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還在為 AI 的算力狂飆、資料中心耗能飆升感到焦慮時,美國卻已經為這股浪潮準備了一張「核能王牌」。2025 年 8 月底,美國新創公司 Aalo Atomics 在愛達荷州正式動工,打造全美第一座實驗性 超模組化核反應爐(XMR, extra modular nuclear reactor) —— Aalo-X。這不只是一次能源技術的突破,更可能是未來資料中心、AI 訓練場與綠色基礎建設的「專屬發電機」。
在這篇文章裡,你會看到:
- 為什麼美國急著推進這項實驗性核反應爐?
- 「超模組化」到底比傳統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多了什麼?
- Aalo Atomics 的野心,以及它如何與 AI 時代的能源需求綁定。
動工:核能進入「AI 共址」時代
根據《World Nuclear News》與多家科技媒體報導,Aalo-X 於愛達荷國家實驗室(INL)旁正式破土動工。計畫明確:2026 年 7 月 4 日前必須完成建設並達到「臨界狀態」。臨界狀態的意義,是核燃料中釋放的中子數量能穩定維持連鎖反應,讓反應爐進入正常運作。對 Aalo 而言,這一步不僅是技術門檻,也是進入商業部署的通關門票。
與以往不同的是,Aalo-X 的設計目標十分鮮明:它並非為傳統電網供電,而是 專為資料中心與 AI 訓練叢集打造。換句話說,這是一座「AI 專用核電廠」的先導模型。
為何是「超模組化」?
XMR(超模組化核反應爐)可視為 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再進化版」。
- 體積更小:適合直接與特定設施共址,例如資料中心。
- 模組化徹底化:幾乎所有零件都能在工廠預製,然後快速運送、組裝。
- 應用聚焦:不像 SMR 還想肩負廣泛電網任務,XMR 更專注在「特定高耗能需求場域」。
Aalo 計畫中的商業化版本 Aalo Pod,就是由五座 鈉冷式 Aalo-1 反應爐組成的 50MWe 發電廠,燃料採用低濃縮二氧化鈾。整個電廠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堆疊、複製,專門為資料中心提供專屬電力。目標是在 2029 年投入商業運轉。
政策推力:川普政府的「核反應爐先導計畫」
Aalo-X 的快速動工,背後少不了政策助力。美國能源部(DOE)在 2025 年 6 月啟動了「核反應爐先導計畫」,由川普政府推動,目的就是加快新一代反應爐走出實驗室,邁向真實世界測試與審核。
Aalo Atomics 就是這批獲選的新創之一,必須在 2026 年 7 月前達到臨界,才能真正站穩腳步。這種「死線式」的推進方式,既是挑戰,也是一種倒逼創新的政策槓桿。
投資與資金:創投熱錢湧向「核能 + AI」
別忘了,Aalo Atomics 只是 2023 年才在德州奧斯汀成立的新創。短短兩年,它就拿下來自 Valor Equity Partners、NRG Energy、Hitachi Ventures 等投資者的 **超過 1.36 億美元(約新台幣 41.6 億元)**資金。
對創投市場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能源投資,更是 AI 產業基建投資。畢竟,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幾乎以指數級上升,僅靠再生能源和傳統電網調度,已難以完全滿足需求。
產業與能源的未來圖景
假如 Aalo-X 順利運轉並驗證技術可靠,那麼 Aalo Pod 在 2029 年商轉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屆時,資料中心不必再擔心電網波動、電價飆漲或碳排放壓力,因為「核能直供」將成為可能。
當前全球對 AI 能源需求的焦慮,從 OpenAI、NVIDIA 到 Google、Amazon 無不感受深刻。如果 Aalo Atomics 打開了第一槍,未來幾年,或許我們會看到更多核能新創,把反應爐直接搬到伺服器機房旁邊。
對全球核能產業而言,這是一次全新敘事的開端:核能不再只是「基載電力」,它將變成 AI 時代的「專屬算力引擎」。
Mech Muse 的觀察
這一波超模組化核能潮,背後折射的是「科技產業與能源產業的合流」。
過去我們談核能,總是離不開政策、安全與電網;如今則多了一個維度:AI 帶動的巨量電力需求。
如果說電動車推動了鋰電池革命,那麼 AI 的算力時代,可能正推動著一場全新的「核能革命」。
👉 讀到這裡,你已經掌握了 Aalo Atomics 的動工細節、XMR 與 SMR 的差異、政策推力與投資背景,以及未來對 AI 資料中心的影響。下一步,就讓我們一起觀察 2026 年的臨界時刻,會不會真成為 AI 與核能歷史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