以故?導和尚云:「親中之親,無過念佛之人。」和尚讃云:「同行相親相策勵,畢命爲期到佛前。」若作是心,千即千生,萬即萬生,盡此一形,何處不超三界!願熟思之,愼而誡之,勿見互生毀謗耳。

<淨土宗宗徽>:既是「念佛、淨土、蓮花」皆相同,則是「同一念佛無別道,同一淨土無別土,同一蓮花無別花」。則念佛人同是淨土眷屬,猶如兄弟,同秉父母(彌陀)氣血所生,可謂「本皆念佛人,本皆同根生」,理宜互相友愛,情同手足。

慧淨法師<略說淨土宗教判>:《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我們依然具足(貪瞋癡)三毒,貪求(財色名食睡)五欲,還會起情緒、計較、不平、苦惱,還是罪惡生死凡夫,但因為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身份即時提高到等覺菩薩,就是「凡夫菩薩格」。……佛、菩薩、聲聞、羅漢,只要念佛,法界的眾生,不論凡聖,都是我們的兄弟。

慧淨法師<淨土法門的核心(七)>:「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家親眷屬想要永遠團聚,只有往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到了那裡,貪瞋癡的無明黑暗,碰到極樂世界的智慧光明,剎那間,整個消失了,我們佛性的智光就顯現,與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了。

慧淨法師「彌陀三約定」:將來我們要在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現在大家預先在這裡相聚一堂,共研法義,共敘念佛的心情,可以說,這種緣分是非常的深厚。

淨土宗微視頻:我們都是一家人/念佛一家人

智隨法師<人生最大的福報>:我們一起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融為一體,彼此之間也很親切。……日後也能一起共沐佛恩、同生淨土,同是念佛人,就是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智隨法師:極樂世界已往生者,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由念佛而生,所謂「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聚會一處為師友,同盡無明,同登妙覺」也

今生有幸同聞念佛法門、同信彌陀本願、同念六字名號、同願往生極樂,也常在一起做義工、辦法會,互相關懷、互相支持,可說是同見同行、同樂同生,到淨土而同聚會、同成佛,這樣特勝的因緣,可說是彌陀光攝中的「生死之交[3]、至親眷屬」,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慈悲父母[4],讓我們同生報土、同飲法乳,一起供養十方諸佛、一起熏聞極樂法音,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所賜,讓我們因念佛而捨娑婆之個人業報(有漏五蘊身),得淨土之同體新生(無極虛無身),「本皆念佛人」為因,「本皆同根生」為果,如是同聲念佛之「親中之親」,既非娑婆之久客,乃是極樂之嘉賓,更須「同行相親相策勵,畢命爲期到佛前」!

佛法中,聖道門是在此土轉凡(識)成勝(智),淨土門乃於彼國超凡(穢)入聖(淨);兩門雖表面有別,其實相通,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以今生而論,同是念佛人,則親而近之:永遠的接納(愛心對待);其他修行者,則敬而遠之:暫時的隔離(耐心等待);如〈宗風〉所說:「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差別(待遇),長久而言:佛法一切門,終歸於淨土;聖道一切行,總攝於念佛。因此,若遇有緣人,該說的就說,將「六字名號」傳過其耳、植入其心,先結法緣,就如失散多劫的遠房兄弟,今生相見雖不親,先意問訊訴舊情,傳達了彌陀救度的訊息,就由彌陀光明去攝受,我輩繼續守愚念佛,靜候佳音。

