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都感到挫折與困惑,明明小時候是那麼貼心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如此「酷」,甚至對大人不理不睬。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與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我們一靠近關心,卻只換來一句:「沒事!」便將焦慮的父母打發了。
我們也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當青少年出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驚訝地表示:「怎麼會這樣?我一點都看不出來!」當我們暗暗指責這些父母失職時,或許也該回頭檢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畢竟,在孩子看似正常的行為舉止之下,可能也潛藏著許多未爆彈。在成長的各個階段,孩子會遭遇到各種困惑、難關以及誘惑。
如何讓孩子在迷惘或面對誘惑時,願意向大人尋求協助,是當代父母最大的課題。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且變化迅速的時代,就像電影《小孩不壞》中那位傷心的媽媽所說:「我以為孩子出去才會變壞,想不到他整天乖乖待在家裡上網也會變壞!」誠如某個廣告對白所言:「我是在當了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儘管親情與愛是天生的,但現代父母與古代父母面臨的挑戰截然不同。我們必須努力甚至刻意去學習如何陪伴孩子,不像古代,孩子是在眾多親屬長輩的陪伴下成長。過去的大家庭,不同年齡層的大人與孩子起居生活都在一起,生命成長的階段是連續的,每個人眼前都有眾多典範,能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習成為稱職的父母。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轉變,現在幾乎都是核心家庭,父母少了來自親戚長輩的支援。同時,都市公寓大廈的興盛,也讓鄰里之間的互助照顧體系瓦解。現代父母幾乎必須孤軍奮戰地獨自面對孩子的教養責任。若再加上社會的快速變遷,孩子面臨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影音數位媒體及各種商業行銷的誘惑,這些都是父母必須與孩子共同承擔的挑戰。
如果孩子有困擾時願意及時求助,那還算好。最麻煩的是他們選擇悶在心裡,等到自己承受不了或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時,大人才驚覺事態嚴重。
孩子不願意開口的原因有很多。一部分是因為青春期的快速成長,許多情緒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因此難以向他人表達。此外,孩子的表達能力與人生經驗都有限,難以將許多想法條理清晰地整理出來。但我相信,還有另一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當父母過於忙碌,或是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若再忽略孩子隱微的求助訊息,甚至一味地以八股教條來教訓他們,孩子很快就會關閉與大人溝通的大門。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最痛恨虛偽,而父母卻常常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那些道德教訓孩子們早已聽膩了,除了毫無效果之外,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便是提醒自己,當我們想訓誡青春期的孩子時,務必先停頓一下。盡可能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當下的心情,然後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溝通。也就是說,在接受他們情緒的前提下,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感受。當我們能夠貼近孩子的心靈,才能產生真正的同理心,進而贏得孩子的信任,建立親子間真正的親密感。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父母可以嘗試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 練習有效溝通:放下說教的姿態,改為傾聽。當孩子願意分享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急著給予建議或評判。用開放性的問題取代封閉性的問題,例如:「你現在感覺怎麼樣?」而不是「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 創造信任的環境: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遇到什麼困難,家永遠是他們最安全的避風港。當孩子犯錯時,重點不是懲罰,而是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並從中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即使做得不好,父母依然會支持他們。
· 學習與孩子一同成長:身為父母,我們不見得知道所有答案。與其故作權威,不如坦承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看到父母願意放下身段、真誠面對挑戰,他們也會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
·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青春期是孩子尋求獨立與自我認同的階段。父母應給予適度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機會做出自己的決定並承擔後果。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從而更願意與父母分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