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加坡土地不夠,所以會一直填海造地,面積已經增加了超過兩成,現在取經荷蘭的創新方法,可以只用傳統填海一半的砂石量,解決砂石不夠的問題。
2.這集對想減脂的女性很實用,針對月經週期有不同的策略。
月經結束後幾天,稱濾泡期,雌激素上升,肌肉容易合成、耐餓、易燃脂,所以適合強度高的減脂,嚴格飲食控制、重訓、間歇有氧。
接著會來到排卵期(月經週期正中間1~3天),過後就來到黃體期(身體為懷孕做準備),需要糖份來支持子宮內膜,所以這時期血糖不好控制,壓力也容易大,所以黃體期就不能激進減脂。由於黃體期的肌肉不好生成,所以更要吃足蛋白質,且月經前一周的身體代謝一天會增加200卡,所以不要讓自己太餓,可以犒賞自己吃一些喜歡的碳水(如果吃多了就記得少油)。黃體期的運動就做一些溫和的,例如瑜珈、皮拉提斯、走路。
3.
無意間看到火星的介紹,和AI討論一些自己的猜想,整理如下:
Elon Musk想要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以防未來地球不適合居住。
我查了移民火星的資料,火星跟地球的各種條件差太多,幾乎等於要重新人工製作適合人類生存的空間,那為什麼不直接做人工的大型太空站,讓人類在太空站住就好,Bezos 有說過,好不容易脫離地球這個引力,就不要進入另一個引力了。
—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你提到的確是目前太空探索圈內「Musk 火星派」與「Bezos 太空站派」最大的分歧。兩人其實是從不同的戰略與價值觀來思考「人類的未來生存空間」。
1. Elon Musk 的火星殖民論點
- 備援行星:Musk 認為地球隨時可能因自然或人為災難(核戰、氣候崩壞、小行星撞擊)而變得不適合居住,為了人類文明的延續,需要一個「完整的備份」行星。
- 自給自足:火星雖然環境惡劣,但有重力(約地球的 0.38 倍)、大氣(雖然稀薄且多為 CO₂)、水冰等資源,理論上可以逐步發展出封閉農業與工業系統。
- 心理與文化適應:一顆行星的「天然環境」比單純在太空艙或空心巨型太空站更貼近人類的演化背景,也可能比較適合建立長期文明。
2. Jeff Bezos 的太空站構想
- O’Neill Cylinder 理念:Bezos 受到 Gerard O’Neill 教授啟發,主張建造大型旋轉太空站(例如「奧尼爾圓柱」),透過離心力模擬地球重力,內部有森林、城市、農場。
- 能源與資源:太空站可以直接在太陽能充足、無大氣遮蔽的軌道獲得穩定能源,也能從小行星或月球取得原料。
- 效率:與其再陷入另一個重力井(火星),不如在近地或拉格朗日點直接建造人造環境,能更靈活、可控,也方便往返地球。
- 規模與擴展性:理論上太空站數量可以無限擴張,每個太空站可容納上百萬人,比火星殖民初期只能容納少數人快得多。
3. 為什麼不是「非黑即白」
- 技術挑戰:
- 火星:要解決大氣稀薄、輻射強烈、氣候嚴寒,建造可持續的閉環生態系統。
- 太空站:要能建造超大型結構、提供可靠的重力模擬、維護長期穩定。
- 戰略差異:
- 火星像是「長遠的備份碟」:一旦地球出事,至少另一顆星球還有人類文明。
- 太空站像是「外接硬碟陣列」:人口與工業能持續外溢,減少對地球環境壓力。
- 時間線:短期內,太空站或月球基地可能比較快實現;長期來看,火星殖民仍是 Musk 強調的「保險方案」。
總結
- Musk 火星方案:像是「買第二棟房子」——雖然又遠又難,但能確保即使第一棟(地球)出事,人類文明仍有容身之處。
- Bezos 太空站方案:像是「建公寓大樓群」——就在地球旁邊,不斷複製擴張,能快速容納更多人口並開發經濟。
—-
問:大型太空站要能裝百萬人感覺也蠻難的,那有機會在移民月球嗎?
很好的問題!「月球移民」常被拿來當作介於「火星」與「太空站」之間的折衷方案。它的確有一些優勢,但也有不少難題。
🌕 月球移民的優勢
- 距離近。地球到月球只有約 38 萬公里,航程 3 天左右。相比火星要幾個月,月球的交通成本與補給方便太多。
- 低重力環境。月球重力是地球的 1/6,對人體影響比失重好一些。與太空站的人工重力不同,這是天然重力,不需要巨大旋轉結構。
- 資源可利用。極區有水冰,可分解成氧氣與氫氣,用於呼吸與燃料。月壤含有氧、矽、鐵、鎂等,可作為建材或提煉金屬。月球可能有氦-3,被視為潛在的核融合燃料。
- 太陽能便利。月球表面沒有厚大氣阻擋,太陽能利用效率高。極區某些「永晝峰」幾乎全天都有日照,適合設太陽能基地。
🚫 月球移民的挑戰
- 大氣與輻射。幾乎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與宇宙射線直接照射。需要在厚牆掩體(例如月壤覆蓋的地下基地)才能長期居住。
- 溫差極端。白天高達 +127℃,夜晚可到 –173℃。需要極強的隔熱與能源系統來穩定居住環境。
- 重力太低。長期住在 1/6 重力下,是否足以維持人類健康仍不確定。可能還需要輔助的人工重力設施(例如旋轉艙)來平衡。
- 經濟與戰略定位。月球可能更適合做「資源基地」與「科研前哨站」,而非大規模移民。真正要容納百萬人口,挑戰跟火星殖民一樣龐大。
🌍 總結
- 月球移民比起火星「更近」,比起太空站「更自然」,但並不是萬全解方。
- 短中期(月球基地):很可能會先用來做科學研究、太空產業(燃料中繼站、礦產基地)。
- 長期(月球移民):若技術成熟,可以建立幾萬甚至十幾萬人的殖民地,但要到「百萬人口」規模,仍需解決低重力、輻射、能源、經濟誘因等問題。
——
想要每週定期看,可到我的首頁按"加入沙龍",之後原則上每週六早上有新文章(如果我沒太忙),自動寄到你email,覺得內容不錯,歡迎推薦給朋友,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