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政府除了積極 資助 研究機構,也會協助研究團隊 建立公司;此外,許多研究機構也正以 競標專利 的方式與私營企業合作。 2019 到 2023 年,研究單位藉由出售想法、共同開發技術或提供諮詢所獲得的收入將近 2050 億元人民幣,成長幾乎翻倍。
中國政府引導國內創新的策略,除了幫助新創團隊商業化,也協助世界級公司(如小米)持續成長;此外,這些策略也幫助中國在 鋰電池 及 電動車 等領域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創新模式的問題
中國鼓勵創新的態度,使進入新創領域更容易。不過,這也帶來一些潛在問題。
政府用將近 2% 的 GDP 來補貼這種創新模式帶來很大的 成本壓力,而這個成本也正在上升。同時,資助的回報越來越不確定、地區政府的策略也有未能成功的案例。
另外,國家補貼與國企投資主導創新,使得私營 VC 的回報與機會減少。2025 年上半年, VC 投資同比下降了 50%(KPMG)。
國家補貼也 抑制了市場化競爭、許多行業出現嚴重的 產能過剩。目前大多數電動車製造商並不盈利:大量的公司在爭奪同一群客戶,形成幾乎沒有贏家的局面。外國政府的阻力也增加進軍海外市場的難度。不僅如此,一些技術的開發(如人型機器人)並 沒有明確的市場需求 或是需求不高,有大量企業在研發不確定多少人會買單的類似產品。
總結來說,中國的創新發展策略確實幫助了許多公司,但這樣資助創新而累積的債務相當龐大且不可持續。未來政府若不得已放緩對新技術的支持,中國的創新發展可能也會面臨停滯等挑戰。
- L (整理自 The Economist 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