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我幾乎沉浸在韓國文學中,陸陸續續讀了十幾本韓國作家的作品。過去,對於韓國文學的喜好,多半來自引人入勝的類型小說,或是拯救上班族、治癒人心的散文。然而,這本金愛爛的《外面是夏天》,卻讓我久違地讚嘆:「作者的文筆好好啊!」
對於人心的刻畫、透過大量描述來闡述主人公的個性、以及各種精闢的比喻,不斷出現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為此,我感到幸運,我認識了一個新的作家,又可以讀很多精彩的故事。 繼日本作家三浦紫苑、江國香織後,又出現一名讓我讚不絕口的作家——金愛爛!

金愛爛
關於作者:韓國文壇最耀眼的名字——金愛爛
曾榮獲韓國各大文學獎,以下資料來自於凱特文化書籍上的作者介紹:一九八○年出生於韓國忠清南道瑞山市,畢業於韓國藝術大學戲劇院劇作系。二○○二年以短篇小說〈不敲門的家〉獲第一屆大山文學獎並踏入文壇,日後作品陸續獲得多項文學獎肯定,其中二○○五年以《奔跑吧!爸爸》成為韓國日報文學獎,被譽為「韓國文壇最大收獲之一」,其法文譯本亦榮獲法國Prix de l'Inaperçu文學獎肯定;本書收錄之〈沉默的未來〉則於二○一三年獲得韓國最有影響力的李箱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獲獎者,而〈您想去哪裡呢?〉

《外面是夏天》
《外面是夏天》
《外面是夏天》是金愛爛的第四本短篇小說集,也是第四十八屆東仁文學獎獲獎作品,共收入七篇作品。其中《沉默的未來》《您想去哪裡》分別為作者贏得第三十七屆李箱文學獎和第八屆年輕作家獎。
我猜想,書名叫做《外面是夏天》。是否也傳達了,相比外面是炎熱的夏天,身為故事主人公的我,內心是寒冬。經歷了這一切,要如何回溫?要如何再次感到溫暖?外面四季變化到了夏天,而不公平的時間讓我們的時間靜止了,只剩下了冬天。要怎麼往前?要怎麼恢復到從前?
七篇作品分別是:〈立冬〉、〈盧燦成與伊凡〉、〈對面〉、〈沉默的未來〉、〈風景的作用〉、〈遮蓋的手〉、〈您想去哪裡呢?〉。
在七篇故事中,我想特別分享我個人最受觸動的一篇,讓我們一同潛入其中,感受金愛爛的文字如何帶來深刻的震撼。
深入剖析〈立冬〉:當最熾熱的愛,迎來最酷寒的季節
〈立冬〉講述一對努力打拼許久終於買房的夫妻,遭遇到意外失去了兒子的故事。金愛爛以老公作為第一人稱的「我」,所以可以從小說中看到作者對於身為「丈夫」、「爸爸」這個身分的個性的刻畫。
故事並不是一開始就破題讓大家知道他們如何失去小孩,而是透過老婆美珍與婆婆的衝突,帶出他們買了房子的心境變化、老婆裝潢新家時的興奮後,才提到他們在去年春天失去了他們小孩——英宇。〈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接下來的篇幅著重在英宇去世後的猶如立冬般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身為爸爸媽媽的他們如何浸泡在傷痛中、如何過著如履薄冰的生活、如何把碎了一地的心慢慢撿起,剩下的力氣只能做到撿起,仍無法重新拼湊。
自負與疲勞的共存:刻劃人心的複雜紋理
我們可以先看到作者在形容買房後的男主心境變化。
第一段:
下班回到家洗完澡躺在床上時,會有一股莫名的自負和不安同時湧上來,像是好不容易抵達某個地方,雖然不是正中心,但也並非被排擠到圓周之外,那種安心像疲勞湧了上來,在那疲勞中還夾雜著預設以後會遇到的疲勞,以及知道疲勞是什麼的疲勞。P7-8
第二段:
但我盡量不去想不好的事,我努力相信,在世上所有一家之主經歷的不安中,至少我選擇的是較好的不安。那在某種程度上是事實,對我來說至少還有可以選擇的自由。P8
