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的動物,圓滾滾的排成一列,
顏色溫柔,構圖乾淨,
看起來就像一本關於友誼或冒險的可愛繪本。
直到開始讀,才會發現,
這不是一起出發,
而是有目的地的讓一個人出發。
小狗排在隊伍的最前面,
身形最小,卻是被推動、被保護的那一位。
其他動物從最大排到最小,
每一隻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跑,
這樣的構圖讓人一開始很難判斷,
這場奔跑到底是自由,還是送別?

🐶故事一開始就告訴我們,
八隻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
為了讓唯一有媽媽的小不點逃出去。
書中用一頁頁節奏極佳的圖像,
把一件簡單但難以面對的事講清楚,
當你已經走不了,還會不會幫別人推一把?
🐶故事幾乎省略所有背景交代,
牠們為什麼會被關?關多久了?
是不是快被送走?沒有答案。
直接從一個狀態開始,
這群動物現在在籠子裡,
然後牠們決定幫其中一隻小狗跑出去。
這個開場本身就很強,
它靠一種突如其來的沉默,
動物們沒有商量,沒有辯論,
也沒有說誰比較重要,
大家只是自然而然認定了一件事,
小不點的媽媽還在外面,
我們要讓他去找媽媽。

🐶每一頁的構圖與節奏都圍繞這個行動展開。
沒有什麼複雜的逃脫計畫或鬥智橋段,
我們會感受到一種極度節制的推進感,
一個角色停下來、擋住網子、
小不點繼續跑⋯⋯
每一頁都在做一件事,
動物們讓小不點跑得更遠一點。
而讓的方式,不是把牠往前推,
而是自己停下來,留下一條路。

🐶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簡單,
熊說:「這次看我的。」
兔子說:「再見了,替我跟媽媽問好喔。」
這些話像是他們平常就會講的話,
也因為如此,讀起來反而更有力。

動物們所有的情緒都藏在圖像的安排裡,
誰站在前面?誰開始落後?
誰說完一句話就被網子蓋住?
讀者不需要被告知,也會自己感受到,
那些停下來的角色,
其實都知道自己撐不了太遠。
網子本身也畫得很特別,
它只是悄悄從上方落下,
降落的位置總是在剛剛才做出某個動物身上。
這種設計讓書讀起來像是時間與空間的分割,
網子不代表壞人,而是代表界線,
這裡就是盡頭了,剩下的就交給你了。
🐶繪本的節奏感常常被忽略,
但在這本書裡,它是最有力的語言。
前幾頁節奏緊湊,
每頁都有行動,每頁都有台詞。
到了中段開始,角色越來越少,
畫面也變得越來越靜。
從很多動物奔跑,到一對一協助⋯⋯
而這些變化靠畫面本身的對比,
前幾頁擁擠、奔跑、對話、攔阻、轉身,
後幾頁幾乎沒有聲音,
角色縮到畫面角落,
最後甚至只剩下色塊與遠遠一個身影。
這種節奏上的留白讓情緒開始往內收,
我們不只是擔心小不點能不能逃出去,
而是開始意識到,剩下的那些動物呢?
他們在哪裡?他們知道小不點還在跑嗎?
🐶很多繪本喜歡談逃走、談希望、談自由,
但這本書反其道而行,選擇談「讓」,
讓出空間,讓別人先走,
讓那個還有媽媽的孩子往前跑,
畫得輕,說得少,情緒都藏在畫面與節奏裡。
角色的選擇不被強調,
也沒有特別說誰是「做對了」。
他們只是默默停下,
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
然後退出畫面。不求掌聲,不等回頭。
🐶整本書靜靜把那些「讓」的片段排出來,
然後讓我們自己想,
如果不是我要逃走,
我還願不願意,替別人跑下去?
動物們只是一隻一隻的退場,
留下一條給小不點跑的路。
這條路畫得不深,也不廣,但夠真實。
🐶我沒有覺得因為這本書,
而「看見世界的光明面」,
但我覺得,這樣的故事,值得放在書架上,
因為它誠實的呈現了某種沉默的選擇,
有些人是在沒被要求的時候,
自己決定站到網子底下去的,
自己決定為了成全其他人而犧牲的。
不急著說話的故事,
有時候才留得住某些東西,這本就是。
《小不點,快跑!》
作者|長谷川祐次
譯者|陳宛君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