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可以是不願想起的苦痛,也可以是溫暖和煦的陽光。
偶然在社群上看見「我們六個」這部劇的片段,
只覺得卡司很讚(天心、馬志翔),但因為劇情「太狗血」而沒有想追這部。
直到我看見台灣啟示錄訪談林作賢的影片,
我才驚覺,我以為的「狗血」,竟是真真實實發生在這個世界上,而且還是台灣。
既是真人實事的故事,不免掀起我的好奇心,
究竟這六個孩子,是如何「熬過」貧窮、飢餓以及失去親人的苦。
認真覺得演員表現太精彩,隔著電視我都能感受到那股「能量」,
一下子和他們一起擔心生計、感受到放棄夢想的苦、失去媽媽的痛、面對加害者的恨及滿滿的委屈和孤單。
隨著故事的推進,隨即也能被他們撐起自己生命的勇敢、即使餓肚子也要分享給家人的體貼,以及被媽媽訓練的自律感到無比感動。
其中好幾幕我印象非常深刻,
- 秋伶去工廠工作,因為自尊心很高,總是不想接受別人的幫忙,有個大姐應是塞給他便當,說了一句:「你以為大家都是想同情你嗎?我只是希望你接受了這份好意後,以後也去當個手心向下的人,去幫助更多的人。」
- 品秀很討厭吃紅蘿蔔,但宜瑩和他解釋家裡的處境後,主動夾紅蘿蔔吃。到育幼院後,也主動說要吃紅蘿蔔,我想這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代表著他們連最小的妹妹都正在學習收起韌性、「做好自己的事」。
- 青瑩被家暴,但哥哥問的時候,和宜瑩兩個人都沒有說出實情,只因為不想讓哥哥姐姐擔心。
- 青瑩在醫院照顧媽媽,有個護士對他說:「以後來當我學妹」,他就開心不已,這一幕我完全被感染到,也深深思考「那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呢?」
- 還有,媽媽突然恢復視力,第一次看見宜瑩的容貌,讓我非常感動。
看完這部劇,我內心是滿滿的感謝。
謝謝這六個孩子長大圓夢,都是善良的助人者,成為了我的典範。
謝謝我的媽媽一個人把「我們兩個」(我和雙胞胎姊姊)養大。在看富美媽媽教導孩子、以身作則時,我總想到我的媽媽,就算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佳,媽媽也完美示範了「精神更勝於物質」的生命哲學,讓我充分體驗人生,化弱點為優點。
還有,馬志翔在戲裡最後幾幕,對著秋伶說:「阿伶啊,爸爸對不起」彷彿是我自己的爸爸也對我說對不起。
我想,世界上有很多隱喻和化身,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圓滿與和解,並不需要執著在同一個人身上,只要細細聆聽、專注生活,答案會自己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