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上標示的「2018」,是「躲在電影裡的詩人」的起始年份。往前追溯,真正開始鑽研電影,大約是從2016年。或許因此,那兩三年間的電影,對我而言,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深重意義。
《搖滾青春戀習曲》(2016),是「電影愛」的開端,共鳴了我的少年時代,並看見未能選擇的人生道路,可能的樣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2017),文學電影的啟蒙,藉由細膩筆觸描繪出的愛的面貌,塑造了我對於愛的價值觀;《霓裳魅影》(2017),我的私人「憧憬」本身,憧憬服裝、憧憬偏執、憧憬老紳士丹尼爾·戴-路易斯,憧憬電影讓一切都是「美」;《魔女席瑪》(2017),電影技術和符號的高度震撼,心目中尤沃金·提爾的最高傑作。從此,我深陷於藝術電影。

對於電影,我是追求新鮮感的觀眾,因此很少會有重看的想法。然而數年後,再度重溫了《樂來越愛你》,一個人的房間,小小的電腦螢幕,好像懂了那關於夢想與現實的故事含義;也注意到那場爭執的餐桌戲,是如何運用環境音賦予角色和關係的情緒及氛圍變化。於是這次,打動了我,在最後的蒙太奇,竟掉下了眼淚。當時的我還是二十代初,卻默默覺得,這是否就是人生的寫照?世界上真的有不必妥協的人生嗎?從此,《樂來越愛你》在我心中有了位置。

今年,《樂來越愛你》再度登上大銀幕,且是台灣首次以IMAX規格放映。再一次的觀賞,我驚嘆於湯姆·克洛斯俐落的剪輯,沉醉於艾瑪·史東微妙的表情演技,並再次享受雷恩·葛斯林漫不經心卻精準的舞步和彈琴英姿。而他演繹的,是從落魄卻懷抱夢想的激情藝術家,在現實壓迫下成為世俗框架中「有肩膀的男人」的模樣。途中轉變,令人惘然。
達米恩·查澤雷的執導是巔峰;故事與歌曲的契合,完美。同樣,這次再度有數個場面使我難以忘懷:夜景下的試探舞蹈,已是經典,但兩人漫步後雷恩·葛斯林卻繞回原點牽車,是好美的故事細節;相約晚場電影的段落,艾瑪·史東發覺心之所向而奔往戲院的鏡頭,關於愛、關於自我、關於女性,也回應了雷恩·葛斯林先前的付出;天文台的共舞、雙人的〈City of Stars〉、戳破對方弱點的餐桌戲,都再次真切地打動我。

但最熱淚盈眶的,是兩人在激烈爭吵之後,甚至認為情感已經結束時,雷恩·葛斯林依然為艾瑪·史東的夢想努力。那場夜晚街道的對話,凝聚了愛最純粹的面貌:
「告訴我妳為什麼不去?」
「因為,我試了上百萬次鏡,每次的結果都一樣,不是因為有人想吃東西而被打斷,就是我在哭,他們卻笑出來, 或是等候室裡有些人⋯ 跟我很像但更漂亮、更厲害。因為也許我不夠好。」
「妳夠好。」
「不⋯也許我不夠好。」
「妳當然夠好。」
「也許不夠。」
「妳夠好。」
一場戲,就把愛情講完了。自然令最後的「也許」,凝聚了一切的夢、愛、還有兩個人或一個人的,不確定卻勇敢前行的日子。或許,人生永遠帶著「也許」才是最美好的樣子,縱使可能成為遺憾,但正是有著這份不確定,才能讓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奮力、每一次的失望,都顯得格外珍貴,進而成為人生中不可抹滅的燦亮夜景。

電影評價:A+
台灣重映日期:2025.09.12
台灣代理片商:CATCHPLAY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社群平台:
Instagram(主要):https:///cinemawriter_1/
FB: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writer1
Letterboxd:https://boxd.it/38NRd
Goodreads:https://www.goodreads.com/user/show/144739427-cw-gray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user/21di5g3i56zuvqqjssnsw55pq?si=32f57f74fbec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