法照自惟:垢障深重,多劫沈淪,有少微因,遇斯淨教,悲喜交集,慶躍于懷,信自己身,與念佛衆,盡此殘生,定超苦海,捨最後凡身,得無上聖智,生死永斷,更有何憂。

「家」乃世間的組織與意象,是凡夫之間欲愛的結合,互相貪著、束縛、需求與傷害,雖也有溫暖、歡樂、安全與滿足,卻是有限而無常的[5],所以,在人間出家,須從身從心堅定地宣告:即由此刻起,捨棄一切「俗家」相關的人、事、物、名、想、行(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不再經營、掛念。極樂改以國(土)為名 (唯一例外,《觀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有所區別。漢譯之「家、國」,在文化上也有性質、範圍的不同,所謂「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齊家、治國,既有等級、也是正名,不可僭越、混淆。雖然宗法制上,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擴充[6],但封建制崩壞之後,家與國少了血緣的連結,而轉為契約關係[7];且倫理上,家為一己之私,國為眾人之公;若有必要,個人須自願的棄家為國、移孝作忠,因為,沒國哪有家國破家何在?淨土三經的漢譯,在世間為「家」,在極樂為「國」,或有適應中國文化之意。

同是念佛人,讚嘆念佛人

古今往來一切念佛人,同在南無阿彌陀佛的慈光攝受下,相認、相親、相感應。教團中還有很多這樣純情的念佛人,或群居、或獨處,或熱情、或靜默,隨順本業,各適其性。在賺錢養家中念佛,在相夫教子中念佛,在退休養老中念佛。或在刻印寫字、裝潢改建、公關導遊、運籌折衝、管理財務、鑽研教理、編輯校對、掃地燒茶、應門打磬、插花供果、流通法物、接送同修中念佛。日日月月年年,念佛不輟;展現的身姿雖有不同,都活得莊嚴喜樂、安隱無諍,都讓人感動、給人信心;日子越久,念佛的心也越憨厚純淨,逐漸化於平實、平淡、平常,有如基督教:「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這麼多的現代妙好人,從不同角度見證了念佛的可貴--不廢置生產業、不離人情義理的念佛,可大可久。「南無阿彌陀佛」的心聲,多半是在日常生活的歡樂與悲傷,順利與橫逆之中,脫口喊出的。是讚嘆,是祈求,或想念、傾訴、撒嬌、或什麼的,已分不清了。總之,行住坐臥常念佛,喜怒哀樂不離佛;南無阿彌陀佛,像百聽不厭、百唱不累的歌,自然迴響在心口之間。純淨的念佛聲中,有彌陀的呼喚、有祖師的勸請、有同修的問候;也有古今一切念佛人的合唱,在阿彌陀佛的光攝中,融成一片。信或不信,是凡夫的心;凡夫心本來就無常虛妄,不可依靠啦!重要的是念佛--阿彌陀佛的敕命、許諾;是凡夫往生的唯一憑藉。所以,不必計較個人的信或不信,只管念佛,就與彌陀相應,阿彌陀佛就乘願而來,滿足祂的承諾,接引念佛人往生.就是這樣,不用多慮啊!念佛必生--念佛必生--別無玄妙!

多一個親人,多一份溫暖;世間多一樁因緣,淨土多一位同學。幸福啊! 極樂世界的名額無限,也不必報名,南無阿彌陀佛 早就預留了十方眾生的位子。何時念佛,就何時往生;念念念佛,就念念往生。

本願念佛是「以行立信」,因為「信難行易」,眾生的心多麼無常,眾生的信又多麼易變,所以,佛的慈悲不可思議,讓我們能捨難取易----最難的「信」是佛替我們完成的,不是眾生淺薄的信心所能。我們只管念佛,在念佛之行中,感受彌陀的悲心,受到彌陀感動,因感動而繼續念佛,「信」與「行」也在其中彼此增長……。

「他力三心」是不論定善、散善、智愚、善惡、皆悉信順彌陀真實之救度,故三心統攝於「深心」。善導大師說「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而開展出「七深信,六決定」的解譯,歸納之即是「二種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義,再歸納之即是「機法兩種深信」.

