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媽的世界》:女性之難、母職之重——郝妮爾的散文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會知道郝妮爾這本《去你媽的世界》,是因為怒怒心理師曾在我某篇心得的留言中推薦。前些日子在日閱書局閒晃時剛好看到,就順手收入。

讀之前只隱約知道,這是一本從懷孕媽媽視角出發、談女性困境的散文集。一開始其實是抱著認識「他者」的心態,想說裡面談的東西應該和自己比較遠(畢竟我是廢直男……),沒想到讀完卻意外地非常有感,甚至覺得應該會是我今年前十的作品。以下就來聊聊一些心得。

【成媽之難】

郝妮爾在開頭便用「孕吐」為《去你媽的世界》破題:

「一開始,你是被我吐出來的。」

這就是你媽的世界,我是說,如果你還想繼續聽下去的話。

瞬間恍然大悟,原來書名的意思是去「你媽」的世界啊。

郝妮爾說,大約進入孕期三個月後,她便從客客氣氣地嘔,變成張牙舞爪地吐,吐完甚至無法站穩。然而,正因為「嘔吐」的體驗過於普遍,使得許多人總會藉此對女人的孕事「品頭論足」:

嘔吐這件事變成一道橋梁,她不像懷孕本身,彷彿跳水,要自己跳下去才能感受衝擊、冷暖或者幾度溺死的駭怕——嘔吐則是人人可走的橋,無論是否有懷孕經驗、無論男人女人長輩同輩或者晚輩,都會用一種見多識廣的語氣介入懷孕話題。

例如,郝妮爾的父親曾在她某次狼狽嘔吐後,指著她母親說:「跟你媽一樣,她當時吐得很兇還去打點滴。」說完笑得合不攏嘴。某個陌生人則在她於公廁吐得臉色慘白後,靠過來說:「這樣很好喔!吐得越兇表示孩子越健康。」就連女人也未必能同理這種痛苦。郝妮爾甚至曾被自己母親嚴厲斥責,不該為區區孕吐愁眉不展。「只要孩子健康就夠了。」她媽媽說。

這一切,都讓她感到無比孤獨:

由是,頻繁的孕吐使得自己正是被隔在一個絕對孤獨的島嶼,連我認為世界上理應最理解我的人都無法闖入。

不只嘔吐,其實「懷胎」本身就是極大的折磨。書中的這段描述,光讀就覺得好痛:

脹痛壓擠的膀胱,使我每到夜半必然甦醒,光是甦醒都是一道艱難的路途,得先在床上吃力翻身,緩慢爬起,感受恥骨所承受的酸麻也慢慢甦醒過來,擠壓、擠壓、擠壓……

而生產更是大不易。大家都聽過「生前會陣痛」,然而如郝妮爾所說,沒人真正知道「陣痛」究竟是什麼。換句話說,人們其實不完全明白自己在等待的是什麼。書中,她是這樣描寫的:

彼時彼刻,子宮中的風暴如針尖,細密穿落。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張綢緞,以子宮為圓心被釘縫在床上,沒能移動半吋。

只能說,看完依舊困惑。

之後的「開指」同樣是場煎熬。郝妮爾說,接連的開指接力讓她心有餘悸,甚至產後都還會驚醒:

甚至在產後數小時,終於卸下亢奮,氣力全無,準備要睡的時候,隨即又被開指的惡夢驚醒,錯把陰部縫線的疼痛當作張牙無爪的手指,持續掏挖、掏挖、掏挖。

至於孩子的降生,則更像是一場難以置信的「神跡」。她寫道:

我記得非常清楚,嬰兒的頭準備從陰道內側衝出來的前一刻,我滿腦子覺得不可能,不可能的程度大概像是要我張嘴吞進一顆西瓜,總之這麼大東西不可能從裏頭撞破,我絕對生不出來,除非把我撕成兩半。

經歷這場大難,才終於能成為「媽」。無怪她最後會說:

大事不是生子,而是穿越了這場痛的旅程,走向階段性的終點。想到人體能夠負擔如此巨大具體的破碎還能被修補回去,好像覺得再難的事情也撐得過去了。

大家都知道女人當媽不容易,但這「不易」若非親身經歷,絕對難以想像。女人總是在成為母親時,才真正明白有多麼難熬。而身為男人,我這輩子大概都無法真正理解吧。透過書中的文字,我稍稍認識了一滴滴(應該吧)。

【女性之難】

雖說當媽很難,但其實,身為女性本身就已經很不簡單了。書中以郝妮爾的懷孕為引,散談了許多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例如「容貌焦慮」。雖然男女都可能會在「美」這件事上糾結,但社會對女人總是特別嚴格。於是,女性們被迫努力迎合各種社會期待。郝妮爾說,關於「美」的意識從很小就已經在她心裡生根,甚至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夠不夠漂亮?然而,大多數人都無法塞進這種美的框架裡,於是就活得很辛苦:

往往論美,我總是負傷,懷抱瘀青後的疼痛感,得出狹義的結論,發現自己始終無法觸及那個標的,例如體重的控制,例如青春期無可避免的瘋狂青春痘、想盡各種方式追求白皙的皮膚……

