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

含有「學術」共 510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陳摶(希夷先生),字圖南,是五代末宋初的道教思想家和高道。他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以其深厚的易學、內丹學造詣和高超的「睡仙」功法聞名。他的學術思想對宋明易學及道教內丹派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並被認為是許多術數典籍(如《紫微斗數》)的創始人,儘管有些作品可能為後人託名。
Thumbnail
#台灣教育史#教育改革#410教改#大學擴張#高等教育普及化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三篇,探討1991-2003年教改如何引爆高等教育的大擴張時代。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
Thumbnail
我們神聖的、真正的人生倫理任務,從來就不是去「解答」那個電車難題。我們的任務,是去從事修復軌道、清理系統、療癒社群的神聖工作。這項工作不像電車難題那樣充滿戲劇性。它很緩慢,很複雜,有時甚至很枯燥。但它需要耐心、同理心、協作,以及對系統的深刻理解。它才是真正能夠建設一個更公正、更慈悲的世界的道路
Thumbnail
《黃色臉孔》、《巴別塔學院》的作者匡靈秀,近期又推出新作:《地獄修業旅行》。這次的作品延續《巴別塔學院》的學院氛圍,只是場景移到了劍橋大學,主題也從語言延伸至以悖論為主的哲學,但其中還是穿插了不少和語言相關的元素,主角愛麗絲在「分析魔法」領域下也是以語言學為專長……
Thumbnail
2/5地獄修業旅行
約莫五日之前,我讀完「日」鈴木哲也 高瀨桃子《學術書籍生存指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6),有一種特別的心理衝擊,原來日本的學術書籍寫作深有玄機,必須講究方法與竅門,尤其,當它從封閉的學院走向廣闊的讀書市場時,是否具備上述這些「寫作技術」就成了自身存亡的關鍵。   依我的解讀,這是一部教科
本篇為「台灣教育74年史詩」系列第一篇,回顧1950-1971年的戰後教育重建與驚人成長。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創傷,學生總數為104萬人。到了2003年(民國92學年),學生總數達到
Thumbnail
#台灣教育史#學生人數#少子化#教育政策#大學退場#人口結構 前言:從104萬人到514萬人,再跌回343萬人 這是一個跨越74年、三個世代的教育故事。1950年(民國39學年),台灣剛擺脫戰爭創傷,學生總數為104萬人。到了2003年(民國92學年),學生總數達到514萬人的歷史最高峰。然而,
Thumbnail
許多人活在不斷「證明自己」的壓力中,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在的認可上,深陷「身分成癮」的困境。本文透過三個角色的故事,深入剖析這種認知的根源——「不被認可的恐懼」,並提出「呈現,而不是證明」的觀點,鼓勵讀者放下辯護的心態,活出穩定、自在、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但是對於自我有要求又希望能夠發光發熱的人很難調整心態,除非真的耗盡...
艾螽斯-avatar-img
發文者
6 天前
想要獲得自由-星帆旅人 😍這樣也很好,順著自己心之所向😄
#原住民教育#少子化#教育政策#逆勢成長#族群平等#教育改革 前言:兩條截然相反的曲線 當全台灣都在談論少子化危機、學生數雪崩式下滑時,有一群學生卻逆勢成長。全國學生在104至113學年期間,從415萬人跌至343萬人,10年流失72萬人,衰退了17.4%。然而,原住民學生在同一時期,卻從14.
Thumbnail
#原住民教育#教育挑戰#城鄉差距#學用落差#教育政策啟示 本篇為「原住民學生逆勢成長的奇蹟」系列第三篇,探討原住民教育的未竟之業,以及其成功經驗對台灣整體的啟示。 核心發現:從對比中看見希望與挑戰 原住民學生數逆勢成長4.0%,與全國學生數暴跌17.4%形成強烈對比,這證明了長期且全面的政策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