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財政劃分法的修訂,本應是為了優化中央與地方資源配置,促進全國均衡發展。然而,去年底藍白聯盟在立法院強行通過的版本,不僅充滿黑箱操作與計算失誤,如今更演變成一場推卸責任的鬧劇。當地方縣市發現分配款不如預期時,部分首長卻將矛頭指向中央政府,這種作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進一步損害民眾觀感,引發社會廣泛不滿與質疑。
回溯修法過程,藍白立委在財政委員會僅花3分鐘審議,便匆促送出委員會,隨後三讀通過,忽略行政院多次提醒與覆議提案。結果,法案中水平分配公式出現嚴重錯誤,導致約345億元稅收無法完全分配,形同國家資源的無謂浪費。 例如,連江縣統籌款不增反減,雲林、苗栗等縣市也面臨數十億元短缺,縣長們直呼預算編列困難。 這些問題本是立法粗糙的後果,卻被部分藍白執政縣市長歸咎於中央「扣留財源」或「未及時發現錯誤」,甚至集結15縣市首長向中央討錢,宣稱要「放下屠刀」。 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無異於自曝其短,讓原本就充滿爭議的修法,更添一層政治操作的陰影。
更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推責行為直接衝擊民眾觀感。原本,財劃法修訂宣稱要強化地方財政,卻因公式出包,造成南北分配不均,南部縣市相對吃虧,擴大城鄉差距。 中央政府為填補缺口,已被迫增加舉債逾3000億元,影響國防、社福與災防等全國性施政。 當地方首長將責任甩鍋給中央時,民眾看到的不是問題解決,而是黨派內鬥與權責不清。這種現象已引發社會不滿,許多民眾質疑:為何修法時信誓旦旦,出事後卻互相指責?公信力一旦喪失,不僅讓財政體制陷入混亂,還可能延宕民生政策執行,像是教育經費縮減或基礎建設延誤,最終受害的仍是基層民眾。事實上,行政院已多次強調,新版財劃法未同步檢討事權劃分,導致中央財源大幅削減卻責任不減,嚴重衝擊整體施政能量。 總統賴清德更公開指出,這是藍白「鑄成大錯」,屠刀從未在民進黨手上。 如今,國民黨已表示新會期將再修法補救,但這豈不是承認先前黑箱操作的失敗?若立法過程一再反覆,民眾如何信任政府?社會不滿的情緒,正從財政爭議蔓延到對政治體系的失望,部分縣市長的集結抗議,更像是在轉移焦點,而非真正面對問題。
財政改革需要的是理性對話與專業評估,而非匆促硬闖後的推卸責任。當前亂局已暴露了黑箱立法的代價,若繼續將責任甩給中央,只會加劇黨派對立,讓民眾觀感每況愈下。唯有透過透明機制,中央與地方共同檢討公式錯誤與分配不公,才能化解隱憂,避免社會不滿進一步發酵。台灣的財政體制,應以全民福祉為優先,而非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