甚至,就連懷孕了也擺脫不了這種陰影。她提到,當她在網路上搜尋孕婦裝時,跳出來的關鍵字竟然大多都落在「藏肚」兩字:

好像我們對於一個孕期的女人最不思議的讚嘆,就是隱藏:「這肚子完全看不出來幾個月了」、「完全看不出來是個孕婦」、「懷孕了竟然還這麼瘦」。

身為男性,我雖然偶爾也會對外貌或身材有所憧憬,但從未真正感到焦慮。只能說,當男人,許多時候活得還是輕鬆的多。

除了外貌,社會對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往往帶著既定的「期待」。書中郝妮爾談到母親的段落,讓我印象特別深。她的母親就如同許多上個世代的婦女,是把人生獻給(或該說犧牲?)家庭的人:

「她」不是單一個體,而是那一個時代中以犧牲自己為首要條件,把家庭推到前面的人。

一次,她幫眼睛不好的母親填健身房的優惠問卷。面對體能狀況、運動習慣等問題,她母親都能速速回答,但問到「生活滿意度」時卻停了下來,最後只給了三分。等到「每週感到快樂的程度」這題時,思考更久,竟只給了兩分。看得心好酸。

想到自己也曾問過我媽,為何爸退休後,還要去開公司。她只淡淡回我:「男人嘛,總需要舞台。」我心裡不服地想:「那妳呢?」畢竟,媽媽早在嫁做人婦後就全心照顧家庭,再也沒有回到職場。但我終究沒把這句話問出口。如今,答案也已永遠得不到了。

我相信,我媽應該不曾後悔全心照顧我們,也不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如此不快。但我仍想把書中郝妮爾懊悔沒能對母親說出的這段話,送給在天上的媽媽: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我會過得很好的,所以妳也好好去做自己吧!

【女性之殤】

除了前述的困境,女性有時還必須直面赤裸裸的侵犯。郝妮爾提到,她在小學時,就曾遭遇過男同學從背後「空手刀」解開胸罩。書中的這段描述看得心很疼:

後來,朋友牽著我、陪我去洗手間扣好內衣,我在裡頭待了很久,總覺得被撥弄下來的扣環,無論如何都牽不上去,我不想向朋友求救,也不想再單獨留一顆扣子放著,不想被人當作是容易打開的女生,卻又不知道怎麼把扣子扣好。

原以為這樣的經驗已夠痛苦,沒想到在最後一篇裡,她竟揭露自己被自幼玩在一塊的「弟弟」侵犯的往事。這位親密友人,趁夜色在她睡覺時猥褻了她。而她當時其實是清醒的。混亂之間,她選擇將之視為噩夢,把自己抽離現實,卻也因此錯過了抗拒的可能,只能任人擺佈:

那隻手很快地反向從下身滑入,其動作之流暢,我的體溫在他掌心下如一塊沒有溫度的石頭,也如石頭那樣不敢輕舉妄動,讓他輕輕、輕輕在我的陰部滑溜一圈,一圈,一圈。而他的另一隻手則努力動作,努力到必須憋住氣才能夠不發出聲音。

一圈。一圈。一圈。

他終於發出強烈壓抑後的一聲嘆息。精液落在我的頭髮上。

事後,她透過共同友人傳話,告訴對方自己當時是清醒的。對方爽快道歉,她也迅速表示原諒,甚至日後見面時仍能擁抱,以為這樣就能了結、遺忘這傷痕。

然而,如此傷痕是無法透過遺忘來撫平的。她依然無法停止自問:

對世界來說,那只是幾秒、幾分鐘的時間而已,然對我來說,因為錯過了能夠呼喊的幾秒鐘,我得用餘生的時光不斷思考一件事——為什麼?為什麼我不醒過來?

郝妮爾提到,她曾在勵馨基金會的安排下,與多位性侵倖存者談話。許多人因為錯過了開口的時機,只能獨自背負創傷。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出來,卻常常被質問:「你當初為什麼不說?」

但這樣的「失語」其實非常普遍。

這點,我有經驗。大約是國小的時候吧,我正在學圍棋。爸媽在老師的推薦下,時常帶我到高雄某公園跟老人們對弈,既壯膽,也增棋藝。

然而,這乍看無害的場合,卻也暗藏危險。一次觀棋時,一位老人竟將手爬上了我的大腿。當下心頭一陣慌亂,只能正襟危坐、不敢動彈。好在,在無數次輕柔的撫摸後,他終於收手。可怕的是,之後我竟還與他下一局,好似什麼都沒發生。

那天離開時,媽媽問我:「我剛剛是不是看到那個人在摸你的大腿?」我閃爍其詞,胡亂帶過。此後也努力將這件事「遺忘」,假裝它不曾存在。

直到後來,我才明白,許多被侵犯者都會陷入這種狀態——當下沉默、事後裝作若無其事。理解了這點後,我才稍稍寬心,也更能理解郝妮爾與其他倖存者當下的「不說」與事後假裝的「淡然」。

