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讓我停下腳步,也打亂我所有的節奏。但有一件事沒有改變——是我替自己好好安排的資金節奏。
距離上一次確診,已經是2021年的事了。
我沒想到,在沒有任何防備的狀況下,這件事竟然又發生了。而這次,剛好就在我滿腦子寫作靈感、創作節奏正順的時候,我的方格子剛開始有了方向,IG上也有越來越多人回應我。那是一種:我正在走在自己的路上的感覺,然後,啪的一聲,老天替我按下了暫停鍵。我的身體停了下來,我的腦袋也跟著關機。整整兩個禮拜,躺在床上,全身痠痛,喉嚨腫得像刀割一樣,身體不是普通的疲累,是那種——你即使躺著也無法休息的累。
終於,在緩過來之後,我慢慢地把生活節奏一點一滴撿回來。打開手帳開始寫下一句話、IG開始整理發文、開始構思我的下一篇文章、慢慢整理週餘額、分類袋、保養步驟……我找回那個「正常生活的我」,那過程很像重新學走路,一步一步、帶著遲鈍與不確定感前進——我不知道回來的時候,還有多少人會等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還能保持熱情繼續寫下去。
這兩週,我反覆思考著一件事:
「我們以為自己掌控了人生,但其實,我們如履薄冰。」
那種「明明剛剛還好好的、怎麼就突然停下來了」的感覺,不只是身體上的,而是內在秩序的崩塌。我一度想:「如果我這樣就被打亂,那我所有努力是不是白費了?」在我混亂之間,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理財沒有因為我確診而停下來。分類袋還在,週餘額還在,預算還是照著流程走,這樣的制度反而將我拉回了現實,聚攏我的理智。
理財,成了我在這段變動中,唯一還能「掌控」的事情。什麼是掌控?不是能讓一切照我想像進行,而是:即使計畫趕不上變化,我也能撐住那些變化。我說的「理財」,不是什麼高深的投資策略,而是一種讓生活有條理的金錢設計。我替每一筆收入安排好位置,設定好任務:
- 有些錢,是給日常用的
- 有些錢,是要存起來的
- 有些錢,是要應付突發狀況的
我有設計預備金,有分類袋,有規劃週餘額的使用,也有為了夢想剛開始起步的投資計劃,但也不代表我什麼都預料到了,我沒有想到確診會讓我中斷收托,必須退費給家長!我也沒想到兩週內完全沒有收入的焦慮感,會像潮水一樣湧上來。但後來轉念一想,平常就有分配、有準備、有為自己設下彈性,焦慮大海並沒有把我淹沒,理財就像救生圈,救起我的慌張與無助,慢慢地送我回理智的岸上。
很多人以為理財是「掌控金錢」,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種為變化留餘地的能力。而那個餘地,往往來自最基本的「分配」兩個字。
「分配」,是對自己誠實:我到底有多少?我能做什麼?
「分配」,是給未來機會:我不一定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我願意替未來留一點空間。
「分配」不是為了萬無一失,而是:讓我即使失去了掌控感,仍然不會全盤崩潰。
現在的我,還在慢慢恢復中,有時候腦袋還是會突然當機,身體也時不時感覺疲憊,但我知道,我依舊好好生活著,我替自己準備好的分類袋、備用金、餘額投資表裡,一點一滴生出來的安全感,都讓我越站越穩,生活不會等我準備好才開始,所以開始理財,讓我一步一腳印地走向未來。
「我知道未來還是會有變動,但我也知道,我有在準備。」
「分配,會讓我每一次中斷後,都有能力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