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十一合集(十三)-白波、焦先與吃不飽】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管寧傳的最後,由傅玄提供了一些記錄。身為一個寫史人,傅玄在曹魏學術界有些名頭也是必須的。

上一回最後才說過,胡昭其實也是史家,傅玄就曾經見過他。

胡昭在蜀亡之前就過世了,陳壽倒是沒這機會。

傅玄說,當時人稱胡昭為「胡徵君」,君是對官員的敬稱,徵則是因為胡昭受過特徵。

胡昭為人很親切,即使對宮中的僕役也禮遇有加。但他雖然外表隨和,要是對方不是值得尊敬的人,就算是王公在面前,胡昭也是不假辭色。

傅玄見到胡昭時,胡孔明已經八十多歲了,依然是好學不倦。不過這段開場白,主要是引出後面的另一個隱士:焦先。

焦先是河東人,漢靈帝末年,黃巾方平,河東又起白波。

白波就是楊奉徐晃他們那一掛。

《後漢書》:「靈帝末,黃巾餘黨郭太等復起西河白波谷,轉寇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三輔,號為白波賊,眾十餘萬。

基本上相信,白波賊就是黃巾賊的餘孽(之一)。因為起於白波得名。

漢靈帝過世,董卓入京的時候,南匈奴於夫羅就跟白波賊合流,展開了進攻。已知事實大略如下:

第一,董卓派牛輔抵抗了這次侵襲:「卓遣中郎將牛輔擊之,不能卻」。

第二,董卓入京前就是「并州牧」,即白波與南匈奴所在地的主管。

第三,蔡文姬被匈奴擄走,她個人的記述角度是:匈奴是董卓引進來的。

第四,白波無法擊退跟關東諸侯反董,都是董卓遷都長安的政治藉口。

簡單說,沒有人知道,白波跟董卓到底是一掛的,還是對立的。問我的話,我會認為大部分跡象都顯示,白波就算不是董卓養的,也有同盟關係。

除了上述的資料,楊奉本為白波帥這件事,也同樣可以參考。試想,如果楊奉是白波跟牛輔交戰之下的降將,他有辦法在後來帶出漢獻帝時,再次召集白波跟匈奴來對抗李傕?

同樣的,徐晃本為河東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

那個,李傕郭汜在長安的時候,李傕就是車騎將軍,而楊奉是他的部將,所以陳壽在這邊明顯偷了個雞。但我們依然可以判斷,徐晃是楊奉這個白波帥的親信。如果不是徐晃一度投賊,那楊奉原本就是河東六百石以上官員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我說給我推,蔡文姬說的才是實話。

事實上你看三國志董卓傳,董卓本來是河東太守行并州刺史的身分,被徵召討伐黃巾,敗戰。後來是討伐韓遂有功,才成為并州牧。而這個時候,朝廷想要沒收他的兵權,董卓一直拖延,剛好漢靈帝死,他就應何進邀請入京了。

兩個重點:白波初起時,董卓並非主管。還有就是他討伐過韓遂,但後來韓遂馬騰還是以董卓盟友身分東來。

董卓不是發起人,但他有這個本事「化敵為友」。

附帶一提,這樣一拉才發現,關羽逃離河東時,其實很可能董卓就是河東太守。而關羽必須逃往幽州,那麼他得罪的人是并州層級的可能性,不可謂之不大。

回過來說,白波是什麼?

我們可以透過資料更多的黑山賊來看。

黑山楊鳳跟張燕就是「明媒正娶」,朝廷任命的山賊頭目。但因為他們主體在冀州,所以在袁紹崛起後強碰就消失了。

《九州春秋》提到,楊鳳當時「得舉孝廉計吏」。

現在底蘊夠就看得懂,楊鳳這個黑山校尉是兼有郡級行政權的。

而白波楊奉的資料看起來?應該是一樣的。所以應該反過來:徐晃恐怕一開始就是賊,郡吏是因為楊奉也有郡級行政權。

徐晃本是河東楊縣人,楊奉或許就是當地大族。

董卓亂後,這種賊官跟新生軍閥的衝突,袁紹曹操與黑山是一例,孔融與青州黃巾是一例,劉表與宗賊是一例,劉焉在益州的遭遇一樣,孫策下江東同樣有嚴白虎(許貢會去投靠嚴白虎,就坐實了嚴白虎也有官方身分的)。

