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含有「藝術家」共 126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十月的空氣變得透明起來,陽光落在牆上,像一層緩慢呼吸的光。走進童里,總有些細微的聲音在等你——翻書的沙沙聲、筆尖滑過紙面的節奏、以及人與人之間短暫又溫柔的交換。 這個月,我們邀請你一起走入創作者的森林、談夢、聊創作。
Thumbnail
富邦美術館巡迴展「路易絲・布爾喬亞」,以這句話作為宣傳: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說得好,這個展覽太精采了。 或許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但至少可以多去看看活得透徹的人的作品。 紅色的憤怒,從出生就被遺棄,紅色的悲傷,蜘蛛變形的關節,紅色的子宮,紅色的攻擊動能
Thumbnail
5/5富邦美術館
羅傑前往關渡自然公園參與2025自然藝術季,除了介紹關渡公園的濕地生態、賞鳥的樂趣,更著重於介紹藝術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並強調藝術與自然的融合。文章也提供了詳細的關渡自然公園參訪資訊!
Thumbnail
Milly-avatar-img
1 天前
推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展場!最後到淡水看夕陽也是很好的ending
Roger Wu-avatar-img
發文者
7 小時前
Milly 我覺得很棒,感謝Milly的推薦👏
印尼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與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了《斷片》這個演出。本次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斷片》探討現代城市中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展現了社會運作由統一逐漸失序的過程,揭示幻滅的社會中日漸薄弱的凝聚力,及其衍生出的道德崩毀。
Thumbnail
探討藝術家梁家溰的展覽《I人語氣日誌》—試圖在一個語言過剩的時代,重新捕捉和呈現「語氣」主體性。展覽闡述藝術家如何回應社會規訓與資訊過載,並最終將語氣視為一種「尚未定錨」的感知形式,尋求存在安置。展覽更是一場語氣現象學的可視化實驗,強調語氣作為自我修補、自我邊界描繪的媒介,以及自我語氣共處的體驗。
Thumbnail
0/5《I人語氣日誌》梁家溰創作展
九月初秋,我回到母校東海大學,悶熱起霧的天氣,朋友帶我到圖書館的沙發吹冷氣看書。我隨手拿了一本藝術家雜誌,裡面除了藝術家們的資料,也能看到最新藝文消息。其中翻到一頁:「塞尚在人群中的個性相當低調、沉靜,對於事物的敬畏或是反叛則是透過畫作來表現。」受這段文字吸引,使我想深入了解這位“反叛”的藝術家。
Thumbnail
還記得那年夏天,我雙目被極端份子用辣椒水奪去,我終於體會到那種感受,那種...存在深淵的感受。
Thumbnail
最終,大家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對未來充滿憧憬並抱有期待,努力過完每一天罷了。 本展覽圍繞著藝術家郭俞平前往印尼,探訪曾經在台灣照應其爺爺的外籍看護工的旅程展開。藝術家試圖從個人視角出發,凝視自我與他者之間交織的關係,包括家庭勞動、情誼連結、遷徙經驗等共同母題所構成的生命軌跡。
Thumbnail
一雙雙帶著斜眼、倔強甚至帶點邪氣的小女孩,卻又散發出一種可愛與無辜的氣質。這樣的畫像,讓奈良美智的作品在全球風靡二十年,從美術館到書籍封面,無處不在。他的作品常讓人心生疑問:看似重複的孩童畫作,為什麼能舉辦世界巡迴展?為什麼一張 A4 大小的畫能拍到兩萬美金?
Thumbnail
2025年的臺北藝術節《超限動》預定於九月展開,其中一件作品為《斷片》(LAPSE),主要探討的是集體概念下的當代社會混亂(Chaos)狀態。表演主創為印尼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她以長時間的身體表演聞名,享譽國際。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