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語流行歌的歷史發展中,編曲家雖往往不若作曲家那般為人熟知,卻是塑造聲響與風格的關鍵推手。回到約一個世紀前的今天,唱片產業在臺灣正屬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有兩位編曲家為臺灣發行的歌曲留下了貢獻:奧山貞吉、仁木他喜雄。
前者已有許多文獻紀錄,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後者——這位兼擅演奏、作曲及編曲的音樂家,仁木他喜雄。
仁木他喜雄的音樂生涯
仁木他喜雄(1901–1958,にきたきお,Niki Takio)是日本昭和時期活躍的作曲家與編曲家,作品橫跨流行歌謠與電影配樂,風格融合古典與爵士元素。他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曾使用相良武雄、由良武美等名。有時也被稱為「仁木」,或誤作「北木」。
根據《日本の作曲家》記載,仁木出身於札幌阪急少年音樂隊,後赴東京東洋音樂學校進修,正式投入音樂專業領域。他早年專攻打擊樂,1920 年代起擔任橫濱鶴見花月園舞廳的爵士鼓手,該場館為日本最早的常設舞廳之一。在爵士尚屬新潮之際,他即參與 Hatano Jazz Band(ハタノ・オーケストラ)與日本交響樂協會的演出活動。在 1926 年新交響樂團(即今日的 NHK 交響樂團)創立時,他也以定音鼓手身分加入,並服務至 1940 年。
除演奏外,仁木自 1933 年起成為日本古倫美亞唱片公司 (Columbia) 的專屬編曲家,逐漸轉型為以編曲與流行音樂創作聞名的音樂人。他師事近衛秀麿、大中寅二等人,擅長運用西洋和聲與配器,創造出兼具清新與大眾性的聲響語彙。
其代表作如《可愛的小馬》(めんこい仔馬)由高橋祐子與二葉あき子演唱,廣受歡迎;戰時仁木亦持續創作如《高原的月》、《蘇州的夜》等作品,展現其流行與藝術兼備的風格。
仁木編曲的《望春風》及《跳舞時代》
在臺灣流行歌市場上,仁木也為多首臺語流行歌謠編曲。他所編的《望春風》與《跳舞時代》均為當時的暢銷歌曲,流傳甚廣。兩首歌曲不僅曾經蔚為風潮,更皆為臺灣流行歌謠中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望春風》於1934年由古倫美亞出版,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純純演唱。此曲旋律哀婉、詞意細膩,描述了青春的愛戀之情。仁木的編曲運用了大量的吉他撥奏,並使其獨具南洋風味的樣貌,亦令其成為臺灣流行歌史上重要的經典之一。
《跳舞時代》則為 1933 年古倫美亞發行的第一首臺語流行歌。這首歌曲由當時古倫美亞的文藝部長陳君玉作詞、鄧雨賢作曲、純純演唱。歌詞主張自由戀愛,傳遞當時少見的女性自主觀念。
結語
仁木以擊樂演奏出身,其音樂背景橫跨古典與爵士,並將這些音樂涵養融入編曲作品中,為臺灣早期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的聲音語彙。
同樣在臺灣發行,在仁木為另一家唱片公司博友樂 (popular) 編曲的歌曲中,也可以聽見仁木大量使用吉他撥奏為間奏的主旋律,如《一夜差錯》及《籠中鳥》等。在筆者找到的文獻中,並無記載仁木一生是否造訪過臺灣。也許,從仁木大量使用了吉他撥奏、有著南洋風味的編曲中,也能聽出他對於臺灣的想像吧。
參考資料
- 林太崴。《躲在歌仔戲裡的舒曼—洋樂入島攻略記》。報時光,2021。
- 陳婉菱。《詞曲之外:奧山貞吉與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歌編曲》。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