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交關的加護病房,醫生能將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卻無法定義生命的意義。
【病人A:一旦錯過就不再】
已提前發現,卻送錯了地方。
病人A因為胸痛到區域醫院急診室求助,心電圖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卻卡在區域醫院無值班的心導管室醫師,必須轉院到醫學中心,在救護車轉送過程中,已延誤了病情,在救護車上失去呼吸心跳。歷經CPR,雖然急救成功,並且用葉克膜脫離死神的魔掌,心臟卻受到不可逆的傷害,無法像從前一樣有力的跳動,導致反覆的肺水腫讓病人難以脫離呼吸器。
病人四十幾歲,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每次家人來看,總是期盼這一次呼吸訓練能成功,卻一次次失敗。
一開始錯過心導管介入的黃金時間,令人惋惜。
【病人B:無名氏】
四十幾歲的男性,在旅館過了退房時間一小時仍未check out,房務人員打開門才發現他倒在床上失去呼吸心跳。手臂上有一些針孔,不排除藥物成癮,但毒品相關檢查都呈現陰性。
急救過後雖然能夠維持生命徵象,但意識卻無法恢復。警方連絡到家屬,回復卻冷冷地道:「很久沒聯絡了」,就失去聯繫。
送到加護病房之後,好不容易將病人從休克狀態拉回來,曾經罷工的腎臟,也再度恢復功能,每天看著病人慢慢變好,固然有些成就感。但仔細想一想,對於這個病人,意義在哪裡?
已經變成植物人,須終生依賴呼吸器。更遺憾的是,被家人朋友遺棄。將來的醫療費用,也必須由社會局買單。
所以,我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
【病人C:To be or not to be】
八十幾歲的奶奶,發生OHCA,急救成功後送入ICU,並且意識清醒。本該是一個成功急救的案例,但病人併發敗血性休克,需要長期洗腎,經過這一次病情的摧殘,接下來的生活甚至必須臥床。
他與另一位爺爺相依為命,會客時間並沒有看到子女來探望,後續的照護問題勢必煎熬。
如果有平行世界,當初選擇不急救,會走向更好的結局嗎?
沒有人知道,或許每個選擇都有必須付出的代價。
【病人D:如夢幻泡影】
60歲大學教授,罹患心肌梗塞OHCA,以葉克膜支持進入加護病房,血壓、呼吸、心跳暫時穩定,意識卻難以清醒。
病人才剛住院不久,陸陸續續有四組親屬帶著孩子來探病。我心中有個疑惑:「這位病人的家屬、小孩也太多了吧?」仔細釐清才發現不得了,病人有一位妻子、三位女朋友,各自帶一名孩子。在這之前,彼此都互不相識。
在病房相認之後起了爭執,由誰做醫療決策?誰擁有簽署同意書的權利?各方互不相讓,之好請社工介入調解。好不容易有了共識,妻子卻失去聯繫,連同帶走了病人重要證件和健保卡。
後續病人發生嚴重癲癇,醒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他來說或許是解脫,卻留下四個破碎的家庭。
【結語】
曾經,一位前輩提醒我:生命的意義是病人和家屬共同決定的,不是醫生。
在生死關頭,醫生的責任就是幫助病人和家屬,做出無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