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留言
這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再度打開創作平台的留言區,又看到那些熟悉而令人生厭的「陌生留言」出現在眼前。那一串串只貼了連結、沒有任何實質回應的留言,再次提醒我,身為一個創作者,除了創作本身之外,還要面對另一種形態的「騷擾」。

這些留言的帳號看起來都很新,沒有頭像、沒有個人簡介、沒有互動紀錄,只是機械式地在各個文章底下張貼相同的連結。點進去也好不到哪裡去,不是亂碼網頁,就是看起來像詐騙網站的介面。這些連結有些來自看起來可信的網址,像是“.at”這類國家域名,看似來自奧地利,但我心知肚明:我寫的內容,沒有什麼理由會吸引到來自歐洲的讀者。
這些帳號從不留言互動,也不會說一句關於文章本身的感想,他們只留下那串連結,如同幽靈一般地穿梭於每一篇文章下,試圖引誘讀者點擊。對創作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數位上的騷擾」——雖不見刀光劍影,卻讓人疲於應付、無所適從。
一場無聲的對抗
這種現象在前一陣子曾經短暫地平息,平台方似乎有做出一些調整與清理,讓留言區短暫地回復了應有的寧靜。但沒想到,好景不常,新一波的「假帳號連結風暴」又再次襲來。這一次,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出現,有的偽裝得更巧妙,有的則更加猖狂。雖然每則留言看起來毫無內容價值,但只要存在,就有風險。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詐騙手法有多高明,網路駭客的手段也日新月異,稍有不慎,可能就會中標。只要點錯一個連結,就可能面臨帳號被盜、個資外洩、甚至財務損失的風險。作為創作者,我們不僅要保護自己,更要避免無辜的讀者受害。
所以我們只能做一件事:不斷刪除,不斷封鎖。
日復一日地清理這些留言,耗費的是我們本該用來創作的時間與精力。每次點進後台,都得先篩掉這些垃圾訊息,確認沒有有害連結再上架文章。這種疲勞轟炸式的干擾,說是「騷擾」一點也不為過。
創作平台的責任
我理解,網路世界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攻防戰。就如同病毒與疫苗之間的競爭,騙徒的手法每天都在進化,平台方也得不停優化防禦機制。這不是單方面的責任,但我們還是期待,平台能做得更多、更快一點。
如果能設計一套更精準的篩選系統,只要留言中包含可疑連結就能自動標記、暫時隱藏,再交由後台審核處理,至少可以減輕我們第一線創作者的負擔。甚至可以像某些社群平台一樣,對於新註冊帳號設置留言權限門檻,減少垃圾帳號的行動空間。
我們不是要完全杜絕留言自由,而是希望留言區能真正成為創作者與讀者交流的地方,而不是駭客與詐騙者的溫床。只有這樣,平台才能建立起真正健康的互動環境,吸引更多願意創作與閱讀的用戶加入。
說穿了,這其實是一種「被忽視的暴力」
這些垃圾留言沒有聲音、沒有內容、也沒有攻擊性言詞,但它們卻悄悄地耗損著創作者的心力。當我們花時間清理一個又一個無意義的連結時,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幾分鐘的時間,更是一點點對平台、對創作環境的信任。
有時候我會想,這樣的留言者到底想從我們這裡得到什麼?或許他們根本不是「人」,而是自動化的程式碼,目的是製造流量陷阱,吸引用戶誤入網站。對我們來說,這些行為毫無意義,但對他們來說,只要有一個人點了,就可能是一場「成功」。
這種「只求中一個」的策略,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了潛在的受害者。
我們還能做什麼?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騷擾的本質,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被擊倒。我會繼續寫下去,也會繼續刪除那些不屬於這裡的連結。我也會繼續向平台提出建議,希望有一天,留言區能回歸它原本的模樣——一個能夠分享意見、交流觀點的地方。
也希望其他創作者不要因此而氣餒。我們不是孤單的,在面對這種看似瑣碎、實則嚴重的問題時,我們的聲音是重要的。因為唯有創作者站出來說話,平台才有機會聽見並做出改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要的從來不是完全的勝利,而是不斷前進的改變。只要我們還願意寫、願意相信創作的價值,就沒有任何一串垃圾連結能真正打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