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不是在表演給攝影機看,而是活在「為攝影機而存在」的日常中。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當代生活的表演性結構。
1️⃣《日常生活表演理論》:前台即生活
厄文高夫曼(Goffman)在網紅文化的應用:
- 前台表演(Front stage):
網紅 IG 限時、Vlog、直播,都是精心構建的「社交表演」舞台。 - 後台真實(Back stage):
已成稀缺資源,反而需「特別安排」來「販售真實」(如崩潰影片、素顏時刻) - 觀眾角色:
粉絲不只是觀眾,更是鏡頭的合作者,透過留言與轉發「介入」表演本身。 - 粉絲文化:
讓前台表演變成一種長期營運的「角色扮演」任務(Role Maintenance)。
2️⃣ 觀察者效應:越多人看,表演越強烈
網紅日常的特徵:- 被觀察改變行為:
網紅一旦知道自己「有流量」,會自覺升級表演力(語速、肢體、語彙)。 - 自我觀看迴圈:
不斷回看自己的影片,剪輯時也在訓練更有效的話題版本。 - 留言與回饋:
每個讚和批評都是觀察的回聲,使網紅不斷調整表演方式 - 重點:
你不是在當你自己,你是在當『粉絲喜歡的你』。
3️⃣ Judith Butler 的表演性理論:人設就是一種被反覆演出的身份
網紅文化的樣態:
- 性別、角色是透過表演產生的:
網紅「人設」不是設計出來的,是靠長期表演自然「生成」的。 - 一致性來自重複性:
每次限動都像一次「身份打卡」,日復一日表演自己。 - 人設斷裂:
塌房或翻車的人設衝突,會被視為「表演失敗」,而非人性錯誤。 - Butler理論提供我們一個理解「你就是你表演的樣子」的視角,網紅身份是演出後被觀看、被認可而成真。
4️⃣ Foucault 的全景監獄與自我監控:我不是怕你看,而是怕你不看
傅柯觀點在網紅界的應用情境:
- 攝影機象徵權力:社群媒體就是一個虛擬的全景監獄:所有人都可能是觀看者。
- 內化監視:網紅會在無人拍攝時也維持形象,甚至私下生活也在做人設!
- 自我規訓:穿搭、說話語氣、交友對象、甚至吃飯方式,都受「被觀看可能性」規訓。
- 社群經濟學的表演邏輯:有觀看才有演出,有演出才有收益,有收益才有續演。
5️⃣鏡頭效應與「演出自然」的吊詭
網紅文化的樣態:
- 鏡頭存在導致自我審查或過度誇張,日常不斷被「記錄」與「上架」,導致自然變得不自然。
- 網紅學會對鏡頭進行「擬自然」表演,例如:刻意的「早安起床妝感」、模擬日常對話、假裝路人互動。
- 真實性是被生產出來的,例如:「早上沒精神」也會被安排成影片情節,搭配BGM與燈光呈現「困倦」的真實感。
📌 矛盾的是:越努力表現自然,觀眾就越知道這是假的。
🔢結論:網紅是「觀看時代」的舞者
網紅不是攝影機的奴隸,而是觀看經濟的自願馴獸師。
他們學會如何在觀看中生存,甚至反過來操控觀看者情緒,這個系統讓「因為被拍所以表演」成為常態,而不再是例外。
從「網紅文化」再回推到傳統影視,或許, 這也是為什麼Netflix會大量使用偽紀錄片語法來包裝敘事作品:它們比劇情片更便宜、比紀錄片更戲劇,還能讓觀眾誤以為自己正在理解現實。
📌我們看到的都是被攝影機設計過的、一種經過修辭、表演與剪接之後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