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本是全體華人紀念 抗戰勝利 的日子。這一天,七十餘年前,中華兒女在血與火中擊敗日本侵略者,付出無數生命,才換來「勝利」二字的沉重光芒。
然而,站在台北總統府講台上的賴清德,卻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他沒有提及「抗戰」,沒有談「勝利」,反而用上了日本人口中的「終戰」。於是,在一場應該屬於中華民族的追思裡,我們的總統化身為另一種角色——「終戰總統」。
語言的錯位,歷史的背叛
「抗戰勝利」與「終戰」的差別,無需專家也能分辨。前者是中國人民血戰十四年換來的榮耀,後者則是日本為了避免「投降」「戰敗」而設計的粉飾詞彙。
總統口中的「終戰」,彷彿將南京大屠殺化為煙雲,將台灣人被徵召送上南洋戰場的血淚抹平。歷史被消毒,苦難被洗白。台上說「終戰」,台下祖輩的亡魂恐怕要再死一次。
這不是無心之過,而是語言立場的揭露。一位總統,卻站在外國人的角度,替他國歷史說話。
失憶的領袖,清醒的人民
如果賴清德真是台灣的總統,他怎會忘記「抗戰勝利」?怎會在紀念日當天,拋棄屬於中華兒女的記憶,改用日本的詞彙?這種錯位,不只是口誤,而是價值選擇。
語言,是身份的標誌。當總統說出「終戰」,他的心早已飛向東京;而當人民記住「抗戰」,他們才是真正的土地守護者。
一邊是遺忘與背離,一邊是記憶與堅守。諷刺的是,人民比總統更像主人,總統卻更像外國人。
未來的諷刺場景
試想,若這種語言習慣持續下去:
- 在二二八紀念日,他會不會說「這不是屠殺,而是社會矛盾的終結」?
- 在國殤日,他會不會說「這不是犧牲,而是時代的自然過渡」?
如此一來,烈士無從告慰,受難者無從申冤,一切都被「終結」「和平」的漂亮字眼吞沒。這種語言,正是外國人最愛的語言——因為乾淨、無痛、不需要負責。
結語:總統是誰的?
一個國家的總統,不該在國殤的日子說外國人的話。當賴清德選擇「終戰」,他等於把自己從中華民國的脈絡中抽離,披上了另一國的外衣。
於是問題來了:當總統說著外國的語言,背離自己的歷史,他還是我們的總統嗎?還是,只是「外國人」的代言?
答案,恐怕早已寫在他自己用詞的選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