〈心要一〉: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心要二〉: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就世間的情理,只該以「道」為尊、以「賢」為尊,這樣的尊敬,乃依其實質內容而發的讚嘆,而不是「形式」上的較量、規定。也就是說,因為他有道力、有德行,是我不足而「心嚮往之」的,所以我尊敬他,且願「成為那樣的人」;一種自覺的景仰、自我的提升,而不因尊敬他人就矮化自己(尊他而卑己)--於是「被」尊的人、與「能」尊的人,都一樣夠水準,相知相惜。唯一的差別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先覺指點後覺、專業引導初學。

其次,本願念佛法門應無「僧尊俗卑」或「僧俗平等」之類的問題--相對於「大悲大智的阿彌陀佛」,娑婆眾生,都是「罪惡生死」凡夫,都是「卑下無助」的,也同樣是稱念佛名、乘佛願力,仰賴阿彌陀佛的救度而往生,所以出家、在家都在「機、法二種深信」的自覺下,不致有任何「妄自尊大」的心理,且造成「× 尊 ×卑」的現實。而只有「平等」的信心、「平等」的念佛、「平等」的自律、「平等」的救度,且同是娑婆淪落人,而同根同氣、同見同行,「同發菩提心」,雖因緣不同而暫現出家或在家之相,但同在本願攝取下、同處念佛道場中,只應更團結、更融入的為了「自信教人信」而各自發心、隨緣奉獻,且彼此扶持、互相感恩!

本願念佛法門在中國佛教界失傳太久了,我們所受的佛學教育中,幾乎沒有這類觀念;若不是淨土宗歷代祖師的著作引導,我們這輩子可能依然錯過,甚至誤解;若珍重此難信之法,即應自廢(之前的雜學)武功,重新修習;若有人說,如今對此法門是「一知半解」,或許還不敢當!但至少不能用一般廣義的佛學常識來套用、理解這個「易行難信」「超世別願」「諸佛共讚」「大悲普攝」,特立於「聖道門」之外或之上的新領域。

也須學習以曇鸞、道綽、善導,乃至法然,各位祖師「淨土門」的眼界、心量,以重建個人的佛學知識與人生觀。也許更虛心的閉門讀書,脫胎換骨,才能免於誤己誤人。《往生論註》:「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破壞相。」

雖然,我們這樣的罪業凡夫,多劫以來,身心作為不離三毒,可說是惡性難改、渾身是病;但只要信佛本願、稱念佛名,二河之間,自現一條白道;煩惱叢中,大放無量光明!在「自信教人信」的路上,從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獲得更多的信心與潛力,恰如其分的發揮,或不愧於蒙佛救度的此生!而更重要的是,在”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之後,應自我惕勵、互相提醒:即從此刻起,相續念佛不退,直至命終往生!

源信<橫川(念佛)法語>[8]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慶喜中有厭離心、有欣嚮心,有機法二種深信:人間是六道升沉的樞紐[9],因為人類有分析、思考等能力,在六道之中,既非畜生之賤、亦非惡鬼之貧、地獄之苦,是適於學佛修行的道器,故可慶喜,應善用此優勢而至誠念佛,往生極樂,了生死、速成佛。然而,人間也是釋尊所教化的娑婆三界,如《往生論註》所云:「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雖復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因此,當起厭患心,以世間之難住而多憂為出世之緣;並生欣樂心,以彌陀之本願深、功德大為往生之信,如善導大師云:「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 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 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 」如是則能於娑婆生厭而信「機」,於淨土有欣而信「法」,機法二信相照而相成,於是死盡偷心而念佛,必得往生。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 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而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厭穢欣淨而起三心,三心歸一心,以深信(信受彌陀救度)之心,至誠念佛(專稱彌陀佛名),迴向願生彌陀淨土。妄念既是娑婆凡夫的(煩惱)本性,一般人不在乎其存在,或稱之為思考、想像、白日夢,而習以為常,甚至善用之以營生、交際,創作。在佛教,小乘仁修戒定慧,則避妄念如不及,或降伏之、斷除之,乃能得定、入涅槃;大乘人則與妄念共存,但以般若慧深觀其自性空,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而不即不離,如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證道歌),或知此現前介爾之心,體即真如,具無邊德,便能觀察一切妄念無相」(大乘起信論裂網疏);淨土宗更是「妄念起滅,不礙往生」,只因:念佛往生,全憑佛力,不關乎凡夫之妄念或定力!這是有別於前述”自力斷惑的大小乘”之特勝處,一切仰憑彌陀大悲願力之攝受,信受佛語而專稱佛名,此外,「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法然上人《十念法要》)「正念白道,不顧二河」,只管念佛,騎聲蓋色,「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非光礙也,礙屬眾生」[10]。妄念虛幻而自生自滅,名號真實而不生不滅,於妄念叢中相續念佛,如「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徹悟禪師語錄.卷上)若有人認為「口雖念佛,心不止妄念者,虛假之念佛,須澄靜其心」,這種想法是聖道門之意,不適用於淨土門,隆寬上人〈後世物語聞書〉云:

