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財政劃分法(簡稱財劃法)原本旨在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分配,確保國家整體發展的公平與效率。然而,去年底在立法院的強行通過,卻演變成一場充滿爭議的立法鬧劇。這項法案的修訂過程充斥著程序瑕疵與匆促決策,導致如今地方縣市政府預算編列陷入困境,中央施政面臨嚴重衝擊。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硬闖」式的黑箱操作,不僅暴露了立法品質的低落,還為台灣的財政體制埋下了長遠的隱患。
回顧事件始末,財劃法修訂本該是經過廣泛討論的重大財政改革,涉及上兆元稅收的重新分配。但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相關提案僅用短短3分鐘就送出委員會,隨後迅速進入院會三讀通過。這種速戰速決的作法,忽略了專業評估與跨黨派協商,結果是法案中出現多處計算錯誤。例如,離島保障條款原本意在保護如連江縣(馬祖)的財政需求,卻因公式分母搞錯,導致該縣統籌分配款不增反減,從原本的7.23億元降至更低水準,引發地方首長與民眾強烈不滿。 財政部雖承諾暫時彌補差額,但這僅是權宜之計,無法掩蓋立法粗糙的根本問題。
這種黑箱立法的後遺症,已在地方層面浮現。修訂後的財劃法將中央財源大幅下放3753億元給地方,表面上看似強化地方自治,實則造成分配不公與資源浪費。北部縣市如台北、新北受益最多,總額分別突破1000億元,而南部縣市則相對吃虧,擴大城鄉與南北差距。 更荒謔的是,部分縣市如雲林、苗栗發現實際分配款比預期少數十億元,導致預算編列混亂。雲林縣長張麗善直言,這是「扼殺地方財政」,而苗栗縣長鍾東錦則崩潰表示「預算編不下去」。 此外,還有345億元稅收因法案未明確規定而「卡在空中」,無法動用,既無法挹注中央,也無法惠及地方,形同國家資源的無謂凍結。中央層面的衝擊同樣嚴峻。財劃法修訂迫使中央政府每年失血數千億元,直接影響國防、社會福利、教育與基礎建設等全國性政策。財政部早在修法前就警告,這將導致中央可支配預算腰斬,施政面臨「對半砍」的窘境。 例如,原本由中央負擔的跨縣市大型計畫,如軌道交通或治水工程,未來可能需地方自行分攤,導致談判延宕、政績空轉。更不用提,教育經費的縮減將逐漸反映在教學品質上,社福預算的短缺則會加劇弱勢族群的困境。 這些後果不是短期鬧劇,而是長期拖累國家競爭力的隱形負債。
黑箱立法的問題,不僅在於技術錯誤,更在於忽略事權與財權的匹配。中央政府承擔的義務,如國防與全國均衡發展,本就需足夠資源支撐;若一味下放財源卻不調整地方責任,無異於掏空國家財政,製造更多混亂。藍白聯盟的修法版本,宣稱要「平衡地方財政」,卻在未與行政院充分協商下強推,結果是地方縣市長紛紛抗議,甚至藍營內部也出現不滿聲浪。 如今,國民黨已宣示新會期將再修財劃法,試圖彌補烏龍,但這豈不是自曝其短?立法若如此反覆,公信力何在?
台灣的財政體制需要改革,但絕不能以黑箱方式硬闖。這種做法不僅加劇黨派對立,還讓全民承擔後遺症:預算延宕、資源浪費、發展失衡。反思這場亂局,我們應重視程序正義與專業討論,確保財政分配真正服務國家整體利益,而非淪為短期政治操作的犧牲品。只有透過透明、理性機制,才能避免類似隱憂重演,讓台灣財政走上穩健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