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離家後,除了偶爾出遊,我從未真正再與父母「一起生活」過。
這裡指的「生活」,不是吃頓飯、過個節日、短暫探望,而是那種長時間待在一起,不需要特別做什麼的陪伴。
我怔了一怔。
第二次?原來,這十六年來,媽媽只來過二次。
那一瞬間,有些心酸,有些遺憾,也有種說不出的情緒湧上喉嚨。
不是我不想多陪她。
而是在婚姻裡,我總是在顧全他人的情緒與期待。每次回娘家,不過匆匆吃個午餐就得趕回去,連晚餐都少有機會留下,更別說過夜。
婚姻像是一道隱形的邊界,將我和原生家庭區隔開來,我逐漸習慣「快快來、快快走」和「別被人講閒話」的模式。就連愛,都變成有限速和限額的資源分配。
更深的遺憾,其實發生在父親過世後。
那年過年,我鼓起勇氣說出想回娘家陪媽媽吃年夜飯的想法,卻被一句:「怎麼可能?哪有這種事?」給打了回票。
我還記得當時的無力與傷痛,像一股洶湧的潮水,將我一個人困在內疚與沉默裡。
那一晚,我只想著:以後絕對不要如此對待媳婦,也希望女兒未來不要經歷這一切;而如果有機會,哪怕只是有一天也好,再不需要經過誰的允許,就能回家陪媽媽吃頓年夜飯。
我以為,那個願望只能放在心裡。
但這一次,終於不一樣了。天時、地利、人和,生命做出了最好的安排:離開婚姻,不再需要看誰的臉色過日子;女兒住校,空出了房間;剛好這週工作不太忙。就這樣,時隔二十三年,我再次和媽媽住在同個屋簷下。
每天早上醒來,看到她在客廳作運動;午間一起吃飯、聊天、欣賞剛插好的紫色桔梗;下午她在一旁追劇,我在一旁準備隔天講課的資料;晚上坐在沙發上看新聞,聊聊鄰居和過往的家事……沒有什麼特別事要做,彼此的心卻靠得那麼近。
這樣的日子,讓我感到無比珍惜。
而這份感恩,其實早在六年前的某個早晨,就已悄悄在我心裡埋下。
那年,我帶女兒去韓國釜山海雲台旅行。當時是父親過世第二年,我帶著他的照片,坐在海灘上陪他一起看看他這輩子沒機會踏足的地方。
他一生勤奮工作養家,沒出過國、沒放過長假。
我還記得,那天海雲台的陽光刺眼。我望著遠方,看到一位金髮碧眼的爸爸,正抱著年幼的女兒在沙灘上玩耍 -- 他們笑得那麼燦爛,彷彿世界上只有彼此。
那一幕讓我眼眶發熱,在沙灘上低頭哭到不能自己。
對父女情的羨慕與遺憾,對父親的思念,火熱而深刻的烙印在我心底。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知道 —— 有機會與所愛的人一起生活,是多麼幸運的祝福。
當媽媽來家裏住的這幾天,我深刻體會到平凡的幸福:在家裏一起吃頓飯、在午後一起發呆、在夜裡聽她說起那些我早已遺忘和早已聽過千百次的往事。
或許,這不單單只是彼此陪伴,還是那個當年被拒絕的年夜飯願望,在時間和人生的迂迴裡,悄悄實現。而這份遲來的幸福,是老天給予的幸運,更是我曾遺失、如今終於撿回的溫柔時光。
或許你也曾像我一樣,在忙碌與責任之間,錯過了那些彼此可以更靠近的時刻;也許你還沒想過,「一起生活」這件事,可以是愛最明顯的輪廓。
那麼,我想邀請你,現在,就為自己也為最愛的人做一件小事:
打一通電話給他們,不談近況,只說聲「想你」;
安排一個週末,不需要計畫,只是回去和他們住一晚;
傳個短訊、翻出舊照片,喚醒那個未曾說出口的愛。
對我來說,愛,有時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願不願意停下來、留下來,和他們一起享受不帶目的的平凡生活。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為所愛的人多停留一點點時間。這樣,寫這篇文章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