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到牛津的高街上,雖然路上的行人並沒有減少,但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在流動中,而非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所以感覺人並沒有像旅遊地標附近那麼的多人。寬街上兩旁的商店林立,聽說都是牛津大學的土地,這樣看起來,牛津大學果然是牛津的大地主呀,難怪曾經聽過牛津這邊是「大學中有城市」呀。

牛津高街(High Street)街景及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
這些商店或許是租賃牛津大學的土地,也或許是租賃牛津大學的房屋,外觀上雖然略有不同,但整體上卻沒有令我感覺到突兀不舒服的感覺,彷彿這些不同是刻意為之的。雖說是如此,但正前方卻屹立著一棟明顯截然不同的建築物,高街也在這裡轉個九十度的彎,或許是為了避開這棟建築物,但這樣也蠻奇怪的,畢竟這就讓這棟建築物成為了路衝呀。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的歷史可回溯到十二世紀,曾經是一座教堂的一部分,不過如今的教堂已不見蹤影,至少我沒看到,但這座鐘塔卻遺留了下來,或許也是另一種歷史上的見證吧。不管如何,那個時期的我,看到有高的地方,就想要爬上去,去享受俯視整個城市的感覺,而在這裡當然也不例外。

從卡爾法克斯塔上俯視牛津
付了門票進去後才發現,這裡並沒有電梯可以直達頂樓,有的只是異常窄小的樓梯,如果看到上面有人下來,還必須先進行禮讓才能向上爬行。想想也對,畢竟這座鐘塔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要修建一座電梯的話,可能需要大費周章呀。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應該是內部的空間不足吧,畢竟鐘塔裡面光是要容納古老機械鐘,就必須騰出決大部分的空間了。好不容易爬上頂樓,上面並沒有太多人,讓我可以四面八方的去俯視整個牛津市區,甚至可以遠眺到牛津的外圍郊區。那種感覺很難形容,但卻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儘管我沒去過泰山。

牛津城堡土堆(Castle Mound)
從塔上走下來之後,登高望遠的念頭仍然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因此查了一下手機地圖後,決定循著卡爾法克斯塔旁的一條街道,一路直走至牛津城堡(Oxford Castle)。這座城堡的歷史我並沒有特地的去查找,只知道他旁邊有一個不知道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土堆,上面或許可以提供不同的視野來俯視牛津。在這個土堆的四周繞了一下,只看到一個小鐵門,並沒有看到任何的販售處,就在我感到一點疑惑,難道這個土堆是沒有辦法上去的時候,就看到一群人從城堡處走出來,聽到逼的一聲,他們就這樣打開門走了進去。此時的我心想,難道是要到城堡處才能購票上去嗎。抱著疑問的心情,我走進了城堡,發現果然是這樣,於是買了票之後就跟那群遊客做一樣的動作,開門走上土堆。有趣的是,就在我開門的那一瞬間,瞥見旁邊的遊客也帶著狐疑的眼神看著我的動作,我心想歷史果然是會重演的呀。

牛津城堡(Oxford Castle)
歷史不僅會重演,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會上演相同的戲碼。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在古代那個不容易交流的年代,統治者的思想幾乎是大同小異。這裡說個題外話,還記得在語言學校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英格蘭在統治蘇格蘭及威爾斯的時候,為了治理上的方便以及消除異音,曾經實行過不能說寫方言,否則就會予以處罰的政策,並且在學校大力推行。當時聽到老師這樣說的時候,我和來自台灣的同學相視而笑,因為台灣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政策。有趣的是,後來在和其他同學聊天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樣的政策幾乎在世界各個角落都曾經發生過呀。
回到爬上牛津城堡土堆的時刻,或許是較為遠離牛津熱鬧的市區,也或許是不夠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牛津的天際線,而是近在咫尺的城堡。這座城堡現在除了讓人進去感受當時的氛圍之外,似乎也有提供住宿的功能,費用好像也不便宜。但看著他,卻讓我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想這應該和他以及這座土堆底下曾經是關著犯人的監獄有關吧。畢竟,在那個年代,可是有著各式各樣凌虐犯人的刑具以及手段呀,也應該有不少的犯人在這裡留下在這個世界中最後的印象呀。在這個土堆上吹著四月初的冷風,想到這些恐怖的想法,不免令我感到更加的寒冷,於是我放下繼續俯視牛津的想法,趕緊走回人多的市中心,去感受人的溫暖。

牛津市政廳(Oxford Town Hall)
走回到高街轉彎的地方,斜前方的建築物吸引了我的目光。相較於其他的建築物,這棟建築物給我一種華麗的感覺,查了一下手機地圖後發現,這是牛津市政廳(Oxford Town Hall)。回想在歐洲看到的其他市政廳,好像都一樣會有這種感覺,我想在這方面,統治者的想法似乎也是一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