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是誰 ?
約莫375年前,一位來到台灣安平的年輕牧師。年僅20歲的阿諾德斯·溫世繆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足以撼動歷史巨輪,但他的生命卻因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的戰役而深受影響。從1656年起,東印度公司的商務員為他說明鄭成功這號人物開始,出現書寫鄭成功相關訊息的日記就越來越頻繁,凸顯一位荷蘭牧師看鄭成功攻打福爾摩沙前風吹草動的預兆。本書的日記約莫600多則,時間從阿諾德斯·溫世繆17歲的生日,即1651年9月26日開始至1661年9月19日。是一位荷蘭牧師27年的短暫人生中承載一段與17世紀台灣歷史的「血」實重現。
本書為歷史小說,是作者彼得的父親Albert Winsemius 根據阿諾德斯牧師的聖經和日記整理,並由作者彼得參閱眾多檔案史料,請教學者,加上他的想像,編寫而成。繁體中文版有林昌華牧師補述宗教、習俗等相關事項,使本書內容更顯紮實,閱讀能更通透。日記是一種個人的歷史紀錄。日記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 1651/09/26 ~ 1654/12/09,約3年3 個月,敘述他從17歲生日到20歲出國前,在故鄉荷蘭萊登 (Leiden)的家庭生活、求學過程、戀愛結婚、兒子出生,以及他立志要來台灣傳揚福音的原因和準備過程。
第二部分 : 1654/12/14~1655/09/14,計9個月,敘述他和妻、兒三人從荷蘭出航,經好望角和巴達維亞前往福爾摩沙的海上生活與航海經歷。
第三部分 : 1655/09/14~1661/09/19,超過6年的時間敘述他抵達福爾摩沙,在新港擔任牧師,直到他喪子、再有了第二個孩子、因狩獵而單眼失明、後來又喪妻、迎娶第二任妻子,一直到被鄭成功結束生命的前一天。
本書的荷蘭原版書名為《不無淚水》係引自荷蘭人投降鄭成功之後,巴達維亞當局的撰稿者淚流滿面地向荷蘭公司本部報告這悲慘戰況的標題中的一句話,原文為:“sulcken droevighen catastrophe en veranderingh, dat onsse hertten daer over sijn beklemt, onse ingewanden rammelen, en onse penne niet sonder tranen en sieldruckende beweghinghen daer over op het papier wort gestelt'. ( 如此悲慘的災難和變化, 意亂,心腸俱裂,我們握筆,不無淚水,驚心動魄,顫抖不能自已地在紙上寫這災雞 )。
本書譯者王儷靜譯之為《熱蘭遮之淚》。熱蘭遮城就是台南的安平古堡是現今通識。1624 年,在著名的「沈有容諭退韋麻郎」後,荷蘭人與明朝政府達成協議,撤出澎湖來到臺灣。為了經營海上貿易,荷蘭人希望選擇在能控制港灣的沙洲上築城,鹿耳門便成為荷蘭人的首選之地。在城牆建立之初,一開始它只是個小小據點,也還被叫做「奧倫治城」(Orange),直到1627 年因紀念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控制的熱蘭省,才正式命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Zee 在荷蘭語之中是海的意思,而 land 則是陸地,這讓位於海陸交界的 Zeelandia 恰巧有著海陸之城的寓意。也是在 1627 年開始,荷蘭人才運來赭紅的磚頭作為建築材料,一步一步的砌出現今的城牆樣貌。荷蘭人為了集中兵力防禦,將原本散布在海灣對面的貿易商館移進熱蘭遮城,自此成為兼具行政、商貿、軍事防務的統治中樞。在現今安平古堡園區內,仍可見得當時所留下的牆垣。( 資料來源 : http://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he-story-of-Fort-Zeelandia )
林昌華牧師的歷史解說寫到「菲爾伯與倪但理牧師的爭議導致後來失去福爾摩沙」,這個爭議是從1651年6月開始,持續到1652年1月13日, 東印度評議會的法庭宣判恢復倪但理牧師(Rev. Daniel Gravius) 的名譽為止。此事件肇因於菲爾伯 (Nicolaas Verburch)長官指控倪但理牧師,私自給予幾位在蕭壠社的唐人「人頭稅單」,而不知會台灣長官,並且在稅單上蓋上倪但理自己的戳記。菲爾伯判決扣發倪但理的薪水,罰款一千基爾德 (guilder)荷幣,並將倪但理軟禁,直到前往巴達維亞城為止。這個爭議卻對荷蘭統治台灣產生了後續的影響。當時的法務官員揆一支持倪但理牧師和台灣小會來反制菲爾伯,1652年的東印度評議會判定倪但理無罪。菲爾伯在多次行文東印度評議會持續指控牧師都歸於無效之下,帶著憤恨於 1653 年底離職前往東印度。令人意外的是,菲爾伯不僅沒有失去職位,反倒獲得高昇,得到晉升的菲爾伯對揆一的記恨並沒消失,1656年揆一升任台灣長官,五年之後鄭成功集結大軍準備攻打台灣,得到此情報的揆一,多次緊急行文東印度總督與評議會,發出求救信息,但是菲爾伯多次在評議會阻擋公司增援台灣的計畫,最後人數佔絕對劣勢的荷蘭軍民,經過十個月的抵抗之後,開城門投降,結束了荷蘭對台灣的統治。(頁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