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就是最清醒的選擇:放下或爭取,我的生命哲學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那天晚上,朋友問我:「你就這樣走了?什麼都不要?」我點點頭,心裡很平靜。
她覺得不可思議,看著我的眼神像在看一個外星人,然而,對我來說,這是最自然的選擇。

很多人面對金錢、感情或物質的失去時,會陷入糾結:「要不要再爭取?」「這樣不公平,我怎麼能就這樣放手?」「如果我離開,是不是代表我輸了?」但我從來沒有把「爭取」當作唯一的選項。

我的習慣是:當某件事或某段關係斷鏈,我會立刻乾淨地放下,轉身走向未來。

這並不是冷酷,而是我在愛自己、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童年的影子:學會看透不公平

還記得小時候,客廳裡總是瀰漫著一種微妙的緊張感。

大伯一家人來我家時,爺爺會把全雞、蹄膀、干貝這些好東西、甚至錢,都塞給他們帶回家。我坐在一旁,心裡翻攪著說不出的委屈 〜 明明那是爸爸一天兼三份工作賺來的;明明真正照顧爺爺奶奶的人,是我的父母;明明我們才是每天陪在他們身邊的人。

小小的我覺得很不公平,想要大聲抗議,想要搶回那些本來「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但慢慢地,我發現了一件事:有些不公平,不管你怎麼爭,結果不會改變。

那些分配,往往不是基於誰付出得多,而是基於一些不屬於我控制範圍內的因素。

在那些午後的陽光裡,幼小的我學會了一個重要的智慧:與其在怨懟裡糾纏,不如守住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我能改變的未來。


成年以後的決定:在痛苦中依然選擇理智

長大後,這個習慣成了我的行動哲學。

曾經,和交往七年的男友分手。表面上的導火線,是他對我花自己的錢買一瓶比較貴的飲料有意見,但背後其實累積了更多矛盾:省籍、個性、價值觀等等。我沒有爭執,也沒有糾纏,而是單方面決定分手,頭也不回。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失落,而是解脫。

但最痛的那次,是離婚。

那個下午,我剛從醫院出來,帶著癌症診斷書,告訴他我想要暫時離開工作好好休養。我以為,疾病會讓人更珍惜彼此。

他的回答像一把刀:「我的生命很寶貴,不可能浪費在照顧你和孩子上。」

那一刻,20多年來我獨自負責孩子生活起居、承擔生活開銷的委屈,全部湧了上來,胸口像是被大浪掏空的沙灘般,一次又一次,痛到幾乎無法呼吸。

但就算痛成這樣,我依然沒有選擇爭取。

不是因為不痛,而是因為我清楚地知道:一個在我最脆弱時說出這種話的人,不值得我浪費任何力氣去挽回。

我沒有爭取房產,甚至連孩子都問我:「為什麼不去爭一半?」我的答案是:因為爭取會帶來更多糾纏,讓孩子受到影響,也讓我痛苦。我不想浪費能量在消耗自己身上,我寧可把這些能量用來迎接新的生活。


一張桌子的智慧

離婚後,我把家裡一張品牌實木桌用500元賣掉,那張桌子原價上萬元。
孩子們非常驚訝:「媽,你怎麼會賤賣它?虧那麼多錢!」
但對我來說,這筆帳算得很清楚。

那張桌子已經沒有用處,只是佔位置的大型垃圾。如果不賣,我要自己想辦法丟掉它 - 要嘛辛苦地抬下四層樓去回收,要嘛花幾千元請人清運。

現在有人願意自己上門搬運,還給我500元,太划算了!

孩子覺得我「虧」了上萬元,但我覺得我「賺」了:省力氣、省時間、省清運費,還有500元收入,更重要的是,空間清爽了,心情也輕鬆了。

這就是我的邏輯:不糾結於過去的沉沒成本,只專注於「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是最好的選擇」。


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身邊的人常覺得我這樣的選擇很奇怪。但對我來說,我從不覺得那是損失,因為我明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不是逃避,而是選擇。

真正的愛自己,是什麼感覺?

愛自己的時候,我會明確感覺到一種完整的自主性 -- 不需要依靠別人的認可或給予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可以積極地朝向自己喜歡的樣子前進。

那種感覺很有動力、有點興奮、覺得很有希望、躍躍欲試,如同生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一般,我可以決定要往哪裡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有一個很明確的行動模式:

我不喜歡為了「避免害怕」某些事而去行動。

那會讓我一直處在負面情緒中 - 因為害怕什麼而做出規避的行為,整個人都會被恐懼牽著走。

我更喜歡因為「追求想要」什麼而去行動。

這樣的行動讓我有希望,有方向感 - - 不是在逃跑,而是在追求。

所以離婚時,我不是因為害怕被傷害而離開,而是因為想要一個更好的生活而轉身;賣桌子時,我不是因為害怕佔空間而處理它,而是因為想要更清爽的居住環境而選擇賣掉。

離開職場時也一樣。

曾經在一個集團服務了近30年,做到了領導層。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 要做到退休很容易,穩定又有地位。