今之凡夫,自己斷除煩惱甚難,即雖妄念,亦復難止。然而阿彌陀佛鑑 此,預先為如斯之眾生,建立他力之本願,誓以名號之不思議,除眾生之罪,唯此名他力。若知此理者,則我心不嗜止息妄念妄想;不嗜澄靜難靜散亂之惡心;不勵凝止難凝之觀念觀法;唯念持佛之名願。但有本願故,雖充滿貪、瞋、癡、煩惱之身,必得往生,信此故心安也,唯此名易行道。......所謂眾罪皆滅者,唯在最後一念,捨身往生彼土之謂也,唯此名淨土宗。

又於<自力他力事>云:

罪業日日累積,妄念常起不止。雖然如此,徹底仰憑彌陀誓願,念佛不怠者,阿彌陀佛忝放遍照光明,照護此身;並率觀音勢至等無量菩薩,行住坐臥,若晝若夜,不嫌一切時處,護念行者,目不暫捨。

又,顯意上人《竹林鈔》亦云:

凡聖道門所教者,止妄念、靜散亂之念佛也;然而煩惱內具,惡緣外催之凡夫習性,見物聞事常發妄執,無不散亂。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之我等,欲靜亂心,事實甚難。……故發起念佛之信心,而不疑本願不思議之人者,不被惡業煩惱所動,妄念之中,散亂心之上,口稱名號,心念名號,身敬名號,三業共成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消十惡之罪,絕流轉之障。

若能如此理解、如此信受,則「妄念之起,彌增念佛之信心」,可謂「善學者盡其理」《荀子.大略》,不僅知其真假、輕重,不被人惑亂;且能借力使力,轉他說(聖道之疑)為我用(淨土之信),但有個前提,必須對【彌陀悲願不可思議,凡夫稱名,必生淨土】的事理,有一以貫之的信心,之後就仰憑佛力之加持,惡緣外催而不動,煩惱內亂亦不退,就這樣安分單純的口稱佛名,憑信向前正念直來,不再墮於「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荀子.解蔽》的困境,而能安住於「至誠,則無他事矣」《荀子.不苟》[11]。又如《拾遺古德傳》卷四之五云:

凡於此身,內懷三毒,外行十惡。所作雖有強弱,三業皆是造罪;所犯 雖有淺深,一切悉是妄惡。……造與不造,皆是罪體;思與不思,悉是妄念。……乘願力者,往生無疑。不依罪業之有無,唯在本願之信不信。

是故,只問「信心」深淺,不論「妄念」多少,起初可能「信」淺「妄」多,若能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或蒙佛加持而厭此娑婆、欣彼極樂,則娑婆之妄念漸少而極樂之信心增多,此消彼長,妄弱信強,更因佛光之攝取而轉妄念成淨念,「乘蓮台時,能翻妄念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因此,不須在淨、妄之念上打轉,而徒耗心力,只須專注於稱名念佛,依佛願力,即得往生。所謂: 路只有一條,信心向前走,就對了。

