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只要產品上打上「醫療級」三個字,許多人立刻安心,覺得這東西特別安全、特別高級。再加上一串「登錄字號」,更像是拿到官方背書一樣。但真相往往和你想的不一樣——「醫療級」其實是一個模糊又誤導的詞彙。
醫療級?不存在的名詞
在法規裡,根本沒有「醫療級」這個說法,只有「醫用器材」。但廠商愛用「醫療級」來做行銷,因為聽起來比「醫用器材」專業許多,甚至帶點「有療效」的錯覺。問題是,療效必須經過嚴格實驗與審查,而「醫療級」只是字眼操作。
日常中不少用品其實都被歸為醫用器材,例如隱形眼鏡、衛生棉、洗鼻器、月經杯、保險套。有些被列為第一級低風險,有些則是第二級中等風險。換句話說,「醫用器材」是一個法規分類,不是「品質勳章」。
登錄 ≠ 檢驗
台灣醫療器材分三級:
- 第一級(低風險):醫用口罩、護具、體溫計套、輔助襪,甚至部分泡棉床墊、乳膠床墊。很多這類產品只要「登錄」就能上市,根本不用逐批檢驗。
- 第二級(中風險):即使日常使用的隱形眼鏡、衛生棉用品,也是醫用器材,它需要檢驗核可。
- 第三級(高風險):例如心臟瓣膜、植入物,需要最嚴格審查。
所以,有沒有登錄號碼,只能代表「合法賣」,並不等於「特別好」。
和美國FDA一樣,但更容易誤會
美國FDA也分三等級(Class I~III)。其中 Class I 大多免於 510(k) 上市審查,類似台灣的免檢驗登錄。只有 Class II 或 III,才需要完整數據支撐。例如醫院用減壓床墊(Class II)必須做壓力分散與安全性測試;但一般乳膠床墊、記憶棉、泡棉床墊,則屬於 Class I,甚至可能根本不是醫用器材。
醫療級 ≠ 高規格
很多廠商在廣告裡高喊「醫療級床墊」、「醫療級口罩」,但這些名詞往往沒有明確定義。
- 醫療級口罩?至少得有 CNS 或 ASTM 檢驗才說得過去。
- 醫療級床墊?多半只是因為拿到一個「第一級醫用器材登錄號」,卻從來沒有做過壓力分散測試。
事實上,很多產品效能比醫用器材還強,卻不是醫用器材,例如 N95、防切割手套、HEPA 濾網。這再一次證明:合法 ≠ 高性能。
那廠商為什麼要申請?
如果醫用器材不代表「更好」,那廠商為什麼還要花錢申請?原因很現實:
- 合法上市:護腰帶、血壓計、復健床墊等,沒有醫用器材許可就不能賣。
- 行銷價值:掛上「醫療器材」字眼,就像戴上專業光環,消費者更容易買單。
- 醫院與補助通路:醫院、診所、健保補助或輔具補助,都只接受合法醫用器材。
- 風險控管:有了法規定位,產品出問題時,廠商至少不會落入完全違法的黑洞。
消費者該警惕什麼?
「醫療級」常常是行銷話術,而不是品質保證。消費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
- 產品是否真的有檢驗數據?
- 是否涉及身體侵入性?若有,必須確認醫用器材證號。
- 廠商是否誇大療效?
就像醫用口罩 vs. 非醫用口罩,兩者都是低風險,但醫用口罩必須經過檢驗;相反地,很多「醫療級床墊」雖然有登錄,但根本沒有人驗過它能不能減壓。
「醫療級」這個詞,在台灣幾乎等於一場文字遊戲。它既不是品質保證,更不是高規格背書。它能代表的只有一件事:合法銷售的入場券。
消費者要的不是登錄號,而是實際檢驗與透明數據。否則,醫療級只是廣告裡的一句漂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