身邊的同事,有些是跟不上組織提升的速度而被迫離開,有些是每天想著「如何可以在公司活下去」。但我卻主動提了離職,大家都很驚訝,覺得我瘋了:「你好好的為什麼要走?」「再撐幾年就退休了耶!」

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我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不是因為害怕什麼而逃離,而是因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轉身。30年的職場生涯已經給了我足夠的經驗和積累,現在我想把時間和精力投資在更符合我內心渴望的事情上 – 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協助更多女性成為領導人而活。

這種感覺,比爭取到任何外在的東西都更珍貴。


什麼時候我會留下?

當然,我不是永遠都選擇轉身。

如果留下來爭取,能帶給我比離開更有價值的東西,我會留下,甚至會主動爭取。

比如面對孩子和家人時,我常常選擇留下。不是因為我沒有選擇,而是因為這些關係對我而言「值得」〜 它們能幫助我反思自己,讓我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並嘗試去做得更好。

這個「留下」,不是妥協,而是另一種愛自己的表現,因為在爭取的過程裡,我看見自己有力量去突破舊有框架,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有的選擇,只有一個核心

後來我發現,自己所有的行動,不論是轉身還是留下,都有同一個核心準則:

值得 = 愛自己。

如果這件事、這段關係,能讓我更愛自己、幫助我成長,那就值得留下;如果不能,那我就乾脆轉身。

所以,無論別人看起來我是「斷得乾淨」,還是「願意留下」,其實都是同一條路:我的一切決定,都在愛自己、成為更好自己的路上。


給正在糾結的人

如果你此刻正在糾結:要不要爭?要不要放下?

我想邀請你換一個問題來問自己:

  • 這個爭取,會讓我更開心,還是更痛苦?
  • 這個留下,會幫助我成為更好的人,還是讓我陷在消耗裡?

如果答案指向痛苦和消耗,那麼請斷然放手 - - 那不是輸,而是你最清醒的選擇;
如果答案指向成長和希望,那麼請留下,那不是依附,而是你最有力量的行動。

你不需要把每一場仗都打完,不需要把每一滴公平都爭回來。

有時候,最勇敢的選擇,是理性評估後的轉身;
有時候,最智慧的行動,是讓自己更開心,而不是讓自己更痛苦。

愛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源頭,因為唯有在愛自己的路上,你才會成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人,也才會有力量去愛別人、擁抱未來。

🌸 妳值得一個讓自己更開心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34會員
72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5
許多人習慣於病態的穩定,選擇噤聲,讓真相被壓下、洗白,甚至讓加害者成為受害者。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在職場揭發假帳單事件後遭公司打壓,以及目睹社會事件中受害者被汙名化的現象,呼籲大眾勇於發聲,不成為默許暴力與不公的共犯,即使代價是失去資源與人脈,也要保有內在倫理感與批判能力,成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Thumbnail
2025/07/05
許多人習慣於病態的穩定,選擇噤聲,讓真相被壓下、洗白,甚至讓加害者成為受害者。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在職場揭發假帳單事件後遭公司打壓,以及目睹社會事件中受害者被汙名化的現象,呼籲大眾勇於發聲,不成為默許暴力與不公的共犯,即使代價是失去資源與人脈,也要保有內在倫理感與批判能力,成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Thumbnail
2025/06/26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早醒來,滿腦子想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今天要完成多少任務、面對多少期待。 滑開手機,看見各種人生成就範例,有人升遷、有人環遊世界,而你只覺得自己的生活像個永遠勾不完的待辦清單。 那不是活著。 那是撐著。 那是「度日子」。
Thumbnail
2025/06/26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早醒來,滿腦子想的不是自己想做什麼,而是今天要完成多少任務、面對多少期待。 滑開手機,看見各種人生成就範例,有人升遷、有人環遊世界,而你只覺得自己的生活像個永遠勾不完的待辦清單。 那不是活著。 那是撐著。 那是「度日子」。
Thumbnail
2025/06/18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她如何在離開婚姻後,重新與母親建立親密的關係。作者反思了過去因為婚姻和社會壓力,而錯失與家人相處時光的遺憾,並鼓勵讀者珍惜與所愛之人的相處時光。
Thumbnail
2025/06/18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與母親的關係,以及她如何在離開婚姻後,重新與母親建立親密的關係。作者反思了過去因為婚姻和社會壓力,而錯失與家人相處時光的遺憾,並鼓勵讀者珍惜與所愛之人的相處時光。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