涼州那邊就是賊官自己窩裡反而已。

也就是大致上來說,這就是三國第一期的爭霸戰。

就問你賊官是賊還是官?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都是官,以楊鳳為例,他們甚至主要是「漢靈帝」的官。而上面提到的各大軍閥,除了劉焉,其實都是「董卓」的官。

意思是那些失敗的賊官們,可能都是「不承認董卓立新帝」的官。

那由於賊官們主要都是「後黃巾」,所以在大脈絡上,我們依然可以說「黃巾之亂導致的軍閥割據」,展開了東漢末年的亂世。

但實際上就是我一直在做的:董卓的漢與非漢,引爆了東漢。

東漢朝正式的死亡,本身在少帝。

漢獻帝其實只是一個類似於南明的存在,劉備也是,不過劉備選擇奉漢獻帝為正統。

回到焦先繼續。身為河東人,白波賊起的時候,焦先帶著年少的「同郡侯武陽」跟他媽媽一起前往揚州避難。這武陽不知道是什麼侯,就跟著稱呼武陽好了。

時序進入建安(也過了十幾年),曹操逐漸穩定了北方一些區域,也與江東孫策有所往來,武陽跟焦先就決定要返北了。

那武陽是貴族嘛,就先去拜見大陽縣的占戶--這是什麼我真不曉得,通常應該是負責「占」的人家。

《後漢書》的占,有「口傳」的用法,我想會比占卜專門戶合適些,可能是類似傳遞消息的,不知道跟驛站有沒有些關係。

總之探聽之下,河東回不去,於是就停留在黃河南岸的陝縣(這都是三門峽那一帶)。

基本上,河東在建安初年仍是白波帥胡才、李樂的地盤,後來這兩隻出了點事,袁尚跟鍾繇就開始爭奪河東。保守估計要到建安十年之後,河東才慢慢完全屬於曹操。

不過焦先跟武陽一直沒有離開陝縣,直到馬超打過來。焦先的家人都失散了,他自己則是光著身子,在河邊吃草飲水出沒。

當時的大陽縣長看到焦先,以為是馬超軍的逃兵,本來要派人去抓焦先。武陽連忙去說:沒,這只是個瘋子罷了。

於是縣長就「注其籍。給廩,日五升」。

給廩日五升,是曹魏奉養孤獨老人的配額,講完焦先再說。注籍應該是幫焦先列戶口,而接下來,焦先成為了一個公務「僕役」。後來疫病盛行時,縣裡就叫他去埋葬病死的人,就是高風險交給傻子去做。

連小孩子都看不起焦先。

然而,焦先走路必定循道,撿拾掉落的作物,他也不會挑大的。不會因為飢餓隨便亂吃東西,也不會因為寒冷在身上隨便亂加衣物。雖然衣食簡陋,仍然是維持著君子的模樣:外出看到女性,他會閉上眼。路上遇到人,他也會躲起來。

官府有人問他幹嘛,他就會說:「草茅之人,與狐兔同羣」。

焦先就這樣恍恍惚惚的活到曹叡末年,有一天,他拿著一根手杖要過河,手杖插下去他就說,這不行。人們開始懷疑,他根本沒有發瘋,而是一個高明的隱士了。

等到司馬懿奪權成功後,賈詡的兒子賈穆被派任河東太守。上任拜碼頭,賈穆就去探訪了焦先。

焦先對於上官的到來,行了大禮。但賈穆跟他說話,他不回答;請他用點食物,焦先依然動也不動。

賈穆說:「國家讓我來奉侍您,但您不言語也不用我帶來的食物,看來我並不是合適的那個人,告辭。」

焦先突然有了反應:「是這樣嗎?」

然後就啥也不說了。

這邊原文是「國家使我來為卿作君」,在這些高士們的故事中,常常可以看到「君」的用法,彈性一點用會比較好理解。其實我覺得大約就是要給焦先一個榮譽頭銜,那也會延伸出在九品中正制大勝利之後,地方的名士也要由國家來認定的情況。

隔年,嘉平三年,司馬懿對國內公告要大舉徵兵,進攻東吳。

陝縣的鄉民,有人知道焦先是政府有意點名的高士而未成,就跑去問焦先,對這次大戰有什麼看法。焦先沒理他,只是在那邊唱歌:「本心為當殺牂羊,更殺其羖䍽邪!

