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年輕時就想做畜牧業,他不喜歡朝九晚五打卡的工作。婚後,阿富跟秀如開始養羊,全盛時期養了一兩百頭羊,自產自銷羊乳,供應雲嘉地區。秀如說,「做畜牧業很辛苦,每天要去溪邊割牧草,割回來送入機器切得細碎,再用手工拌一拌才能餵,都是粗活,辛苦活。」
結束畜牧業,兩人種有機稻米、柳丁,因為是半路出家,種出來的柳丁不漂亮也不大顆,卻保證有甜和安全,因為他們不用化肥,只用果皮酵素當肥料。收成好,他們就有滿滿成就感,不過種植柳丁和稻米不是為了生活,而是不希望爸爸留下來的田地荒蕪。夫妻倆的生活重心都在公益上,每天開著小發財車沿著斗六市區再到郊區,一家一家載回收,秀如說,「每次去載都能與老志工閒話家常,他們從五十多歲做到八十多歲,沒有一天退出,我就是被他們的毅力感動,才能一直堅持下去。」
老志工每天出門一直撿,撿回家稍事清洗分類,一個星期後再由壯年志工載回環保站做詳細分類,做完分類再載去賣,賣得的錢用來救災和濟弱扶貧。許多老志工做得不眠不休,除了越做越健康外,他們也希望晚年做一點好事留一點善德給子孫,也幫自己囤一點「回去」的福報。而退休後的秀如與阿富每天做得這樣認真,是因為公公的緣故。
秀如的公公一生務農,做到七十歲時,家人體恤他辛苦一輩子,應該要退下來頤養天年。老人家勞動一生的筋骨驟停,不到半年就退化,身體退化不可逆,老人家漸漸不記得人,最後確診失智,連獨子阿富也不認得。秀如和阿富認真照顧老人家,也從老人家身上體悟能做能動才是福,如果還做得動,就要繼續做,不要想休息,一天不做一天不食,有所付出才能有所食,因為吃是耗福,做才是積福。
秀如與阿富做了二十五年的志工,接引許多親友一起淨化環境,造福人群,有善共行。老智者說,改變談何容易,尤其涉及金錢與生計的時候,便是個人利益與上天好生之德在心中拔河。當一個人心中揚起善念,便是給生靈機會,也是給自己重生的機會。老智者常說,斷惡修善是替自己免除災劫和各種刀刑,尊重他人的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的幸福。
#改變的力量
#做福來囤
#斷惡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