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我在清里,手機忽然發出史上最大聲的警報聲,震得我從床上跳起來。
簡訊上出現陌生的日文:ミサイル。查了查字典……飛彈,飛彈!那該怎麼辦?靜待一會兒,左鄰右舍毫無動靜,又躺回床上。隔天上班才知道,原來是惡鄰居「又」發射飛彈了。
「金小胖發瘋時,偶爾就是會來那麼一下。」同事說得輕鬆,語氣就像在說某種週期性的天氣異常,新聞熱議了幾天後也好像沒發生過般無聲無息。我沒想過,日本人「久久一次」的緊張感,竟會成為台灣的日常。當生活開始與軍機頻繁交錯,我無法不焦慮,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離開。

這幾年,社會上的分歧有時讓人感到無力。不只是政黨立場,連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也漸漸成了彼此看待世界的「分水嶺」。
有些人努力追尋多元觀點、有些人倚賴習慣的聲音和訊息。這其實無可厚非,我們都活在演算法構築的世界裡,傾向尋找自己安心、熟悉的論述。只是,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了我們理解全貌的能力?
「當你長期餵人民吃沙,他們會逐漸忘記水的美味。」公民課老師的話言猶在耳。當對真相的理解不再共享,連「台灣」這兩個字的意義,也開始分歧。
這段時間,很多討論變得非常情緒化。一提到罷免,就很容易被貼上顏色的標籤。對我來說,關鍵不在於支持哪個政黨,而是在於:這樣的立法品質,真的是我們能接受的嗎?
這次國會改革的過程,有些環節讓人憂心——像是不遵守議事程序、法案未經討論就逕行表決、甚至連提案內容都搞不清楚,就以人數優勢強行通過法案……這些不只是政黨立場的問題而已,而是關乎我們每一位公民的權利是否被尊重。
我知道,罷免是一件麻煩、耗費社會成本的事。但當制度內原本應該有的制衡與協商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公民就只能另尋出口,試著發出自己的聲音。
有人擔心罷免會導致政局不穩、甚至讓某一黨坐大。這點我也能理解。但事實上,罷免只是讓人民重新審視代議士是否真正代表民意。如果最後真的罷免成功,補選依然必須透過投票產生新任代表,不會有人可以繞過選票登上權位。
說到底,我們是在用現有的民主制度,去保護這個制度本身。因為只有這樣,台灣才有繼續前進、繼續選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