好在,這件事似乎沒有在我心裡留下太深的陰影。身為男性,長大後過一米八的我,也幾乎不再擔心會被侵犯。然而,對女性來說,這卻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恐懼。而且,這份恐懼還會延續到下一代。

郝妮爾寫道,她在得知自己懷的是女兒後,常常陷入憂鬱,思索身為女性將不得不承受的種種:

我不知道到底要怎麼陪伴一個女生健康的長大?一直到生產前一天都沒有答案。

覺得這題好難。直到寫心得的現在,我還是沒有答案。

【後記】

這又是一本往自身內裡挖掘得極深的散文集。郝妮爾提到,她在懷孕時感到極度惶恐,整個人陷入憂鬱低谷。於是,她開始寫作。某種程度上,這些文字幫助她消化了不安。如她在〈最後一日〉中所言:

不能說出來的事情只能寫下來,所以我又寫了一次:
我是多麼的害怕。

很認同她說的,能夠在文字裡誠實呈現脆弱,其實是種「強悍」:

我的創作終於正視自己各種軟弱醜陋之面,同時發覺這之中的強悍,並不與軟弱衝突。

當然,這樣的書寫過程絕非輕鬆。她就說,重提自身被侵犯的那篇,她寫得很痛苦。但這些掙扎與糾結或許正是創作的醍醐味吧。特別喜歡她在書末對「痛苦何必寫」的回答:

我以為,很少有人是為了追求輕盈而寫的。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良善或者是豐盈,大家繼續寫作的理由各一,苦痛不可避免,偶爾提之,卻不是重點。如同創作中感受到的歡快一樣,創作者的愛與恨在全書完成以後,就封存部分於書中。寫作過程固然自由,但我不會忘記,能出版這樣一本書,這份自由是很多人促成的結果。

包括正在閱讀這本書、讀到這句話的你,也是理由之一。

其實,不只是她寫得辛苦,我讀起來也並不輕鬆——畢竟這些都不是會令人歡快的字。然而,正是在這些以苦刻下的文字裡,我找到了許多共鳴與觸動。

覺得這正是文字的力量吧!

如同開頭所說,原以為這本書的內容與我會有些遙遠,但透過她的筆,我確實被深深牽動。我想,這也正是我如此喜歡閱讀散文的原因吧。

總之,這本書我非常喜歡。大推!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5會員
274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7/20
這本《藍之夢》是我女朋友在交往前送我的小說集。(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為啥她會選這本(笑))當時讀完是很喜歡的,但一直沒動筆寫心得。最近無意間在書架上看到,覺得是時候來和大家分享這部味道很獨特的小說集。
Thumbnail
2025/07/20
這本《藍之夢》是我女朋友在交往前送我的小說集。(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為啥她會選這本(笑))當時讀完是很喜歡的,但一直沒動筆寫心得。最近無意間在書架上看到,覺得是時候來和大家分享這部味道很獨特的小說集。
Thumbnail
2025/07/06
這次,又要來分享陳夏民的作品了。之前曾介紹過他的《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飛踢,醜哭,白鼻毛》和《工作排毒》,赫然發現,陳夏民已經是「姆斯的閱讀空間」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家——根本粉絲(笑)!因此,看到《迷信的無神論者》上市,就馬上去三餘買回家,讀完同樣是非常喜歡(雖然拖到現在才寫心得……)。
Thumbnail
2025/07/06
這次,又要來分享陳夏民的作品了。之前曾介紹過他的《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飛踢,醜哭,白鼻毛》和《工作排毒》,赫然發現,陳夏民已經是「姆斯的閱讀空間」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家——根本粉絲(笑)!因此,看到《迷信的無神論者》上市,就馬上去三餘買回家,讀完同樣是非常喜歡(雖然拖到現在才寫心得……)。
Thumbnail
2025/05/18
乍看《借貓的眼睛看一看》這書名其實有點摸不著頭緒,想說這到底是啥故事(?)不過有貓就是讚,先讀就對了!(開玩笑的啦)讀完覺得是一部細膩又溫暖的作品,不是只有貓而已(但有貓還是讚)。
Thumbnail
2025/05/18
乍看《借貓的眼睛看一看》這書名其實有點摸不著頭緒,想說這到底是啥故事(?)不過有貓就是讚,先讀就對了!(開玩笑的啦)讀完覺得是一部細膩又溫暖的作品,不是只有貓而已(但有貓還是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韓國繪本《媽媽是海女》有關女主人翁從城市歸鄉的煩惱,面對人生短暫的迷惘、回到濟州島傳承海女衣缽,還有三代母女間的羈絆。
Thumbnail
韓國繪本《媽媽是海女》有關女主人翁從城市歸鄉的煩惱,面對人生短暫的迷惘、回到濟州島傳承海女衣缽,還有三代母女間的羈絆。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外子帶學生至美國畢業旅行,讓原本兼職的偽單親媽媽變成12天全職的偽單親媽,帶著女兒面對孤寂及思念的故事。
Thumbnail
外子帶學生至美國畢業旅行,讓原本兼職的偽單親媽媽變成12天全職的偽單親媽,帶著女兒面對孤寂及思念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