[1]<當代原住民歌謠中「想像共同體」的打造:〈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誕生與傳唱>:後原住民歌謠的誕生年代,正值原住民人口大量外流的時候。這群離散人口,在都市常處於弱勢,常遭受歧視,需要像「我們都是一家人」歌謠來團結我群。 [2] 我們能在主裡成為一家人,這一切都是主為我們所做的 希望家人都能成為神的兒女 [3] 慧淨法師<救恩篇>: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已音訊渺茫;狂飆逐夢的少年玩伴,已人各一方;高談闊論的青年死黨,已各分東西;海誓山盟的初戀情人,已男婚女嫁;而肝膽相照的生死之交,更常已先走一步。……最好的朋友是彌陀,彌陀願作你永遠最好的朋友。 [4]《大集經》: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楞嚴經》: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又:如來為一切,常作慈父母,當知諸眾生,皆是如來子。 [5]《大經》:「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6] 有人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習慣上雖沿用「宗法」的情感與名稱,如君父、臣子,棄家為國、移孝作忠……〈原君〉:「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 [8] 成剛法師<源信上人淨土法語述義>,覺藏法師:<橫川法語> [9]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人中苦樂雜,升沈之樞紐」:在五趣中,人是「升沈之樞紐」。如生天,是由於人身的積集善業,修習禪定。……墮落惡趣,也大半由於人身的惡業。……身的行善作惡,是一總樞紐,一切都由此出發,上升或下墜。人身是這樣的,應該警惕,不要失卻人身,墮落惡道。也應該歡喜,因為了生死,成佛的機會到了! [10]關其禎(淨普):六道凡夫眾生皆是煩惱成就,妨礙眾生信受彌陀悲救。諸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欲令眾生信受!慢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疑障─正念修行,不得雜疑,必得生也/見障─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 [11]雖不須培養「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的浩然之氣,卻可以有「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的安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3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祂將我們從灰塵泥土中提拔出來,讓我們聚集起來唱詩贊美。祂用喜樂的油將我們心中一切的憂愁悲哀挪去,為我們穿上贊美的衣服,在喜樂中看到神所成就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的福份,在那永不止息愛的紋理中脈動起舞。“並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
Thumbnail
祂將我們從灰塵泥土中提拔出來,讓我們聚集起來唱詩贊美。祂用喜樂的油將我們心中一切的憂愁悲哀挪去,為我們穿上贊美的衣服,在喜樂中看到神所成就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的福份,在那永不止息愛的紋理中脈動起舞。“並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
Thumbnail
這個世界讓很多人因著為他們自己不斷奔跑不停,帶來的痛就像卡在時間的分裂處一樣,也好像一腳踩空掛在萬丈懸崖的一個樹枝上,生命被時間和空間壓的喘不過氣。人的罪性無法成為完美卻帶給每一個人和家都是孤獨的存在,漂泊無有定處。感謝神,這些有福的人,可以在家裡時時刻刻都體會回家的溫暖和美好,相聚時那份愛和親密。
Thumbnail
這個世界讓很多人因著為他們自己不斷奔跑不停,帶來的痛就像卡在時間的分裂處一樣,也好像一腳踩空掛在萬丈懸崖的一個樹枝上,生命被時間和空間壓的喘不過氣。人的罪性無法成為完美卻帶給每一個人和家都是孤獨的存在,漂泊無有定處。感謝神,這些有福的人,可以在家裡時時刻刻都體會回家的溫暖和美好,相聚時那份愛和親密。
Thumbnail
