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多元與平權倡議持續升溫的大環境下,隸屬於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旗下專門研究全球新聞產業的發展的路透新聞研究院(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RISJ),透過「2025年新聞媒體中的女性與領導力」報告,揭露了橫跨12國、240家主要新聞機構高級編輯性別分布與女性領導現況。
由於女性領導力是我從踏入職場就開始就關注的議題 (天啊,也三十年了),碩士論文亦以此開展 ( 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女性領導力倡議 ),所以,我將以本篇文章啟動『女性領導力花路』的專題,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 核心數據與主要現象
研究範圍:
覆蓋12個市場、240家主要線上與線下新聞機構的高級編輯性別分布,跨五大洲:非洲(肯亞、南非)、亞洲(香港、日本、南韓)、歐洲(芬蘭、德國、西班牙、英國)、北美(墨西哥、美國)、南美(巴西)。
國家差異:
1. 第一名是英國46%,首次超越美國。
2. 南非、美國各38%,芬蘭36%。
3. 韓國僅7%最少,與墨西哥和肯亞共為倒數前三名。
根據調查,240家主要新聞機構中,高級編輯共171名,其中女性僅佔27%,儘管比2024年的24%上升了3%,但仍舊明顯低於女性記者人數佔比的40%。
簡單說,明明十位記者裡有四位是女性,但升到高級編輯後,女性只剩三位;男性記者明明只有六個,但升到高層人數卻變成了七位——女性被卡住了,男性卻更吃香。
於此同時,各國間也存在相當懸殊的差距:
英國女性高級編輯占比高達46%,南非與美國並列38%、芬蘭36%;南韓僅7%敬陪末座,墨西哥、肯亞亦排名倒數。
日本雖然提升幅度最大,但整體人員流動與領導班底的變動很有限;新任命的高級編輯中,女性比例佔34%,明顯高於舊有人事結構。
二、性別領導力的結構性障礙
報告中指出,由女性主導的新聞機構屬於少數,大肆報導DEI和性平議題的新聞業並沒有因為社會性別平等的進步而在領導階層同步反映出來。即使女性記者人數占比已趨近50%,但晉升到領導層卻頻遭「玻璃天花板」阻隔;內部晉升多憑人脈、非正式推薦與隱性規則,組織文化與決策標準往往以「男性特質」為隱形基準,造成女性晉升機會受限。部分國家的新聞媒體因為缺乏明確的人才培育、領導輪調或導師制度,使得女性更難以進入權力核心層。
三、社會符號與議程設定的影響力
女性編輯與女性記者相較於男性更傾向選擇深度社會議題、弱勢族群或人情故事,將不同視角納入主流新聞界。當男性主導編輯部門時,女性關注的議題很容易被邊緣化,間接影響了公眾對於性別與權力的深層認知。
編輯室多元化,不只擴展敘事空間,更能影響新聞議程與社會符號再製。
四、多元共融(DEI)推動的困境與反思
2025年1月,川普以「削除、終止」作為核心政策,明確反對 DEI 並終止美國政府的聯邦DEI計劃;對於女性議題,他除了在第一任期下令撤除女性工作平權政策外,新任期更強化傳統二元性別立場,限縮進步性政策。
這樣的政治力強介入,促使許多大型企業及新聞業者縮減或撤回多元與包容相關預算;員工對多元措施產生反感,組織僅止於表面宣示,實則難以落地。如果組織只呈報表數字卻未打造包容文化,反生抗拒與刻板印象加劇。
五、女性領導力的組織改變動能
女性領導人往往展現同理心、協作力、危機管理與決策謹慎等特質,有助於新聞媒體的創新與部門間協調。國際媒體案例顯示,當女性編輯參與高層決策時,組織的文化將更趨向包容、共議,而對於衝突管理的能力會顯著提升。
補充:其實不單是在媒體界,商界也有同樣的調察結果:
1. Catalyst針對S&P500及多國上市公司分析,發現女性董事會比例高,公司在員工滿意度、文化多元包容,以及衝突解決能力上均有更高分數。Catalyst的2013報告及後續研究指出,三位或以上女性董事長期在席時,公司員工回報的幸福感、組織歸屬、溝通流暢度及衝突處置皆顯著提升。
2. Credit Suisse Gender 3000 Report報告分析全球3,000多家上市公司,發現「女性董事比例較高」的公司,在治理結構、企業透明度、ESG績效以及管理監督等面向表現更佳。
六、交叉性與多元視角的深層包容
媒體領導階層並非性別單一障礙,而是包含族群、性別少數、社經背景等多重認同。性別少數的女性、非主流族群晉升困難更高,現有的領導力培養項目從來不足以關照交叉障礙。
結語
從2020年到2025年,女性領導力在媒體業增長僅4%,呈現出象徵性進步的意義而非根本性的改變。這意味著女性領導力不僅僅是「人數」的增減,更是涉及決策權力的分配、組織文化更新與多元共融深化的結構性命題。
- 組織內部障礙:女性在高級編輯職位的代表性不足,與各地社會性別平等程度的相關性很弱,顯示新聞業內有獨特阻礙女性晉升的因素。
- 垂直性別隔離現象:女性在新聞業集中於低階層,領導力「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
- 受眾接觸度:香港、芬蘭74%,南非68%的線上新聞用戶,至少會接觸到一家由女性高級編輯領導的主要媒體機構,顯示在部分市場中,女性編輯對新聞受眾的影響力較高。
- DEI(多元、公平、包容)倡議阻力加大:川普禁止聯邦政府DEI項目,全球氛圍趨於保守,新聞組織在多元化推動遇到較大阻力。
- 結構性不平等持續:報告強調階級障礙不易消除,組織投資意願與動力不足,難以推動長期體制改革。
花路反思:
- 進展緩慢:女性領導力在全球視野下的提升是緩慢而且不平均的,距離真正性別平等仍有一大段長路要走。
- 地區差異大:不同國家、地區制度性障礙多元,領導層性別地位懸殊。
身在台灣的我們,或許『感覺』二性平權的議題不明顯,但以自己實際進入不同行業的領導層的經驗,其中的性別差異與全球統計數據有著明顯相似性。
很多人認為這些數據會因為行業別而有所不同,就台灣而言,在中小企業中,製造業的女性負責人佔比為24-28%,且絕對家數數千家以上;但在「上市櫃製造業」中女性領導者比例僅約8-12%,即台灣中小型製造業的女性企業主比例明顯高於上市櫃製造業的女性領導人比例。這意味著即使女性在中小企業主導能力強,但進入上市櫃或大型製造企業領導層仍存在顯著結構門檻、傳承障礙與晉升困難,反映產業規模與治理文化的性別落差,絕對不是單單『行業別』三個字就能帶過的。 - 政策環境重要性:外部政治、法規等環境對媒體多元化與性別平等影響深遠。
新聞媒體界,唯有在規則透明、制度創新、文化韌性、「交叉性」支持與外部監督等多元面向共同發力,進行系統化的轉變,才有可能邁向真正平權與進步;而透過相同的視角,來反思我們自身的處境並與之借鏡,才能更清楚看見女性領導力的未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