我截後半句就好。因為這場伐吳之戰,打出了個開頭彩之後,司馬懿就刀鋒一轉,去討伐預謀叛亂的王凌了。

之前看《三國志》的時候,完全沒有發現這件事。

畢竟《齊王紀》這段沒有用因果關係來寫。「三年春正月,荊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州泰攻吳,破之,降者數千口。二月,置南郡之夷陵縣以居降附。三月……聞太尉王淩謀廢帝,立楚王彪,太傅司馬宣王東征淩。

用伐吳為藉口徵兵,荊州線打出小成績,往淮河下游進攻合情合理的時刻……襲擊了自己人。很算計,很仲達。

很漂亮。

所以鄉民們就猜,焦先歌中的「牂羊」是東吳,「羖䍽」卻是曹魏自己。

傅玄很敢,他不是寫王凌,寫的就是「魏」。意思明擺著,殺王凌就是司馬家滅魏的開端。(殺曹爽真的還能說是清君側)

這消息傳開,又更多人認為焦先是不可多得的高士。但你就知道啦,司馬兄弟要是聽到,還不想點辦法的嗎?司馬昭就派出了一個叫董經的人再去把焦先「錄」起來。

董經心機也是滿重,事先觀察了一番後,決定假裝熟人去拜訪焦先:「阿先好久不見啊,還記得我們一起躲白波賊的時候嗎?」

焦先瞇著眼看這人,不語。

董經又說:「你至少還記得武陽吧?」

焦先說:「我已經報答過他了。」就再也不理董經。

然後插一些其他人的記錄:不久,焦先的草廬就被野火給燒了。可能隱士的住所就跟台灣的古蹟一樣有自燃性吧。

事實上,傅玄對焦先的評價就是「野人」。

但像梁州刺史耿黼給的評價就是「仙人」。

傅玄記載焦先八十九歲就死了,但算王凌被害(251年)到白波起時,差不多也67年。

當年焦先豈不是21歲?事實上傅玄只寫二十幾,既然可以反推出,傅玄前面何不寫清楚?其實就有別的地方記焦先活到一百多歲。

只能高士不能仙。或許是魏朝不成文的規矩。相對《晉書》就大爆發了一波,直到宋朝理學才又打壓下去。

最後聊聊「給廩日五升」,在焦先後面其實還有個《青牛先生傳》跟《石德林傳》也分別有提到。

「縣官以其孤老,給廩日五升。五升不足食,頗行傭作以裨糧。」
「郡縣以其鰥窮,給廩日五升,食不足,頗行乞。」

所以,首先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曹魏的「社會福利制度」。給曹操打工不見得好,但三國當老百姓,曹魏還是挺不錯的。你如果服兵役還可以配老婆喔。

稍微可以說一下的是,管仲就曾說過一句繞口被改成「衣食足而知禮儀」的話,原文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官方的糧倉充足,是治理人民的重要關鍵,這也不是管仲發明的。事實上這就是大禹治水的核心概念。完善的社會福利跟完美的中央集權,本來是一體兩面的事。

問題是,事實上閱讀沒障礙的人都看到了:五升根本不夠一日所食。所以這兩個人要嘛去打工要嘛去乞討。

這就是政令與現實的落差:發三千元給你已經是政府的極限了,但你根本不夠用。

話說回來,五升到底多少?為啥一個成年男子忍一忍都不行?

現在是西元2024年,資訊的發達是一日千里。

raw-image



照片上的器具,就是王莽時製造的工具:嘉量。

故宮尺寸只提供了高度:25.6公分。

數據上維基表示一升約200ml,兩瓶養樂多……我看起來是不像不過相信人家。五升就將近現在一公升了耶,一杯米180ml煮兩碗飯,一天十碗怎麼可能吃不飽?

《三國志注》裡面我找兩個範例你看。

曹瞞傳:「(曹操)常討賊,廩穀不足。

那曹操就問主事者該怎麼辦?主事者說,換小斛吧。就是偷斤減兩的意思。這後來還是被士兵發現,曹操就殺了提議的那傢伙。

參考一:鰥寡窮孤老領到的五升糧食,可能因為某些緣故不足量,所以不夠吃。

第二個,任峻傳:「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這有點特別是,在各種倉廩實,倉廩滿的情況下,寫明了是「積粟」。粟跟廩穀的穀是同一個東西。就像偷斤減兩一樣,倉庫裝滿了,那也不見得全部都是人們的主食「粟」。

