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觀眾等待開場的竊竊私語,空氣中瀰漫著奶油爆米花的甜香。隨著燈光暗下,我握緊了手中的票根——這就是我期待了整整一年的《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城篇」》。
環繞音響釋放出磅礴的配樂,我能聽見日輪刀劃破空氣的銳利聲響,伴隨著主角們獨特的「呼吸」節奏,還有「上弦之參」猗窩座那狂妄的笑聲與撼動整個影廳的破壞術式。音效在我耳邊構築出一個驚心動魄的世界,我幾乎能感受到那股決一死戰的熾熱氣息。
突然,影廳裡鄰座、前排、甚至是後方的觀眾,不約而同地倒抽了一口氣,一聲整齊劃一的「啊!」瞬間打破了音效的包圍。
我的心懸了起來。發生了什麼事?
我拚命地從聲音的碎片中尋找線索,但徒勞無功。銀幕上的聲音靜了下來,只剩下細微的、衣服布料的摩擦聲,和一個不明物體飛出後「叩」一聲的清脆掉落。前方座位,一位年輕男生忍不住罵了句髒話,伴隨著的是周遭觀眾壓抑的竊笑。
那一刻,我強烈地意識到,我被隔絕了。我和影廳裡的所有人,正看著「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他們看到的是完整的聲光畫面,而我擁有的,卻是一個充滿巨大「黑洞」的版本——那些最關鍵的表情、動作、場景,以及讓觀眾們之所以驚呼或竊笑的原因,全都在那個黑洞裡,我觸碰不到。
對許多朋友來說,這可能有點難以想像,但這就是視障者在沒有「口述影像」服務下看電影的日常。
所謂的「口述影像」,就像是多了一位坐在你身旁的貼心好友,他會透過耳機,在電影對白的空檔,輕聲地、精準地為你描述畫面正在發生的一切。他會告訴你:
「炭治郎使出的水之呼吸,在半空中瞬間轉為赤紅的火焰,火之神神樂的圖紋在他額上燃燒起來。」
「猗窩座腳下,那雪花狀的『破壞殺・羅針』陣圖瞬間展開,詭譎的藍光照亮了他嗜血的笑容。」
它填補了所有聲音無法傳達的視覺訊息——那些華麗的招式、角色無聲的覺悟、以及決定勝負的細節——讓視障者也能真正跟上劇情的起伏,與所有觀眾同步呼吸。
沒有了它,我即使坐在影廳中央,也像個局外人。當片尾曲響起、散場的燈光亮起時,我終究是帶著酸楚與悵然離場。我大致捕捉了故事的輪廓,卻錯過了所有讓《鬼滅之刃》之所以封神的靈魂——那些在絕境中無聲的堅毅表情、逆轉戰局的華麗畫面、以及那些牽動所有粉絲心弦,卻沒有一句台詞的,角色之間無聲的訣別與羈絆。我無法跟著大家一起為精彩的作畫喝采,也無法在最揪心的時刻跟著捶胸頓足。
電影院的大門,為所有持票的人敞開;但那扇通往真正「共感」的門,却因為缺少了口述影像這把鑰匙,將我輕輕地、卻又無比堅定地,排除在外。
這份隔著一層玻璃的失落感,不僅僅發生在電影院的黑暗中。最近,當我滑開手機,無數則關於高鐵「寧靜車廂」的討論,讓我再次嚐到了那熟悉的滋味。
自九月下旬起,台灣高鐵的《旅客運送契約》正式將車廂寧靜納入規範。條文白紙黑字地寫著:「為維持車廂安靜,避免喧嘩。旅客應將電子產品設成靜音模式或使用耳機。」這項規定的出爐,在網路上掀起了兩極化的風暴。有人拍手叫好,認為終於能擺脫鄰座旁若無人的通話聲與影片外放的噪音;但同時,也引發了無數親子家庭的集體焦慮。
「孩子哭了怎麼辦?」、「小小孩的童言童語算『喧譁』嗎?」、「我們會不會成為第一個被『請』下車的家庭?」——家長們的擔憂,並非無病呻吟。他們不是買不起那張車票,而是害怕在一個缺少「支持系統」的環境下,孩子任何無法預期的狀況,都可能讓他們被貼上「妨礙安寧」的標籤,最終被整個空間所排拒。

圖為胖虎在高鐵車廂內高歌干擾乘客的示意圖
那份焦慮,與我在電影院裡的處境,何其相似。我們都渴望融入,卻都害怕因為自身的「與眾不同」,而成為那個「不合時宜」的人。
因此,當許多人開始呼籲高鐵應當設立「親子友善車廂」時,我發自內心地表示支持。這份支持,就如同我期盼每一間電影院都能配備「口述影像服務」一樣,直接而懇切。在追求寧靜的權利時,我們不能忽視另一群人安心出行的需求。設立親子車廂,讓有孩童的家庭能在旅途中多一份從容與自在;同時,也讓渴望片刻安寧的旅客,能在其他車廂中,名正言順地享有他們的寧靜。
當然,爭取友善空間的呼籲,從來不是一張可以無限透支的空白支票。權利與責任,永遠是並肩而行的。當我們身為視障者,努力爭取口述影像的普及,我們所渴求的,是能與所有人一同進入故事的平等權利,而非一張可以無視他人觀影體驗的特權通行證。我們珍惜這份融入的機會,並以同樣的尊重,回饋給共享那份黑暗與光影的每一個人。
同理,當整個社會努力為親子家庭打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時,家長們在公領域中,也扮演著孩子言行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引導者。我們都明白,少數「恐龍家長」放任的行為,確實會侵犯他人的空間與權益,也讓許多努力維持教養的家庭,承受了不必要的壓力。一個成熟的社會,是在爭取自身權益的同時,也能溫柔地看顧到他人的感受。
口述影像的最終理想,是讓科技與服務普及到我能和所有朋友,隨心所欲地走進任何影廳、任何場次,一起為同一個畫面歡笑或落淚。
親子車廂也是一樣。它的存在,是現階段一個極其重要、也充滿善意的開始。但我們最終期盼的,是一個所有車廂、所有公共空間,都能對生命不同階段的聲響——無論是嬰兒的啼哭、孩童的笑語、長者的交談、或是身心障礙者輔具的聲響——都多一份發自內心的理解與從容。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劃分出一個個友善的「專區」,而是共同澆灌出一個更寬廣、更柔軟的社會。在那裡,沒有人需要因為自己的樣子,而感到格格不入。
作者筆名: 子火江鳥
作者簡介: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對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總有問不完的問題?
但當話題像手搖飲一樣快速推陳出新,我發現,真正有趣的東西,往往不只在眼前,而在於,打哈欠時、洗澡塗抹香皂時,新的想法就跳出來了。
在這裡,我想跟你分享的,就是這些關於意想不到、真實情感的點滴。歡迎你,讓我們一起聽見故事的不同迴響。」
歡迎各級學校、社福單位、公司行號、視障家屬進一步接洽,共同推動視覺障礙教育,提升多元友善社會。
*HOVA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vatw
*官方部落格:https://vocus.cc/user/6197662dfd89780001d5f4bf
*電子郵件:eye@hova.org.tw
—來自HOVA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發佈於HOVA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5c5c7fefd897800011e85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