站在浴室門前看著亮著燈的客廳許久,確認過該守護的東西是否都好好地待在原地,然後才離開。P8
不曉得看完這兩段,你會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讓我看到一個典型的韓國男人縮影,混雜著《東京鐵塔》中那種身處異鄉、奮力混入中心的複雜心境。
身為一個「有能力買房的男人」所以他感到「自負」,他是一個立足於某個位置上的人,不是局外人;但他同時也不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他的自負來自於社會的評價,所以他也同時感到「不安」,因為不是立足於核心,還是感到某種不足與邊緣感。在不安的同時,矛盾的又感到了「安心」,而安心是從疲勞積累下誕生的,不是純粹的安定感,而是因為疲憊而不得不放下警戒,在筋疲力盡時,已經沒有餘力在去懷疑,只能在疲憊中獲得暫時的安頓。
換言之,買了房後的他,同時兼具著自負、不安與安心的狀態。金愛爛如此刻畫人心,透過短短的幾句話,讓我感受到主人公複雜的心境。最後一段更是畫龍點睛,再次展現他的自負不是宏大的,而是微小且日常的,需要透過確認該守護的東西是否都好好地待著來換取安心。
時間偏袒了某些人,誰來衡量我們的傷?
再來,我們可以看到整篇故事立冬的開始——兒子英宇的去世
我們努力過得像平常一樣。像昨天一樣的一天,十分漫長的一天,像妻子說的「全都亂七八糟」的一天。人們所謂的「時間」,就像「快轉」的膠捲擦肩而過,除了我們,風景、季節、世界都在轉動,漸漸縮小了範圍,形成漩渦,像要把我們一家人吞噬一樣。花開、風起、雪融、發芽,似乎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時間似乎比較偏袒某些人。P13
失去英宇後,他們試圖過得像平常一樣。作者透過上面這段話,呈現出他們的不甘心、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怨恨、以及痛苦使得時間彷彿暫停。尤其最後一句「時間似乎比較偏袒某些人」,更可以坦露出彷彿時間在流動,但不是公平對待每個人。有人能隨時間前進、成長,而他們卻只能困在這個「格格不入的現在」。
透過保險公司,我們獲得民事上的賠償,但那是無法用世上任何度量單位來衡量的代價。幼稚園把娃娃車司機撤換,把當時在現場的老師開除,似乎認為那樣做一切就該結束,一副「不然你們還想要怎樣?」的意思。當然話沒有直接說出口,但面對我們時的表情和態度就是那樣。P14
這段真的寫得很好,精準地捕捉了那種無力感。孩子的離世,換來的是園長把司機撤換、開除老師、一筆賠償金。所有「該做的」都做了,流程跑完了,但失去孩子的痛苦,該何去何從?沒有一聲道歉,只有冰冷的就事論事,叫為人父母的要怎麼面對後續的人生。可以感受到他的無奈、不滿、哀痛的情緒錯綜複雜。
面對兒子意外去世,身為一個成熟的大人要處理許多後事。今年(2025)我歷經父親與姊夫的喪禮,我看了下面這段描述非常動容,完全是感同身受。
幼兒園車輛保險公司的職員與我聯繫,那個人用平淡的語氣安慰我,用公事化的詞彙說明保險金的支付過程,然後小心翼翼拿出了一張文件,上面空著我的姓名欄和填寫帳號的欄位,那是不需要特別說明就已經一目了然的格式。有一天,我也會像他一樣,以事務性的臉孔去面對某人的悲傷吧。我把文件放著什麼話也沒說,出去外面抽了好幾支菸。糾錯、修正是家長的事,我是這樣學習長大的。然而我在那裏寫上帳號的瞬間,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一種幼稚園園長會得到原諒的感覺。P14