"要風起 要別離 要萬里 要歸期不由你 才可明白 為何回頭 誰在喚我 喚我的名字 我的遠走 我沒說的 愛與歉疚 請讓風聲 帶我回家 讓它告訴我 抉擇多難 都已做過 不問得失 無悔對錯 讓月光 帶我回家 讓來路 帶我回家吧 歸途中" 生死別離,人人平等。 早知是跑不了
Thumbnail
"要風起 要別離 要萬里 要歸期不由你 才可明白 為何回頭 誰在喚我 喚我的名字 我的遠走 我沒說的 愛與歉疚 請讓風聲 帶我回家 讓它告訴我 抉擇多難 都已做過 不問得失 無悔對錯 讓月光 帶我回家 讓來路 帶我回家吧 歸途中" 生死別離,人人平等。 早知是跑不了
Thumbnail
網路上有幾首題為〈一家人〉的歌,讓人聯想「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的親切感。世俗情感如此,宗教徒對教內同伴的情意連結,更有過之,如云:
Thumbnail
網路上有幾首題為〈一家人〉的歌,讓人聯想「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的親切感。世俗情感如此,宗教徒對教內同伴的情意連結,更有過之,如云:
Thumbnail
記住,無論你們去到天涯海角,無論我們相隔千裏萬裏,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Thumbnail
記住,無論你們去到天涯海角,無論我們相隔千裏萬裏,我們始終是一家人!
Thumbnail
其實作為一個平台共生的一體,你我他即是一體的,其實沒有你,沒有我,也沒有他,只有「我們」一同共好,我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本圓滿,我們也自然希望共好、達成圓滿。
Thumbnail
其實作為一個平台共生的一體,你我他即是一體的,其實沒有你,沒有我,也沒有他,只有「我們」一同共好,我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本圓滿,我們也自然希望共好、達成圓滿。
Thumbnail
人生的一大福分 在冬天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是人生一大福分,温暖立即取代冰冷,何况是好朋友煮的。那种暖比上千个暖暖包还暖,不是因为上好的食材,也不是温度到了烫口的程度,是友谊,一种外面狂风暴雨,里面只要有它就可平静安稳的境界。 从第一次的接触到做朋友变为死党,友谊的“紧”度会随着人生彼此经历的酸甜
Thumbnail
人生的一大福分 在冬天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是人生一大福分,温暖立即取代冰冷,何况是好朋友煮的。那种暖比上千个暖暖包还暖,不是因为上好的食材,也不是温度到了烫口的程度,是友谊,一种外面狂风暴雨,里面只要有它就可平静安稳的境界。 从第一次的接触到做朋友变为死党,友谊的“紧”度会随着人生彼此经历的酸甜
Thumbnail
末學從十一歲時,俗家的母親因為病重就往生,在日據時代,台灣百姓普遍窮苦,末學差不多十歲左右,正遇中日戰爭,烽火連天,我父親的工作剛好標到飛機場的工程,家中只有一位老祖母與末學及小弟、小妹,我不只要打理家務,還要照顧弟妹們。傍晚的時候,我倚門望著天空,當時有月亮,哇!也有很漂亮的雲啊!
Thumbnail
末學從十一歲時,俗家的母親因為病重就往生,在日據時代,台灣百姓普遍窮苦,末學差不多十歲左右,正遇中日戰爭,烽火連天,我父親的工作剛好標到飛機場的工程,家中只有一位老祖母與末學及小弟、小妹,我不只要打理家務,還要照顧弟妹們。傍晚的時候,我倚門望著天空,當時有月亮,哇!也有很漂亮的雲啊!
Thumbnail
彼此之間的友情便是「緣份」。所以當我們感嘆人生的聚散離合時,常常提起一個詞,就是【緣份】。 如想繼續收看或閱讀其他撰文,請 "Like & Share" 這版及 【Facebook 專頁: 論盡生活哲學 Life Of Exhaustion】。
Thumbnail
彼此之間的友情便是「緣份」。所以當我們感嘆人生的聚散離合時,常常提起一個詞,就是【緣份】。 如想繼續收看或閱讀其他撰文,請 "Like & Share" 這版及 【Facebook 專頁: 論盡生活哲學 Life Of Exhaustion】。
Thumbnail
We Are One 雖是大過年的,這年台灣似乎比往年熱鬧。每年逢年過節,是我最愛的日子,每回家族團聚,聊天總是能聊上幾個大年初幾。從家族老家,聊到哪個姑姑家,又從哪個大姑家,聊回我們家。我們這輩,除了要充當孩子王之外,這種一起大聊,公開交流、理性分享、聆聽、思考、辯論的日子,就是我們家練習口語表達
Thumbnail
We Are One 雖是大過年的,這年台灣似乎比往年熱鬧。每年逢年過節,是我最愛的日子,每回家族團聚,聊天總是能聊上幾個大年初幾。從家族老家,聊到哪個姑姑家,又從哪個大姑家,聊回我們家。我們這輩,除了要充當孩子王之外,這種一起大聊,公開交流、理性分享、聆聽、思考、辯論的日子,就是我們家練習口語表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