袁術將死之前特別記錄,只有「麥屑三十斛」;合肥守城也有「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相關記錄族繁不及備載,隋朝直接明定倉庫什麼東西要有多少份量才行。今天如果是「賞賜」,都是會寫明穀幾斛啦米幾斛啦粟幾斛啦,沒有在給你打馬虎眼的。

以前只有一點隱約概念,看了隋唐才更清楚。

糧食是通貨。就像錢有金銀銅,糧食也有等級差。最簡單的,曹魏發的這五升糧食,是白米嗎?高中歷史地理的知識就足夠告訴你,絕對不是,只是你有沒有想到而已。

像稻米玉米馬鈴薯這些,種植一回事,果實食用上是簡單又好吃。米直接煮就膨了,麥啊黍啊的都要磨粉才能膨呢。

而且像中國人種黍,不是只有果實有食用價值啊。人吃裡面的籽粒,外面的殼啊根莖葉都是畜牧的飼料。不是垃圾,是有價的。

歸根結柢,就是鰥寡窮孤老領到的五升糧食,到底是什麼。

再說一次,是通貨。

一碗飯10元,五升糧食通貨並不是100元。

就是大家常常可以聽到的,一碗拉麵的材料了不起30元,憑什麼賣220元?

以一個漢朝人來說,你家裡有沒有石磨?有沒有烹飪的器具?捧在手上撿柴火來燒就可以吃了嗎?石德林連點火都沒辦法吧。

這時候你領到作物能怎麼辦?拿去跟人家換啊怎麼辦。

所以我跟你說那就是通貨。

然後我們回到拉麵的例子,你拿那些材料,就算對方很好心滿打滿算的給你換30元(再多就是大善人了),你能拿30元吃220的東西嗎?

所以對這些鰥寡窮孤老來說,五升糧食是不會變成十碗飯,也不會有十碗飯價格的。

事實上是可能一碗也換不到。

為啥?那等於人家幫你做飯耶。沒有資本主義去給這個資本跟勞力行為定價的時候,願不願意就看個人了。

欸不要想說他們幹嘛不存錢不自己做不努力。

啊就鰥寡窮孤老啊,就是沒辦法的社會底層,所以才要補助啊。

好了,今天鰥寡窮孤老給廩日五升。

吃都不夠的故事,就聊到這裡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6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2
一代宗師管寧來了。 其實管寧本身大部分的資料都已經在前面有提過,這裡最主要就是解開:這個一輩子沒當過東漢曹魏大官,學術影響力甚至在最後可能還不如王修的人,為什麼能成為「大魔王」? 因為陳群。
Thumbnail
2024/07/02
一代宗師管寧來了。 其實管寧本身大部分的資料都已經在前面有提過,這裡最主要就是解開:這個一輩子沒當過東漢曹魏大官,學術影響力甚至在最後可能還不如王修的人,為什麼能成為「大魔王」? 因為陳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看陸劇《唐朝詭事錄》,一大趣味是從細節處窺得唐代史實。
Thumbnail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連載 戰國縱橫門派:鬼谷稗闔 -- 蘇秦篇 : 全球各地的華人在追本溯源的文化底蘊中只能透過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遠遠的觀望人生所追求的答案,找尋失落已久的獨立自主意識和自由思想。但認清自己真實的一面是不容易的,能看明白世間一切問題的解決能力更不容易。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巴蜀的先秦篇章,基本已經結束。 漢中(庸國)的資訊則是非常少,後來隋書倒是有些習俗整理,有一篇《六世紀蜀漢懶人包》可以看看。 隋書的輔助閱讀我都還沒放上方格子,誰會想到群英傳寫兩年還寫沒完。 今天來看一下《南中志》的部份,就是諸葛亮去七擒孟獲的地方大家應該都知道。 就從這裡來開始「入漢」。
Thumbnail
巴志先介紹了一些上古故事,然後概略說一下區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你看了也不懂。 接著就是很用力的說物產。 我們讀中國地理,特別著重背物產的部份。別忙著說沒用,這可是帝王學的一塊。 物產的重要性,一字記之曰「貢」。
Thumbnail
巴志先介紹了一些上古故事,然後概略說一下區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你看了也不懂。 接著就是很用力的說物產。 我們讀中國地理,特別著重背物產的部份。別忙著說沒用,這可是帝王學的一塊。 物產的重要性,一字記之曰「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