因為是成熟的大人,所以就事論事、公事公辦。就我自己的經驗,在喪禮期間,因為喪假僅有8天,必須在這8天辦理喪禮、死亡證明、去戶政事務所、跑國稅局、辦理保險理賠等等庶務性、一定得做的事情,填滿了我爸爸的喪禮,以至於喪禮期間我成了我們家的代書經理人,接受各個單位平淡的口吻完成繼承手續。
保險公司或各個行政單位的人用公式化的語氣處理悲傷,把「死亡」冷卻成「流程」。我跟主人公,在那一刻體會到,這世界很多悲傷最後會被「事務性」地消化。
當他在帳號欄位寫下去時,突然生出一種「幼稚園園長會得到原諒的感覺」。這不是心甘情願的原諒,而是一種被動的、制度化的「和解」:理賠完成等同於事件結束。
我們可以從這段看到金愛爛三層情緒的遞進結構:首先是冷漠的制度,其次是家長責任的內化,最後是被迫的原諒。
當痛苦穿透身體:淚水與顫抖的重量
最後,我們來看看金愛爛如何描寫他們喪子的疼痛。
我們知道,起初表達嘆息和惋惜的鄰居們開始如何對待我們,他們像是怕被巨大的不幸感染一樣,避著我們在一旁竊竊私語。看著蹲在白花壁紙下的妻子,就像正在承受鄰居們以花施予的鞭刑,人們帶著「我已經為你哭了那麼多,你就不要再哭了」的意思,用有著長長花梗的花鞭打妻子。 「別人都不知道。」 我茫然地跟著妻子說「別人都不知道。」 突然我知道我完全理解妻子的話了。妻子怔怔的仰頭看我,空蕩蕩的眼裡像熄燈的日光燈一樣暗。他用一雙手撫摸著英宇自己寫的,不,應該是沒寫完的名字。瞬間感覺英宇好像從某處噠噠噠噠跑來,像要抱住我的腿一樣;用不知從哪學來的「拍拍」,默默地拍拍他媽媽的背。但那些事並沒有發生,以後也絕對不會發生。這個單純的事實令人痛心疾首。我終於低下了頭,一顆粗大的淚珠滾落在廚房地板上。但是那一瞬間,我卻連手上的壁紙都無法放下,只能舉著雙臂罰站。背水浸潤的背膠像從我身上流出的膿一樣撲簌簌地往下掉。寒流還早呢,但此刻我渾身瑟瑟發抖,雙臂也巍巍顫顫抖個不停。P27
再看一次這段文字,還是會一陣鼻酸的流下眼淚。
彷彿我從他們淚水中聽到了無聲的吶喊,吶喊著英宇的名字,想抱著英宇,想跟英宇說爸爸媽媽有多想他,但就像主人公說的,那些事並沒有發生,以後也絕對不會發生,而這個單純的事實令人痛心疾首。
鄰居對妻子的害怕與竊竊私語,像是用長長的花梗鞭打著妻子。難道花梗就不會痛嗎?痛啊!而且還是很痛。那些虛假的關心像是帶刺的玫瑰,送到了妻子手上,看似美麗,卻時刻扎傷著妻子。
當我們的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就是讓痛苦穿越我們。穿越之前,它會在我們身體遊蕩,穿越後,過一陣子會再來到,再重複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我們共存。
看了三段作者如何描寫主人公買房的心境、喪子後處理事務的感受、以及最後跟妻子痛哭的狀態,都可以顯現出金愛爛刻劃個性與人心的文筆、以及對生活觀察入微的能力。
很享受閱讀金愛爛小說的過程,很像在品嘗一杯風味豐富的精品咖啡。初嚐時,你為它美麗的文字與故事所吸引;再嚐,你會深思人物的心理層次與作者的隱喻。每一次啜飲都有新的發現,尾韻悠長。這是一本真正值得珍藏的小說。
重讀這本書,像是在作者的文字裡,重新走了一遍自己的悲傷。那種被冰冷的事務性流程包圍的無力感、那種全世界只有自己時間靜止的孤獨感,金愛爛都懂。她的文字沒有廉價的安慰,卻有著最強大的力量——理解。它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孤單一人。
如果你還沒看過《外面是夏天》,請務必一讀。或許,它也能撿起你心中某片碎裂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