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今周刊的封面故事「65歲少年家」,以5組高齡長者的團隊來呈現這個社會新趨勢,封面的文字這麼介紹:「92歲打棒球,94歲上俱樂部,阿嬤變電競戰士,雲林小山村三分之一長輩都有急救證照……」
這個雲林小山村就是古坑鄉的華南社區。說小,還真的是小,全村才一百一十人左右,平均年齡七十五歲,若以農業部將全台灣劃分成的四千多個農村社區來說,華南社區應該是人數最少,平均年齡最大的社區,而且社區處於「不山不市」的尷尬區域,沒有獨特的自然資源,也沒有很珍貴漂亮的景致,就是台灣近郊很常見的淺山柑橘園,這麼資源困窘的地區,去年卻在九百七十多個農村社區參賽的第三屆金牌村比賽中獲得金牌獎。
因為我也是這屆的評審,所以今周刊記者在訪問這群創造奇蹟的長輩時,也順便打電話來問了我的看法。與記者聊天時,談到不同世代對年齡大小的認知是很不一樣的,還記得自己還在讀大學時,對於已五十多歲的學長就覺得他們好老,但是雖然時間轉瞬即逝,可是自己感知的內在年齡似乎沒有跟著動,因此對於明年就要拿敬老卡總是覺得很不真實。這種對時間感知的差異最大且最無法接受的,似乎就落在現在年齡六十至七十這一個族群。比我們年長二十多歲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古龍,他對於年齡的感知就與現在的我們完全不一樣。
周刊的記者在文章引述了我一段話:「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對高齡社會和退休準備長年關注,他笑說:「有次我拿起一本古龍寫的武俠小說看,有一段提到一位橫跨江湖黑白兩道大老,準備金盆洗手。他邀請黑白兩道參與,古龍這麼形容的:只見他拄著龍頭柺進入大廳,白髮蒼蒼,但是卻依舊精神碩礫。」
李偉文不禁笑了起來:「你猜怎麼,這原來是他五十大壽。」他說:「八0年代想像五十歲,就老得不得了。」但今非昔比,被「實際年齡」綁架、對「老」的年齡迷思,確實有打破的必要。」報導裡還附上一張從周刊的檔案中找出的照片當配圖,有趣的是,照片有背景,但是我完全想不起來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境下被拍的(有點恐怖,難道自己的記憶力已經衰退這麼嚴重!?)只好安慰自己,過去的生活節奏過得太快,很多事情匆匆一瞥就過去,當時沒記得,現在想不起來應該也是正常的。
不要有負面想法,不要因為年齡而給自己設下界線,這是要想擁有活躍老化最重要的自我認知,周刊採訪的其他四組團隊,包括平均年齡六十八歲,已有二十支隊伍的不老棒球聯盟,以及七十來歲大哥哥大姐姐組成的「弘光尚青」電競隊,功學社創辦的銀髮俱樂部裡一群七十多歲長者組成到處表演的鼓樂隊……等等,這些人都如同台大外文系教授齊邦媛老師說的:「我才80歲,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齊老師八十多歲寫出她的回憶錄「巨流河」,不只是她個人的自傳,更是整個大時代集體經驗的縮影,保存跨世代的文化記憶,幸好齊老師沒有認為八十歲很老,應該閒晃度日享受人生,而是積極過生活,持續做想做的事。
若從八十歲到齊老師過世的九十九歲來說,她又活出了近二十年的精采人生。有活力有夢想的長壽人生,給我們的生命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只要我們不再被外在的時間年齡給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